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同人 莱茵协约 圣殿级舰队空母 0.67
图片来源于网络,且不参加任何活动不开启任何激励计划,无商业用途与收益。
单位数据
生命值:4500
量产设施:盟军海港
量产要求:最高许可 科技中心
造价:$6500
生产时间:42秒
移动速度:55
护盾值:1500
清雾范围:500
地狱骑士战术轰炸机——
杀伤类型:高爆
伤害:180
单机投弹数:2
投放出动架次:4
射程:1400
机体生命值:400
机体速度:225
装填时间:5s
双联装聚焦热熔炮*2——
杀伤类型:穿甲
单发伤害:320
炮弹数量:2
炮塔数量:2
平均开火间隔(ROF):5秒
DPS:128*2
射程:600
杀伤半径:25
半径伤害:无衰减
热熔灼烧伤害:2/s 持续10s (高爆)
自卫机炮(对地) ——
杀伤类型:机炮
单发伤害:30
平均开火间隔(ROF):0.6秒
DPS:50
射程:300
自卫机炮(对空) ——
杀伤类型:破片
单发伤害:58
平均开火间隔(ROF):0.5秒
DPS:116
射程:375
杀伤半径:15
半径伤害:10~33
技能:圣殿庇护
圣殿级舰队空母将自己储备能源全部投入至远程护盾约束系统,为自己或者友军提供一个坚实的额外保护。
效果:
护盾值大于80%时才能使用,圣殿级舰队空母消耗自己的全部护盾,为600范围内的一个载具目标或者自己提供一个不可被叠加的2500点生命值护盾,持续25秒。一旦目标脱离圣殿该限制范围,护盾每秒扣除500点生命值,此机制在任何时候不可逆。
使用后在25秒后技能开始进入冷却,并且在冷却时才开始重置圣殿级的护盾冷却。(也就是拖延护盾恢复时长)
冷却时间:80秒
(特殊机制):
每秒回复20点生命值
圣殿级舰队空母常驻一个1500点生命值的能量护盾。毒素、榴弹和冷冻伤害无视护盾。质子撞击炮可以对本体和护盾造成直接伤害。
护盾特性:
所有类型伤害溢出时不会转移本体。护盾运转时瘫痪鞭无法瘫痪。EMP会直接将护盾消耗。将军的冲撞攻击将护盾视作t1单位。该护盾每60秒重新刷新一次生命值,选择海军协议后50秒刷新一次。
鱼雷无视护盾,直接攻击舰船,且额外造成50%伤害。
圣殿的护盾受到t4海军主武器和维和轰炸机的攻击时伤害修正为100%。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50% 机炮25% 穿甲100%
高爆125% 脉冲125% 中子125%
电击125% 光谱125% 震荡100%
狙击0% 毒素5% 火箭125%
破片150% 榴弹100% 冲击75%
受伤害百分比(护盾) :
枪弹50% 机炮50% 穿甲100%
高爆75% 脉冲:100% 中子:8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90%
狙击1% 毒素0% 火箭:100%
破片90% 榴弹80% 冲击65%
制造国:
法兰西鸢尾国 撒丁共和国 德意志凯撒国
设计方:
芬坎蒂尼集团、日耳曼尼亚船舶工业、法兰西大西洋造船集团、宝马集团下属梅塞施密特飞机制造厂、意昂公司
量产方:
芬坎蒂尼集团、法兰西大西洋造船集团、日耳曼尼亚船舶工业、梅塞施密特飞机制造厂、命运科技公司
基本装备——
“地狱骑士”战术轰炸无人机中队
大功率远程能量护盾发生器
多层水密舱防护+大纵深普列塞水下TDS
两座双联装152毫米聚焦热熔舰炮
“城弩”57毫米高平两用防卫炮 舰用款
“圣象”级质子撞击燃料引擎动力组
大量关于灭世的书籍和同人桌游模型
解析的战场情报——
航母破交:
圣殿级舰队空母脱胎于齐柏林·波拿巴级装甲航母,次时代海军技术令其优化了些许设计,但注重防护的核心理念是刻在莱茵DNA里面的,这艘海军编队旗舰级战舰拥有无与伦比的坚韧度,她也会是整个海军编队的核心舰。
希望之盾:
圣殿级搭载了极为特殊的“殿堂”级远程高密度等离子约束式能量护盾发生器,除了功率极高耗能极大和防护性很强以外,还能够临时布置接收器,让自己能够为其他友军提供强有力的远程护盾支持。如此强大的防护力堪称希望降临,足以逆转局势。
地狱行者:
圣殿级搭载了“地狱骑士”战术轰炸机中队,作为维和轰炸机升级方案的竞争计划之一,地狱骑士小幅度强化了火力,注重战场生存性,以突破敌方防空火力发动攻击。虽然相比于天空骑士的搭载数量下降明显,而且不擅长面对的防空火力较强地区执行任务,但破坏力依旧十分强大,足以移平整座设施。
别忘闪现:
圣殿级拥有航母不应该拥有的强悍自卫火力,大部分敌方海面舰艇企图接近并轻易摧毁她的想法都是可笑的。面对这种具备超越轻巡火力的重甲航母,最好还是劝你别大意,尽早交了闪现走人。
空潜劣势:
圣殿级毕竟只是一个量产型编队核心舰,她并不擅长对付来自空中和深海的目标。鱼雷等武器均会对其造成致命威胁,一定要配合好部队保护其受到敌人的针对性打击。
吞金巨兽:
圣殿级不同于盟军标准全球化航母,地狱骑士是有人驾驶的,无论是造价还是其他后勤保障等问题上,天空骑士显然比地狱骑士具备极大的优势。这点即便是莱茵的工匠国度+战时经济也难以弥补的(当然也包括护盾等系统造价在内)。因此圣殿级很难像伊甸尼亚的全球标准航母一样全球布武,从而在多个因素上大幅度降低部署费用。圣殿级数量相比之下较为稀少,同时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更高一些,因此指挥官在部署前需要更加充足的准备,条件也更加苛刻。
发展历史——
对于莱茵协约来说,航母的诞生历史,并没有和他们有着主导性关联,倒是对于航母方向来说,发展影响最大的反而是不列颠尼亚与升阳帝国。当然并不是意味着谁发明了或者开创性甚至是重视了,就代表最先进最完善。就比如不列颠尼亚发明了坦克,然而如今莱茵、神州和苏联反而成了一流坦克制造国。正如上述所说,人们更为熟知,也是航母最光辉的时刻,则是由伊甸尼亚于太平洋战争期间确立的,也是伊甸尼亚一手将航母推向人类海军发展内容的核心与高潮阶段。不同于其余西方同行们的护航用航母、反潜用航母甚至德意志凯撒的制空用航母,伊甸尼亚航母更能胜任打击任务,也是主要的海军核心力量,至今也是。
当然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也是深不可测与多样性的——莱茵协约在伊甸尼亚多年的教导和实践下,逐步走出了一套自己的航母路线和用途,作为盟军阵营中的一员,莱茵协约享受到伊甸尼亚先进航母应用学的参考和解析,同时在航母部署条件上,有着相比于其他阵营国家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莱茵协约尚未组建时,各西欧国家也拥有着自己的各型航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法兰西的戴高乐级,撒丁的加里波第级和加富尔伯爵级,德意志的施佩尔级。

在二战末期(注明一下,以后二战时期同盟国的敌人改为沙俄,二战不利后变成苏联,以对标官方世界线发展,其余不变,就是对手的冠名变了),欧陆各国的新锐下一代航母服役,包括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莱茵协约海军,初期依旧采取互相协助,统一定型,特色化更改和保留的方针,莱茵海军作为最特殊的军种,和步兵一样有着多样化和特殊化保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老生常谈的不同地域对手和局势因素,也可能是考虑到海军传统等问题在内,毕竟海军传统是海军之本,没有传统就没有战斗力,隔壁苏联海军不照样继承了沙俄时期的圣安德烈旗(光荣级巡洋舰的新台词,紧跟时事了属于是)。撒丁共和国在战争末期服役了天鹰级(德意志和法兰西在战时没建造航母,没有那个资源和条件),战后撒丁与法兰西开工了马志尼级常规航母和圣女贞德级核动力航母,其成熟的设计和明确的定位再次证明了航母设计多样性,圣女贞德作为典型的美式核动力航母,拥有强大的打击效率和进攻性。而马志尼级则稍微修改作战用途,作为莱茵战略性防守策略下的航母,通过减少第一波投送效率,采用3电弹射器并注重效率利用的设计,有着不输于同时期4弹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不但给各国键盘航母迷们上了重要一课,甚至其优秀的性价比和设计理念,连伊甸尼亚都受益匪浅,后来的盟军标准化航母设计,就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马志尼级的启发,开发的一型部署条件十分友好的综合性全球化作战无人航母,可以肯定的是伊甸尼亚也从福特级这样的大型化航母思路上转变回来,开始尝试航母小型化的思路。

法德方面,由于沙俄海军对欧陆各国的针对性反航母突袭打击,戴高乐和施佩尔级的先后战沉均对其造成了巨大影响。圣女贞德级反而成为了最后一艘常规设计的欧陆航母,之后法德合作的齐柏林·波拿巴级就采用了更加强调防护性的装甲航母设计。装甲航母理念虽然在德意志和升阳都有论证过,但只有升阳进行了实践,甚至还不止一两艘。不过不管是大凤级还是在神州支援下才完成舰载机搭配的信浓级,均在出海没多久就分别被大青花鱼号潜艇等伊甸尼亚的深海杀手通通干沉。当时德意志闻声后就放弃了装甲航母的图纸,转为仅限论证。当然时过境迁,科技的革新发展与数据的逐步深入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得以将故事一遍又一遍的重演,甚至展现不同的演法的结局,莱茵得以拨开云雾见光明——诚然并没有什么无法被击沉的装甲设计,也没有什么能免疫九天之上、九地之下(不是九海吗?不过神州没有这种说法罢了,深处的都指九地,毕竟古代没有潜艇 )的路子,但九天之上的王者——伊甸尼亚是盟军阵营,而莱茵对九地之下的鱼雷已经有了一套可靠的防护措施(然而并没有,只是和各国一样不会像太平洋战争期间被鱼雷瞬秒罢了)。在面对大西洋尤其是波罗的海战区狭小区域的正面对决中,一个可靠、生存性强、战斗力保持性优秀的装甲航母,似乎又重新具备其作战意义起来(苏联海军:nmd你们莱茵海军就针对波罗的海特化是吧?什么海上CQB?俾斯麦号你太baby了啊!我主力舰呢?你等着我!),有趣的是随着拜占庭对地中海的压迫力急剧上升,撒丁共和国意识到地中海逐步也将会成为炙热的战场,当黑海舰队与拜占庭海军共同把刀尖抵在撒丁共和国脖子上时,恐怕马志尼级的损失也会急剧上升,性价比再高的航母也是航母而不是韭菜,可经不起在狭小地带这么割啊。这后来就是撒丁共和国支持并加入圣殿级设计的原因。

当世界逐步进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时,各国的海军极速扩编计划已经在进行中。圣殿的计划也不例外的受到了刺激,此时圣女贞德级和拿破仑·波拿巴级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升级,莱茵就已经开始构思次时代海军的组建。随着仲裁、光影的逐步定型,莱茵此刻的军事技术在早年的精心铺设下,迎来了第二次爆发。虽然很感慨没能将新技术运用在二者的定型上,但也无伤大雅,服役了再改装也不迟(然而事实是挺迟的)。关于次时代大型主力舰之事,军队和民间各阶层都希望后勤局表态,光影级显然没满足任何人的胃口,他们想要的显然是令人血脉喷张的那种数万吨级主力舰,以代替俾斯麦级、黎塞留级和罗马级,彰显莱茵在本世代的军事实力强劲和国家荣耀,令恶意窥探莱茵的敌对势力有所忌惮,尤其是德意志方面,民众和很多官员普遍希望新主力舰能够向东德同胞们展现出力量,体现德意志凯撒的国富民强,这种情绪甚至一度蔓延到数据为主的后勤局人员身上,当然只是轻微的。当然最终撬动后勤局松口的并不是什么大舰情节,而是苏联的无畏级武库舰正在开工的惊人信息,这种保密度极高的重型主力舰头一次被莱茵所了解到,并且还是在船台上。海军装备评估所在得知这种强大的导弹武库舰,射程和破坏力甚至在光荣级之上时,原本的光影级显然不是其对手。虽然有人认为无畏级仅仅是对应二战时期的基洛夫级导弹战列舰,是一种海军重轰炸舰艇,但为了保险起见,以及齐柏林·波拿巴级的数量不足以应对世界大战这种级别冲突等问题,新一代海军大型主力舰的方案也呼之欲出。
关于新一代大型主力舰,后勤局海军装备评估所和后勤保障所进行了多次不同梯次的讨论。从装备定义和战略方针选择,最后是武器装备的选择与搭配。首当其冲的就是莱茵海军在未来的任务产生了变化,随着苏联海军的力量极速膨胀,莱茵海军意识到过去制定的威瑟堡方案,意图开战之初进行闪电猛袭,全歼苏联海军的战略环境已经全然不复存在,甚至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莱茵海军怎么也想不明白,不管是军民工业还是经济实力上,莱茵均要高于新生的苏联。但是来自后勤局的把控和投入却远远跟不上苏联的全力倾注,而民生上又没得到太多的改善反而日益严峻,最终在大战步步紧逼之时,苏联陆军的规模已经完全超越莱茵陆军,以至于海军分出不少资源去支援陆空建设。于战时战后一步步积攒累积的优势,最终只剩下经验和设计还算优势,苏联海军从零到有,从有到局部反超,这个过程是令人感到费解的,离谱程度甚至超过了温特总理上任前写的架空世界观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里面的纳粹德国,都没敢说重建性国家还能在纸面编制反超战胜国。但没有人能质疑后勤局,海军高层只能望天兴叹,将希望寄托在那所谓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奇迹武器上了。现在的他们只能按照手头不多的资源,步履蹒跚的跟上苏联海军和拜占庭海军的步伐,并在两线战场上尽可能的保持均势,绞尽脑汁,步步为营。

虽然战略进行了整改,但不变的依旧是波罗的海和地中海鏖战,不管怎么样,莱茵海军必须要hold得住局面,将苏联和拜占庭海军全部抵挡在外,保护运输航线的正常流通,并尽可能给予陆军安全的后方,同时进行对陆支援。此时就进入了关键阶段,量产型次时代海军大型主力舰,究竟是采用航母设计,还是战列舰设计,或者是更多的战列巡洋舰。各海军厂商也相应的给予各种方案供参考研究,鹿特丹造船有限公司就提交了一份1万2千吨的袖珍战列方案模仿玄冥的设计来安装3门光影级的优化性主炮,强化双向防护性和反导性能与航速,部署条件优异、制造成本低廉,还有许多类似的方案,但很快就被莱茵pass掉了所有战巡的方案。因为均被认为相比于玄冥来说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在反舰攻击能力上光影级水准已经足够,因此之后的抉择则是剩下的战列舰和航母方案之间进行。

和战列计划同步论证的是新一代航母计划,用于顶替数量不足的齐柏林·波拿巴级装甲航母。新一代的航母并没有按照伊甸尼亚的全球化中型通用航母来设计,而是在其基础上强调更加强大的生存性,以及战场应对能力。在战后的齐柏林·波拿巴(以下简称齐波级)采用陶钢与复合装甲多层搭配的方式,作为排水量达到14万吨的巨型航母,其舰载机搭载量与福特级不相上下,但换来的则是异常惊人的抗打击能力。由于当时时代中制导系统的武功尽失,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当时几乎无法有效捕捉到机动中的齐波级,只能依靠类似电视制导的亚音速或者低超音速导弹,这些来袭导弹在攻顶的时候受到其搭载的大量反导系统的极大威胁。当时的齐波级光是反导火控系统就相当于多艘阿利伯克III型开展数据链共享拦截。其双波段超宽带雷达,与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搭配上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等综合雷达系统(IRS)(整合光电侦测/射控)能够有效屏卫海军编队的航行,任何来袭目标都难逃其法眼。虽然这套系统在现在看来已经过时,基本上也就堪堪近距离勉强能用罢了(指结构抗),但在当时确实赋予其绝对性的安全空间,考虑到制空权最大的威胁是伊甸尼亚,似乎老生常谈的甲板水平防护此时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大洋联盟是我盟友,我何必执着于把抗空军航弹的水平做到最好呢?)。但现今这样的方式不能直接进行复刻,就算塑钢装甲与泡沫装甲的开发更加深入,进一步结合后弥补了其疲劳度和持续抗打击性不足的问题,这款代号“波纹”的完全体装甲系统可以投入量产。依旧无法直面苏联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等威胁,毕竟当时玄冥吓到了莱茵,这型装甲更适合面对拜占庭的线圈炮这种动能武器。在新时代威胁下如果硬堆砌防护水平,那么航母重量毫无疑问又会回到10万吨级,就算比当年的齐波级要节省很多吨位,但作为新时代量产型战舰,这个吨位和制造工时是不合适的。莱茵再蠢也不会把舰船设计倒车回到二战时期,就连帝国的决战战列,幕府将军级,好歹也是量产型,也才5万吨级的排水量,盟军通用航母就更别说了,这款伊甸尼亚的得意之作仅仅刚到3万8千吨就收工。(什么戴高乐级)全球各阵营的武装载具均在小型化(猎鹰主战:欺负我是二战豹2的改良武器是吧,不就比现在的主流主战重个20吨……左右麽……),莱茵也不可能把这个10多万吨的方案量产化,部署条件太差了。但又想要保留装甲航母的特性,解决方法自然就只有一个——又又又是命运科技公司的护盾系统,这次命运公司终于有机会大展拳脚,搬出来自己刚完成升级的大型护盾发生器“消逝”级,作为预想中对抗苏联饱和导弹群攻击的强大护盾系统(玄冥:所以你们还是放弃了对抗电磁炮是吧,卧槽这玩意能顶住我一轮齐射,就离谱。),“消逝”级能够依靠重新优化过的设计,提供两倍有余“断绝”级的防护水平,而且体积增长和能量消耗增长比例才达到了200%(冲的多送得多是吧)。可以见得命运科技公司对大型设备上的开发此时已经突飞猛进,甚至是放飞自我,这其中必然是有一些原因的,但莱茵海军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命运科技公司的成果又不是只供给航母方案,战列方案同样也能拿到测试权。但是航母派系还是非常高兴能够看到“新时代装甲航母”解决了吨位膨胀严重的问题。

方案发展到至今,对于后勤局来说从数据上已经逐渐明了,战列方案的优势在于对舰作战和近岸支援效率更高,生存性进一步提升,造价相对于航母稍微有一点优势。按照以前的常规思路来说,航母自然能够比战列打击能力更强,但是由于舰载机的武器制导系统只能退化到伊甸尼亚开发的特殊信号激光近距离制导炸弹的水平,令舰载机发动攻击变成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为了保证持续攻击性而不是攻势结束后后航母就无机可用的尴尬局面,舰载机搭载数量和单批次投放数量都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机载级别的通讯终端仅仅能够在战地指挥系统和航母中继设备的支持下才能够保证不被敌方战地指挥系统干扰(当然敌方此区域没有基地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舰载机离开航母超过150km过后就开始失去通讯能力,连保障联合攻击都困难,因此反舰作战变得相当困难,即便不是完全不可能。这就意味着在对方同样具备战地指挥系统时,航母的打击范围可能真不比新时代舰炮高出去多少(盟军航母:看见没,这就是我射程只比幕府将军大200的原因,我**太平洋战争时期开着复仇者还能保持至少200海里!全频道电磁干扰我日**)。虽然在自己国土时就不怎么受这套限制,但这就让航母和战列之间的选择陷入了微妙的平衡。

最终为了更好的支援莱茵陆军的国土防卫,以抗击苏联进攻,莱茵海军依旧还是选择了航母方案,毕竟在自己国土上执行任务时,舰载机还是依旧能够发挥正常作战半径的,而且苏联也不是所有战区和部队都有足够的移动式C5I综合作战指挥中心(基地车)进行部署和覆盖作战部队,终究还是有空子可钻。虽然但是,后勤局还是出于未知原因的目的,批准了电浆主炮为武器的次时代远程轰炸战列舰进入定型阶段,一共批准建造3艘,撒丁、法兰西、德意志分别一艘,虽然开工日期被要求延后很多,但这三艘“罗马号、法兰西号、腓特烈大帝号”是按照舰队最终决战战列的规格设计的,莱茵海军对于这个结果也算是喜出望外,额外照顾这三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这三艘超级战舰的开工时间非常晚,其中要数腓特烈大帝号,龙骨铺设时距离三战爆发仅两年的时间,光是晚了同级就足足6个月的时间,更别提八年前就开工的圣殿级了。

后勤局在选定航母为量产大型主力舰后,紧锣密鼓的安排更加细节具体的设计图纸与方案进行定型,并且进行了针对性的指标要求,而且考虑到圣殿级的设计目标是超越标准航母和无畏级武库舰,对标伊甸尼亚核心打击航母,以及神州或者帝国未知的强大战舰或舰队空母,定位是海军编队旗舰(舰队下属的混合单位,称为编队,比如公海舰队下属第1打击编队。一般加入指挥官战斗序列的海军都是单个或者多个编队组成。)因此吨位水平依然要大出标准航母不少,不管是保守估计的7万吨左右级别,还是激进的4万吨设计,面对这种大型舰船的设计,后勤局直接选择了莱茵协约最擅长制造重型舰艇的芬坎蒂尼集团、法兰西大西洋造船集团,以及在莱茵中专注于建造核心主力舰的日耳曼尼亚船舶工业,作为亨舍尔重机的长期联合合作商,日耳曼尼亚在过去承接过德意志乃至莱茵很多大型主力舰的设计和建造,甚至可以说德意志扶持日耳曼尼亚船舶工业的初衷,就是培养一个专精于建造决战战舰的战争工业船厂,正是日耳曼尼亚的一代代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德意志麾下的Kriegsmarine,即战争海军。战争海军的荣耀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舰队决战的中坚线列——沙恩霍斯特级战巡,包括腓特烈大帝号均出自日耳曼尼亚船舶工业之手,可以说其数十个巨型造船台就是为了这些海上巨兽而服务的。

在同样具有丰富航母设计经验的芬坎蒂尼集团与大西洋海军造船工业的帮助下,三方参考了多种方案和思路。首先是弹射器问题,自然,电弹技术无论是在输出峰值平稳率上,能量回收等诸多领域均比老旧的蒸汽弹射有着不少优势。毕竟这是经典的战机收到弹射器拉力峰值的问题,老式的蒸汽弹射由于其原理,动力来源自锅炉的高压蒸汽,被压入弹射器滑块后方的进气缸时,利用其膨胀原理带动滑块,从而拉扯战机起飞。但这种设计的输出峰值几乎是不可控的,蒸汽弹射的做工会随着储存罐内压力和温度的不断降低而下降,之后开始随着弹射距离的增加而产生非线性的衰竭。二战前期服役的尼米兹级所搭载的F/A18F超级大黄蜂就从最开始弹射时承载的4g加速度推力,下降到末端时仅有3g的水平。虽然看似只要提高功率,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要考虑到一个核心问题,任何以往的常规大气层内作战的战机,其机身强化的抗过载能力主要考虑到自身飞行和格斗式的覆盖面,一般来说都会垂直于机体平面,集中在机身机翼的一些关键地带。但弹射器施加的加速度力往往集中在起落架上,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拳超人,面前有一个三点支架固定住的铁块子,同样是把整体都送上天,你给支架一拳和给铁块一拳(我们视作铁块子接你一拳没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后者算是成功,前者无非是铁块子没飞起来多远,支架自己飞出去了(起落架:焯!),就算材料学突飞猛进的各国,莱茵的刚性材料结构也算是天花板级别,但起落架不是支架那么简单,作为需要回收的半精密性零件,同材质整体板的承受力提升和同材质零件的提升比例可不是同步的。电磁弹射是各国目前主流选择的方式,通过超级电容或者飞轮来进行储能,从电网与综合电力系统中获取电能,直线电机在弹射式可以精密的调控弹射滑块的动能,虽然也会出现峰值不同,先高后缓的现象,但要比蒸汽弹射稳定的多,之后通过延长弹射器长度来均摊下来出力峰值数,从而将起落架和飞机一起送上天。相比于蒸汽弹射,峰值还算平稳。这其中要数神州最为超群,神州的供能可能是采用相当先进的强大独立电池,充放非常稳定,输出时峰值基本完全一致,其精密程度令各国电磁技术人员感到惊叹。

当然,弹射器技术必然会带来附属问题,那就是老生常谈的三弹射还是四弹射器。如果按照常规航母设计的理念来说,四弹射器意味着第一波极具攻击性的强大战机投送效率。但如果长远来讲,马志尼级已经证明了采用更高效率的三弹射器在利用率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边际递减效应来看,四弹相对于三弹来说利用率提升并不高,由于甲板面积有限和战机调度与升降梯等多重因素在内,3号、4号弹射器会依次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甲板作业影响,从而耽误弹射效率,4弹的能力提升相比于2弹、3弹的提升并没有多大。伊甸尼亚在战后服役的罗斯福级则为了探求完全利用4弹射器,依靠远大于福特级的吨位和甲板面积来解决利用率太低的问题,大量的空间得以让战机从后方直接转移到3号、4号弹射器,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弹射作业的互相干扰与阻塞,但显然这个16万吨级的海上巨型机场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过沉重。后续即便是奥林匹斯级,也未能复刻如此之庞大的设计。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局势的变革,单波次出动战机数量需求相比于过去已经大幅度减少,况且复杂的电磁环境也不再支持他们执行大规模的单编队进攻。伊甸尼亚在新一代盟军标准全球化航母设计上,就直接选择了内置机库,双排自动弹射器搭配无人机,算是一劳永逸的避开了这些难题,也为航母调度避免了大量麻烦事。由于该航母采用内置机库与弹射器,外甲板不部署弹射器和战机,同时减少了船员需求,这就给予甲板装甲巨大的防护堆砌空间,同时让出大量内部空间改善侧舷防护。盟军标准航母得以更难以被瘫痪和直接击毁,某些流传已旧的一发导弹瘫痪航母之类的谣言也不复存在了。

伊甸尼亚的标准化航母本身对于莱茵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按照正常情况下,莱茵只需要复刻即可,毕竟目前为止,盟军标准航母的设计是较为成熟也是最为先进,防护性最好的(齐波:啊这),其表现出来的优势不仅仅是后勤和部署条件的友好,在综合作战性能上也对得起其制造投入。但是由于各国海军的强大主力舰相继出炉,而莱茵对神州的情报网也较为深入,得以窥视其他阵营的先进主力战舰,无论是给当时海军后勤局部门整出PTSD的玄冥战巡,还是数据较为神秘,很有可能搭载惯性制导的聚变导弹的玄武潜艇。以莱茵的标志来看,光靠这种构型就可以高枕无忧是不可能的。正常来说可以用护盾技术解决问题,但是这就是问题所在,标准航母这种设计有个致命缺陷,内置机库和升降梯倒还好说,然而如果也内置弹射器,和天空骑士型舰载机一样的方式部署放飞,对内部空间的要求就显得极大。包括其弹射和整备空间占用了太多舰体空间,这就让莱茵的动力和供能系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而显得捉襟见肘。毫无疑问新的“消逝”级护盾肯定是个功耗老虎,这点是完全妥协不了的,到时候一定会使舰载机携带量大幅度降低。

既然弹射器对空间要求比较大,外部放置弹射器保证不了甲板防护性,和作战效率保持——那么我们不用弹射器不就完了?命运科技公司第二代反重力波架束装置的开发完成,正式宣告反重力装置进入小型化阶段。莱茵海军自然就希望该设备进入航母设计中,反重力波辅助战机起飞还要有着不少优势,首先如果技术足够,同样峰值可以维持稳定,甚至在战机起降安全性问题上提供了有效保险。而且反重力波效率较高,甚至能够节省很多步骤和空间。还比较有趣的是,反重力起降就再也不用在舰载机设计上特别考虑起落架过载承受能力等问题了,战机功重比合格就行,反重力波施加的力量直接集中在全机身上,不会出现起落架轮子先成功弹飞出去了,飞机还在后面赶的尴尬情况。有了该设备系统的加持,圣殿级的设计一下子就明朗通透了起来,该设备单台能够以24吨的稳定输出,来辅助战机于跑道上进行起降作业,大小也相当合适,也就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球门而已,工作时一半从内部伸出,到甲板表面上运行,另一半在下面。圣殿级最终敲定了2起飞跑道,1降落斜跑道搭配3升降梯3重力波束架束器的设计,还节省了不少制造和维护费用。这样即便圣殿级同样采用机库和停机坪内置的设计,以保护舰载机不被直接摧毁,依旧节省了大量空间。

当然光是这样还不够,天空骑士作为相当优秀的一型舰载机,唯一的缺点是需要编队形成战斗力,这样就很吃机库空间,光是这样的方式还是避免不了舰载机数量下降带来的战斗力下滑问题。既然难搞,那就别搞啦!莱茵放弃使用天空骑士舰载机,也是因为莱茵没有那个制造产能来不断的在战时补充天空骑士,毕竟伊甸尼亚家大业大,据说准备专门为天空骑士开设一个生产线工厂,在战时源源不断的补充其损失。而天空骑士的替代品,是当年宝马集团下属的梅塞施密特飞机制造厂设计而出的STB87战术轰炸机(高速战术轰炸机),该机型源自在盟军维和轰炸机升级方案竞标中的失败品。原因是伊甸尼亚觉得这个变形体更换部件太多,而且制造商不是本土的,最重要的是升级费效比有限投入还大,就选择了自家麦道公司的复合装甲+新引擎和额外载弹设计的维和轰炸机A1型(即盟军航空升级协议)。

STB87虽然在维和轰炸机升级计划中失败,但这不代表其不是一款优秀设计,作为升级方案来说确实改动有些较大(你管这叫有些?都重画了好吧),花费较高意义还不明。但是如果作为全新设计的战术轰炸机来说的话,它还是相当不错的(维和:Excuse me?你确定?)。STB更换了两台BMW-MJB162来替代原有的通用动力涡扇引擎,以提供极高的速度,最大突防极速可达2.5马赫,不比阿波罗战机慢多少,加上其缩小后的轻便机身,以此来规避不少来袭的防空炮火,也包括极近距离才能烧穿他电磁压制的导弹防空系统。同时强大的动力也令其可以挂载两发当量更大一点的BD-8A改进型弹药,即便投射能力提高的并不明显,也就是因为这点让伊甸尼亚才觉得升级意义不明。当然,STB87直接拿来用是不现实的,梅塞施密特其进行了进一步轻量化处理,好在STB87本来就是个实验机,改动空间可大的很,甚至大幅度删改也没问题(你干脆重画得了)。首先为了考虑舰载机搭载量问题,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机体优化和缩小。MJB-163/LL引擎代替原有的MJB-162,采用高密度固态氢作为混燃燃料作为动力(莱茵第二代能源),代替原引擎,依靠更小的体积等优势,维持其动力水准,而且大幅度修改原设计,将用于考虑前线机场快速垂直起降的四引擎分布设计改为传统尾部集中,双主固定引擎,双副二元矢量引擎配合起降和突防作业。同时将改为4个DSI进气道以及合成增氧系统,为两个主MJB163和两个副MJB163LL引擎提供充分的发挥条件。分别提供单台10吨和5吨,共计30吨的恐怖动力,功重比2以上,。该机空重6200千克,最大重量15000千克,携带两枚4500磅(2吨)反压制型激光制导炸弹,维和与天空骑士携带的也是这种弹药,只是STB系列携带的当量标准更大一点点,但是毕竟是小型化战术突防轰炸机,这种高威力的大当量航弹仅能够携带两发,比天空骑士多,比升级后的维和A1少。

机身整体进行优化过后,这种生存性略低于维和A1的低成本突防小型轰炸机,已经比较适合在新锐航母上服役,被定型更名为STB88 地狱骑士,甚至在设计时具备自主于100米滑跃甲板起飞的能力(当然这是有代价的)。虽然现在采用反重力技术解决了弹射起飞问题,但是由于为了节省机库空间,以尽可能接近天空骑士与标准航母的装载量标准,机翼设计时就比较短小,在很多情况下升力明显不足,所以用于起降的副引擎常常作为增加极速逼近3马赫的手段,以及填补升力不足的问题。当然这也不可能掩盖其机动性欠佳等问题除此之外不像天空骑士的电磁抗干扰设计,地狱骑士的同类设备因为空间不足的原因有所削减,因此在敌方MCV在场压制时,其有效通讯范围略小一点点,但也无伤大雅。很难理解为什么地狱骑士以这种非常规姿态投产。很多人怀疑其设计图纸应该是脱胎于一款还没投入量产的太空用作战战机,为空天作战而服务,但反对声音认为是考虑到低成本的3马赫速度时结构强度问题,不管怎么说,地狱骑士相比于天空骑士,各有千秋,但是由于体量相比于天空骑士还是要大上不少,搭载量与战机出动数量都要低于天空骑士许多。同时这可能也意味着,一旦在敌方有效防空阵地下,地狱骑士相比于天空骑士的轰炸效率保持就差的太多。(摔一架就掉20%dps,出动量少容易被集火,火力丢失很多)

另一个仍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供能系统。推动这种规模的航母本身非常简单,就算算上无人轰炸机的耗电等,伊甸尼亚也就是在尾部设立一个供能900兆瓦的核裂变动力系统,直接涵盖了所有设备,常见、简易、省钱还高效。但是圣殿级不同,这必将是一个海面上的移动核电站,关于圣殿的动力系统上,莱茵海军也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严密斟酌。当时能量合晶的开发虽然已经完毕,虽然有着能量含量与释放量级巨大,供能直接、系统简约体积较小等优点,但在当时成本颇为高昂,而且陆军正在着手量产雷神之锤等先进武器设备,合成能量合晶的储量度不怎么充足,毕竟需要从火星工厂中运输至地面,再进行二次加工。由于莱茵在动力能源方面的高精尖技术水平,后勤局装备评估所认为圣殿级没有必要选择能量合晶供能来进一步利用空间,而是在科学家命名为人工氦3的三氨基联氨合成剂燃料和意昂公司提交的质子撞击燃料引擎中选择动力组。

圣殿级动力组由单台HM-N II发动机和西门子公司DWC12 H大型超导转子电转器与日耳曼尼亚配属的电传动系统组成。能够稳定输出2000兆瓦的巨大能量。有着这股能量的支持,圣殿级方能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不过一方面来说,由于制动方面尚未开发出适配这种新型引擎效率的传动组,另一方面无论是其“消逝”级护盾和远程护盾传输发生器,又或是反重力起降设备等等,包括武器系统,都需要非常庞大的能量,要想输出到2000兆瓦的水平,动力系统只能大幅度缩水,为供能让步,这对航速方面也造成了很多的不利性影响,因此只能提供相当于36万马力的总动力输出,正是得益于这份强大的供能和还算不错的动力体系,圣殿级方能以4万吨的吨位,作战航速维持在35.2节,略低于伊甸尼亚标准航母的38.4节。

虽然有了充足的供能系统,但是目前来说,命运科技公司的约束护盾能量密度暂时有限,尚且需要开发更加强大密度的更先进护盾系统,这一步似乎任重而道远,但是如此庞大的供能依然应该加以利用而不是浪费掉。多个“消逝”级大型护盾的方案在推进后随机被放弃,认为太过于占用空间而意义并非十分明显,现有的来袭攻击方式中,莱茵已经发现了不少方式能够在海上绕过护盾机制,尤其鱼雷,但目前来说对鱼雷的TDS防护设计尚未突破,莱茵的精力基本集中于其他事物上,所以该方案最终并没有被指认为标准配置,而是在个别圣殿级实行,如德意志的艾丽卡号与塞西莉亚号,撒丁共和国的共和号与新加富尔伯爵号,均装备该方案设计标准的两台消逝级护盾发生器,只能为自己提供如同壁垒般的防护能力,代价则是动力系统大幅度削减,航速降低到30节。而最终的量产型方案,由SAP公司与命运科技公司共同完成,自护盾系统诞生以来,二者就在尝试将护盾生成投射到远距离的目标上,毕竟当年该项目启动时,莱茵才刚刚开发第三代能源,当时的护盾系统设想还是利用固定或者大型移动装置,投射至单位上,进行辅助防护,后续这个设想虽然被莱茵突飞猛进的能源和动力技术尘封在图纸上,但是后续还是借尸还魂,于圣殿级,乃至眷顾级支援卫星上得以重现。这套远程约束器设备在工作时吞进大量的供电,以全功率运转,为远处60公里内的目标投放临时接收器,紧接着对接收器传输编码能量,从较远处操控能量的力场,来形成护盾系统,原理和普通的护盾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个中间载体。当然载体接收器由于体积即小,运转力也有限,因此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如此庞大的能量转化发生过载,产生不可逆的彻底性损坏,然后被抛弃掉。但是另一方面,能量传输的过程中,能量流失一直是个问题,即便SAP公司在算法上日益精进,也无法掩盖这个问题。因此该设备只能通过“只要马力足,板砖能上天”的理念进行实行,通过圣殿级与眷顾级强大无比的供能,来支撑设备的短时间运转,而这也是莱茵协约能源技术先进的最佳体现之一。一言以蔽之,该设备消耗近700兆瓦上限的供能,为莱茵协约重要单位乃至自己提供强劲的护盾防护,但运转时间有限,因此要仔细斟酌使用时机。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设备提供的强大战场控制力,是足以逆转局部战场形式的。

在舰体水平防护上,贯彻了航母一贯的大倾角防护,另一方面垂直装甲使用了泡沫化晶格塑钢装甲的最终完全体形态——“波纹”泡沫表面硬化装甲。波纹能够提供等同于钢装甲10倍的抗穿水平,120%的抗破和90%的重量,抗打击性相比于前代有着小幅度的提升(可以多抗玄冥几炮了)这说明莱茵的抗高速动能武器的防护材料技术上已经有了第一阶段的成果。圣殿级于重点区部位的装甲带布置200毫米波纹装甲,其余则为80-160毫米不等。内部采用多层大型水密舱布局,间隔均采用30毫米波纹装甲+10毫米防崩落内衬硬化装甲,外部防护舱均采用了提高活性粘稠的非牛顿液体,这种IG法本公司开发的“烦人的橡皮泥似的液体”能够以极高的响应速度吸收来袭动能,并且紧紧包裹黏住冲击弹头,吸收动能后整体会变得非常紧致,形成的粘性液体块还会拉扯穿过的弹头,进一步削弱其动能和改变攻击角度,之后又会在加注反应气体后瘫软下来,重复使用,一旦舱室被击穿,则不会加注气体,其紧致的整体特性还不会如同常规液体一样泄露到其他船舱内,仅仅是瘫出来一小块罢了,非常方便清理维护(塞回去然后修补舱室就还OK)。巧妙搭配护盾表面硬化加持和这种新型非牛顿液体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过层层保险后,要想攻入圣殿级的核心区或者说有效舱室,没有4000穿可拿不下来,而且抗打击性相比于光影级有着不小的提升。在面对各类来袭攻击时,圣殿级本身的防护水准就堪称优秀。虽然综合来说非核心舱室纵深小,容易被针对性贯穿,而且一如既往的和各国海军一样,普遍装甲疲劳性较高,因此就算是陆地上的主战坦克,瞄准了脆弱区打得够久,理论上还是能打穿的。但圣殿级的防护水平依旧等同于苏联的光荣、盟军的标准航母等优秀设计。
但是另一方面,在防雷TDS设计上,虽然圣殿级有所增强,但相比于其吨位,对鱼雷的抗打击性能就没有那么同比例上调。反而增长的很小。为了不给动力系统和航速添加负担,圣殿级的防雷TDS设计空间遭到了不小的掣肘,最终再三,决定采用空间利用较为合适,对航速影响较小,由撒丁共和国芬坎蒂尼集团设计的普列塞式水下防雷TDS系统(Torpedo defense system)。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诞生年代同样非常久远,基于流体力学设计,是一种经过精确的机械结构计算的专门设计的水下防护组件。这种系统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吸收大部分的水下爆炸能量,从而减小防雷装甲的压力。以装备了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的传统撒丁共和国战舰为例,其结构几乎覆盖了船壳的全长,与战舰的核心区(装甲盒)长度几乎相同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设置在主装甲带之下,由一条轻型装甲带与主装甲带相连。在舱底弯曲处,普列塞系统形成了双重底防护板的一个侧向延展,且由一面坚硬的弯曲防雷隔壁所包覆,一直延伸到船壳里端。在内部防雷装甲和双重船底的延展部分之间是一个中空圆筒,每个圆筒可通过横向设置的舱壁支撑3到4个肋骨。根据意大利人的测试结果,当圆筒直径为3.8m时防护效果最好。 为了让系统在现代依旧正常发挥作用,圆筒和侧向双重底中的小隔舱不再如同以前那样保持中空,同样采用特质的新材料填充,以代替空舱的效果。圆筒周边的空间组成了一个内部隔舱,该隔舱中则充满非牛顿液体仓液体。在作战中这些液体被消耗掉之后可以用海水来补充以继续作战,以快速连续的接受多重鱼雷打击。当水下爆炸发生时,压力波会立即破坏最外层的小隔舱,并挤压内部隔舱的液体。由于液体很难被压缩,它会将压力波传递到各个方向——就在中空圆筒的表面上。脆弱的圆筒表面会被压塌,吸收爆炸的大部分动能,保护内部防雷装甲的完整性。爆炸过后,海水会在船壳破裂处大量涌入,充满那个位置附近的小隔舱和原本圆筒内的空间;若爆炸非常强烈,则海水还可能涌入内部隔舱和防雷装甲之间的空腔。
同时,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还包括一个用连通器原理制作的平衡系统。它通过双重底或三重底中相连的小隔舱组成的通道,将船两侧的上述空腔连在一起,利用连通器原理使两侧的注水深度相同,使船体在几分钟内恢复平衡。假如自动平衡系统不足以平衡船体,也可以手动往内部隔舱上方的平衡舱中泵入海水来平衡船体,避免船体进水过早的导致倾斜颠覆。 然而传统的普列赛系统主要用于防御传统的撞击起爆式鱼雷,在面对从舰体下方起爆的磁性鱼雷时表现略显不足,芬坎蒂尼公司对此做出了同样的补足,额外增加引磁器和利用舰体电子战中继器,更改算法,如果无法避免遭到鱼雷攻击,则吸引磁性鱼雷攻击防护最坚实区域。该系统配合舱室,足以发挥出超越光影级的防雷水平,只不过无法进一步面对更多鱼雷攻击了。在稍有一定数量规模的鱼雷攻击下,以圣殿的设计定位来说,想要全部防护住就很不切实际了。莱茵海军认为圣殿级很有可能扛不住3轮苏联核能超级鱼雷的直击。(那玩意谁能顶得住)

在大体敲定了圣殿级的设计重心和装甲方案后,圣殿级开始着手机库规划和改良,但不可避免的是地狱骑士的占地面积要高于天空骑士不少。尤其是没有伊甸尼亚特制的高速出动的特点,无论是在出动架次和搭载量上都足足削减了一半左右。但是不代表圣殿级的破坏力就会低于盟军标准航母,在常规状态下,二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虽然圣殿级更加惧怕强劲的防空火力,但考虑其任务区基本都在莱茵陆军与空军的可控范围内,一般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不过对于莱茵的作战海域来说,这些要点显然还不够。由于苏联的导弹技术日益精进,莱茵情报部门光是关注其主力舰搭载的导弹发射架数量,就已经吓出一身冷汗。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加持运算下,莱茵海军模拟了苏联未来可能会达到的反舰导弹技术,无论是光荣还是无畏,主要攻击方式都会含有大量的中距离段高超音速掠海导弹,射程大概在100km以内左右浮动。同时光荣级搭载的双联装大口径舰炮与无畏搭载的舰首中距离导弹,都会成为敌方在中近距离攻击圣殿级航母的有效手段,拜占庭的很多高速突击性质主力舰更是有着不俗的突防能力。在复杂狭小的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海况下,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航母被骑脸甚至遭到刺刀抵近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在新时代对抗中,航母仅仅能在战略巡航阶段拥有其先发优势,一旦与敌方战斗群进入遭遇战阶段,尤其是在敌方MCV的电磁压制环境下,舰载机中队的观测侦查能力极度下降,信息传输与接收能力也受到其限制(无限岛演练场是吧)。莱茵航母受到敌方水下乃至水面舰艇的斩首行动时有可能,因此莱茵决定给予圣殿级强大的自卫火力,来填补舰载机的输出空缺。

圣殿级的自卫火力方案当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奥托梅莱拉公司比较倾向于针对轻型来袭船只和提高防空与反导火力的4座双联装76毫米电热化学炮方案。还有此计划的上位版,即3座双联装127毫米电热化学高平两用炮,意在于针对轻量化驱逐舰进行打击,并且保留中距离拦截低速空中目标的能力。克虏伯公司则提出采用4座单装140毫米电磁轨道炮,通过大幅度提升远距离反装甲能力,尽可能配合航母攻击中远距离的目标,光学火控设备捕捉射程能够达到70km(电子火控和火控雷达都被压制了,只能目测攻击了),且能在这个距离上对敌方装甲造成可观的有效伤害。但是此方案由于通用型上稍差,对陆攻击效果极为有限,破坏力低,所以莱茵海军持反对意见。最终莱茵金属公司的方案得到了莱茵海军的中意,经过升级后的聚焦长射程152毫米热熔炮完成了双联装集成化,同时为了节省舰船空间,不同于以上的那些弹药消耗巨兽,152毫米双联装热熔舰炮无需弹药库,大幅度减少了空间需求。而射程、热释放与保存技术的改进,令其能够放射出温度达到4000度以上的高密度热熔弹,在60km处保持住熔穿400毫米装甲板的优秀成绩,技术的进步令其具备更加优秀的威力以及能量保持、装填速率等等问题,同时遗留在地面上电流和等离子燃烧残留造成的持续性破坏也对莱茵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该新型152毫米热熔炮的火力持续性等性能,也令莱茵海军感到颇为欣喜,在威力和火力密度上达到新的综合性平衡。而且随着火力密度和效率的提升,圣殿级得以用两座炮塔,完成同样的火力投射能力,为布局节省了一大部分空间,甚至不需要弹药库来增加额外的核心区弱点,这样在指挥塔前段,就能布置一台额外的防空武备,来填补全舰的防空欠缺。

圣殿级的舰长来自于莱茵协约各国经验丰富,历经沧桑的舰长,即便几十载过去,斗转星移,日月换天,他们守卫家园的初心得到了无数的考验,已经逐步变得苍白无力。他们从虚伪的胜利中降世,曾相信过世界会变得更好,也曾年轻过,满腔热血拍案而起,投笔从戎,绝不向命运低头,曾是精英云集的他们,认为自己足以和同胞们改变莱茵的未来,也曾在步入中年陷入迷茫,眼看着世界逐步陷入仇恨的深渊不可逆转,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莱茵和德意志的命运再次显现,每几十年就会迎来的旷世之战又将到来,仿佛是永远得不到终结的诅咒一般缠绕在欧洲大地,眼看着死神即将收割莱茵的生灵,而他们却没有力量改变这个结局与诅咒。在扑朔迷离的未来中,他们偏执的保持自己不被动摇,虽然躯壳还在履行职责,鼓动着战友们奋力前进,但是他们的内心,可能已经逐步认为,战火将会永恒不断的灼烧这片大地,直至世界毁灭,方能到达终点……世界终有一天将会毁灭,人性之恶终究会迸发出自己的疯狂,堕落至无边无际,将这颗星球与人类的无尽欲望共同埋葬……在他们的闲暇之余,一般会组团体验一种需要自己上涂装的模型桌游,而且是结局已经灭世的那个版本,这款桌游除了能够娱乐,增进各圣殿级舰长与指挥人员的感情,还能锻炼沉重冷静的心态和灵活多变的指挥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能够在此得到慰藉,即便结局已经注定的未来,他们在剧本中无论多么努力的力挽狂澜,击退邪恶势力的一次次入侵,也不会改变结局本身,因为黑暗最可怕的是吞噬的人性本身,而不是化身威胁,今天的勇士,就是明天的恶龙。他们逐渐习惯了这种感觉,接受了这种命运,了解自己存在和努力的意义——即便这颗星球之上,唯战永恒。但只要还有无数怀揣着崇高理想之士为美好而战,即便他们也会因此自相残杀,堕入黑暗,结局并不重要,世界将会因为他们流出的鲜血,延缓灭世的过程……只要斗争不止,世界就尚未毁灭……他们也因此逐步理解了苏联人的那份理想,并给予一定的尊重。即便在战争爆发后的时刻,他们也坚信自己和敌人当中背负崇高理想而战的有志之士们,不会释放出足以毁灭地球的超级武器,来终结这场战争……他们正是怀揣着这样对世界的理解,与坚韧的心态,能够成为全舰的顶梁柱,虽然他们从来不对外界表态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莱茵海军也经过仔细检查和测试后认为不会有任何实际性的影响,被认为是向死而生的另一种认知角度而已,而他们的绝对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还没有减少。

而最终定型的圣殿级,被莱茵国民赋予了极大的希望,长久以来聚集于俾斯麦级的期待与寄托,被赋予给了数量更多也更新锐的圣殿级身上,她们被认为是集战场指挥、协调搭配、辅助能力和舰队破交于一身,如果得到适当的掩护,圣殿级足以一己之力摧毁敌人的关键节点设施与单位。但其实不同于外界人们预想中的那个无敌旗舰,圣殿级并没有全面到应对多样化的战场环境,作为莱茵协约斗兽棋理论的最高峰产物之一,圣殿级不像有些舰船完全集中于舰队决战能力,更像是在一艘航空母舰上堆积绝对的单挑能力。在其开工的时间段中,除了神州的龙船,或是什么空中单位,在陆海平面上,尚未得知有什么武备,能够单独战胜这艘次时代航空母舰(太刀:实际上我带俩薙刀小弟过来就能干爆你。薙刀:为什么不直接让我来三得了,也能干爆)。其强大的火力足以将情报内已知的任何陆海单位撕成碎片,同时优秀的防护能力将会保护她不被轻易的遭受敌军火力的直接威胁,甚至可以给予友军强力的防护屏障,掩护他们行动或是撤离,在战场之上的被庇护者无不称其远程护盾发生系统是神殿的永恒之柱,而这座不倒的海上壁垒,也足以成为真正的——庇护圣殿。

单位语音——
出厂:
选中:
移动:
攻击:
攻击(对空):
移动攻击:
技能:
战斗中:
被攻击:
被击毁:
战前完工数量:16艘
已知舰:
首舰:圣殿号
3号舰:希望号
7号舰:彼得·施特拉塞号
8号舰:艾丽卡号
9号舰:决然预兆号
10号舰:真相先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