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普通访谈方式的缺陷

2020-12-15 01:36 作者:Dreamycgs  | 我要投稿

最近组织过几场用户访谈,然最终报告的信息价值很低,无法给予设计以建议,甚是不解。近日读了《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后醍醐灌顶,原是我采取的访谈方式出了偏差。

我的访谈流程是:确定目标—访谈计划—约人—访谈—报告总结。流程是无误的,问题出在了访谈这个环节。我用的是普通按照访谈大纲提问去做访谈,访谈完成的认定标准是访谈问题问完。


在确定错误之前,要先认清楚访谈中信息交流的本质。

实际上访谈中,用户给出的是归纳后的信息。每个信息都存在细化挖掘/拆解的地方。

用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追求高效交流,回答时会无意识按照标准流程回答(顺序不一定标准,但给出的信息点一般会匹配问题点回答)。这就使得在行为过程中很多信息没有暴露出来,而这些信息对于一手分析资料来说又必不可少。

比如我之前访谈的是心理咨询相关方向,目的是了解中老年的心情咨询意愿。我会问用户“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想要跟人倾诉的话,一般会找哪些人呢?”,用户会回答:“我会跟我朋友说一些孙子孙女家庭教育的烦心事”。这好像已经把我的问题回答出来了?实际还不够,还存在很多细节或是思考没有问清楚。比如是通过微信跟朋友吐槽吗?什么时候会交流烦心事呢,是晚上、早上、中午还是一起逛街的时候?为什么跟朋友说,而不跟儿女说呢?是只跟闺蜜还是跟普通朋友也会吐槽,为什么?吐槽频率是多少天一次?其他类型的事情不会吐槽吗......是不是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

围绕场景产生的用户行为访谈,最终都是要搞清楚:who?when?where?what?how?how often?why?feel?hear?see?say?这几个问题(5w1h+同理心地图要素)。挖掘的方向也主要是这些。其中还可以用why(或why not)将其前面的4w2h全部问一次。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追问?——答案是当整个行为的思考过程清晰可见时。这是来自设计四神汤@chiehcheng210里面的建议。


清楚用户回答有待研究人员追问挖掘,再回看我的访谈,错误就很明晰了。

我按照访谈大纲去做访谈,把问题问完当成访谈完成的标志,没有挖掘每个问题背后用户行动的深层原因,这样采访出来的信息过于浮在表面,自然产生的价值便不大。

所以我有几点可以优化的地方:

  1. 直接优化访谈大纲设计(把场景补充列进去);如下图。这样访谈时就知道自己哪里遗漏了。


  1. 访谈大纲设计完成后,进行一次预推理,推测出用户什么回答可以实现访谈目标,磨练访谈大纲设计能力;

  2. 培养访谈中挖掘整个行为背后思考过程的思维;

以上,思路就清晰很多了。


回顾总结

  • 访谈中,用户给出的是归纳后的信息。

  • 访谈中每个行为信息都存在细化挖掘/拆解的地方。挖掘便是搞清楚用户整个行为中who、when、where、what、how、how often、why、feel、hear、see、say这几个问题(5w1h+同理心地图要素)。访谈大纲也可以依此优化。

  • 访谈中,针对一个行为,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追问挖掘?——当整个行为的思考过程清晰可见时。


普通访谈方式的缺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