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盘点世界各地的火锅
北京
涮羊肉
相传由蒙古军队发明,所以又称为“蒙古火锅”。吃法是将羊肉、蔬菜、豆腐等食材用清汤涮熟后,沾芝麻酱等调料食用。由于羊肉片加热易熟,所以用开水短时间的一涮即可。
东北
杀猪菜(似酸菜白肉锅)
主材料为酸白菜与猪的五花肉,是中国东北地区汉族家庭传统菜肴,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后传入北京。做法是使用生炭火的铜锅,将酸白菜与高汤煮成锅底,白肉下锅涮熟,佐麻油、生抽、蒜泥等食用
[10][11]
。
河南
红焖羊肉
属于河南新乡的地方名吃,以事先炒过的羊肉再加入二十余种食材与药材料焖煮成锅底。吃法是先吃锅内羊肉,然后放入其他食材加上剩下的汤汁涮食。在北方其它地区也有红焖狗肉、红焖兔肉、红焖鸽肉等变化。
山西
什锦锅
流行于山西中部、北部地区。使用木炭铜锅,将食材与佐料、高汤放至锅内,煮熟后一边加热一边从中捞取食用,传统上没有涮的吃法(但现今不少店面亦可用剩下的汤汁涮菜品吃)。
海南 椰子鸡 湖南 腊味火锅 将腊味过水过油后,加入料酒、大蒜、姜片等一起煸炒,再放入辣油锅中煮成为锅底。 湘西狗肉火锅 湘西狗肉火锅的吃法是将狗肉及中药材一起炖煮成锅底。 贵州 酸汤鱼火锅 锅底采用西红柿和酸萝卜调出酸味,将鲤鱼或者鲶鱼煮熟后调其他食材。蘸料常用胡辣椒。 花江狗肉火锅 源于贵州省关岭县花江镇,选用当地良种狗,以黄狗为上品,黑狗次之。加工时,将肥壮带皮狗肉刮洗烧制干净,以文火清炖,将肉炖至熟而不烂,香而不膻、油而不腻、嫩软可嚼又抿牙耐品即可,配料选用黔中十多种特产药料香料煎制,色香味俱佳。 牛瘪火锅 贵州黔东南州的一种火锅料理,以牛胃与小肠中未完全消化的草料为食材。 四川、重庆 川渝麻辣火锅 麻辣火锅目前是中国最普遍的火锅种类。川渝麻辣火锅的主要菜品与北方火锅差异非常大,主要以毛肚、黄喉、鸭肠、鸡杂、猪脑、猪腰花、牛羊肉、黄鳝等为主。川渝火锅的调味是由香油、蒜泥、香辛料和蚝油等混合调和而成,称为“油碟”,若不加油调和则称为“干碟”,据传把菜在里面涮了再吃能有降火的作用。川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以牛骨、猪棒骨熬汤为主要原料,辣椒则使用较四川辣椒更辣的贵州朝天椒,属酱香味。 九宫格火锅 最早起源于重庆的江边小贩,五湖四海的江湖人士聚到一起,为了方便分清食物和结账,就发明了九宫格。颇具江湖气息。 鸳鸯锅 鸳鸯锅起源于重庆。特色是将两种汤底结合于一锅,锅中有一隔板或另置内锅,将锅底分为红汤与白汤、沙嗲与清汤,可以同时满足吃辣与不吃辣的人。因最早发明的店家使用的中间隔板上有鸳鸯图案而得名。 广东 “打边炉”或“打甂炉” “打边炉”说:根据《清稗类钞》载:“广州冬日,酒楼有边炉之设,以创自边某,故曰边炉,宜于小酌。”指始创这吃法是姓边者,故称“边炉”。另一种说法,指“打边炉”是坐在炉边涮食物。根据元朝吕诚《来鹤亭集.南海口号六首.其五》:“炎方物色异东吴,桂蠹椰浆代酪奴。十月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 “打甂炉”说:甂本为盛器,小盆也,同簋一样是盛载食物之器皿,多以陶或金属制造,但簋大而甂小,炉即火盆把燃料放于小盆生火产生热力,因釜体积庞大、灶为固定装置,只能置于厨房不便移动,古人以甂作炊具,下置炉加热于房间内把食物烫熟。 常用的汤底有鸡汤、海鲜汤及沙嗲汤,部分食肆更会选用广东老火汤。两汤同吃称为鸳鸯锅,烫熟食物后沾酱油食用。其中港式火锅的锅底并以配料众多为特式。牛肉、鲩鱼片、鳝片、象拔蚌、生蚝、鱼滑、虾滑、三文鱼,鹅肝、各类肉丸、香肠、各豆类制品、各种蔬菜菌类、饺子面食等,均是热门配料。 醉鸡锅 把半只至一只的生鸡连同花雕酒以及党参、当归、北芪、枸杞等中药材作为锅底,流行于香港及广东各地。 粥底火锅 用大米熬成的粥来做火锅汤底,起源于广东顺德,普遍以白粥为汤底,但也有食肆会选用有味粥为汤底。一般粥底锅会选用各式材料。香港食肆提供的粥底火锅,只会供鲜牛、鲜鸡肉及内脏等食材,而不会供应肥牛肉、海鲜等。 猪骨煲 流行于澳门,实际由广东顺德原创再传入澳门等地。流传到深圳和香港后有不同的变化。深圳的猪骨煲发展为汤类煲仔小菜,以吃猪骨边肉、吸食骨髓为主;香港的猪骨煲较接近日式的猪骨浓汤,猪骨被烹调成呈乳白色的火锅汤底。猪骨煲的作法是用猪大骨与其它材料一起熬煮,再加上白胡椒和粗盐调味而成奶白色的火锅锅底。 重庆鸡煲 由重庆鸡公煲变化而成,已煮熟的辣鸡以瓦煲盛载,吃完才加入猪骨汤底打甂炉,食材包括肥牛、肉丸、饺子等。 鱼头火锅 源于沙锅鱼头,以事先煎过的鲢鱼头或草鱼头再加入高汤与材料煮成锅底。 潮汕牛肉火锅 食用方法与北京涮羊肉类似。以牛骨、南姜等材料熬制的清汤作为汤底,将新鲜牛肉切成薄片,按照牛肉部位不同,汆烫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通常以沙茶酱作为蘸料。 云南 菌类火锅 又称野生菌火锅;以各种可食用的菌菇类熬煮成锅底或汆烫后食用。 汽锅鸡 云南省的一道特色名菜,属于滇菜系;因该菜品用汽锅蒸制而得名,其主要食材是鸡肉,主要烹饪工艺是蒸,有补虚养身、补血、健脾开胃的功效。 天麻火腿鸡 起源于昭通,属药膳火锅的一种。以鸡肉与宣威火腿为主要食材,配以昭通天麻、三七、田七、大枣、枸杞等中药材烹煮成。 糊辣鱼 以鲢鱼或鲫鱼为主食材,配上昆明特有的糊辣味。 台湾
锄烧:日治时代起锄烧就与酒楼文化一起成为台湾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因锄烧是明治时期文明开化的一部分,台湾某些知识分子也开始食用牛肉锄烧(牛锅),一般上层家庭则改用猪肉,作为在地化改进,台湾人吃锄烧是有喝汤的习惯,为台湾火锅的原型,战后又添加许多菜系元素。不过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正常台湾家庭是没有经济能力负担这类高级食物的,绝大多数的平民大多以地瓜、未精加工的米食为主要饮食习惯。 烧酒鸡 材料是鸡肉、米酒、当归、枸杞、黄耆、川芎、甘草、姜和冰糖。能补血、活血、行气、健胃、增强身体抵抗,促进新陈代谢、消化吸收及血液循环,是寒冷冬天活血暖身、舒筋养骨、温补虚寒的常见药膳。不过台湾家庭一般是先在厨房煮好再端上餐桌,严格讲并不是边煮边吃的火锅。 羊肉炉
将羊大骨、汆烫过的羊肉块及各种中药材一起熬煮成锅底,用豆腐乳或辣豆瓣酱做为沾酱。 姜母鸭
将鸭肉与老姜及麻油拌炒,再加米酒及水炖煮。一般都使用豆腐乳做为沾酱。 台式麻辣锅 以大骨高汤加上辣椒、花椒、醪糟和许多辛香料调制成麻辣锅底,然后再加入鸭血、肥肠和豆腐等,味道厚重,油厚浓腴,既麻且辣,十分适合冬日食用,以袪除风寒。 台式涮涮锅 源自日本,在台湾经过修改,成为台湾最普遍的小型火锅种类。特色为生食材放进锅里烫至刚熟就捞起来吃。 臭豆腐火锅 一般称为臭臭锅,流行于台湾,是以火锅高汤加入少许配料为汤底,之后放入臭豆腐干。 阿美族石头火锅 以槟榔叶柄的叶梢折叠成盒状,盛满水后将鱼虾和盐放入,再逐一放入烧烫的石头,直至汤水沸腾后放入野菜汆烫。 火烤两吃火锅 火锅加上烤肉两种吃法。 迷你小火锅 每人使用一个小锅,锅里是用大骨熬煮出来的高汤汤底,加入依个人喜爱的火锅材料等。[17][18] 沙茶鱼头火锅 台式石头火锅 先用洋葱、葱花、芝麻等下锅爆香,接着把肉片下锅拌炒至半熟后捞起备用,再加入白菜或高丽菜以增添蔬菜自然甜味,最后淋上调味酱汁再加入美味高汤就完成,接着吃法就同一般火锅加入喜欢的食材煮烫食用。 麻油鸡火锅 蒙古 草原风蒙古火锅 以“红锅”及“白锅”为主,两者汤底相同,白锅有青葱、红枣、当归、党参、枸杞、甘草、陈皮、川芎等20余种材料和中药;红锅有草果、孜然、白扣、大回、丁香、香叶、麻椒、花椒等40余种香料和材料。材料为饭、面、冬粉、羊肉、马肉、驴子肉等。 蒙古养生锅 材料有青葱、龙眼干、红枣干、蒜头、草果、当归、党参、枸杞。 朝鲜、韩国
泡菜锅 以泡菜为锅底。 部队锅
源于朝鲜战争时期,由于物资短缺,住在美军基地附近的居民以剩余的香肠、火腿,加入辛辣的苦椒酱、泡面,甚至乳酪一起烹煮食用。 狗肉锅 朝鲜族的吃法是将狗肉、狗骨头炖煮出乳白色的锅底,放入野苏子是其特色。 神仙炉 朝鲜王朝宫廷料理中的火锅,将肉类和蔬菜放入炉中煮制。 日本 涮涮锅
以昆布高汤等为汤底,依个人喜好汆烫各种肉类与蔬菜食用。 寿喜烧 以酱油、糖与味醂等煮成汤汁,再将牛肉与蔬菜放入煮熟,然后佐以生鸡蛋、酱油和糖做成的蘸料食用。与一般火锅不同的是汤极少且咸,纯为将食物炖煮入味之用,故不饮用。 相扑火锅
又称“力士火锅”,将牛肉、鱼肉、鸡肉、豆制品、蔬菜、菇类等放在一个大锅内炖煮,为相扑选手经常吃的一种高营养与大分量的餐食。 飞鸟锅 日本飞鸟时代由中国唐朝僧侣传入,以牛乳作汤底。 关东煮
将鸡蛋、萝卜、蒟蒻、竹轮、海鲜加工品等食材放入昆布或鲣鱼熬制的高汤里炖煮。 土手锅 以牡蛎为主要材料,在陶制锅子边缘涂上厚厚一层味噌,放入牡蛎、蔬菜、豆腐炖煮入味后食用,为广岛地区的地方特色料理。在炖煮过程中可依个人喜好将锅缘的味噌融入汤底中以调整浓淡。 石狩锅
以鲑鱼为主要材料,以味噌为汤底,加入洋葱、高丽菜、白萝卜、豆腐、菇类,为北海道地方料理。因旧时北海道石狩川为著名鲑鱼捕获地而得名。 切蒲英锅 为秋田县的乡土料理。将煮熟的米饭包在杉木棒上烘烤,再将烤好的切蒲英加入土鸡熬成的高汤,以及牛蒡、鸡肉、舞茸等食材而成。 黑暗火锅 参与者在其他人看不见也不知情的情况下各自将材料放入锅中,煮好后在漆黑中每个人夹到什么就吃什么。是一种亲友或团体之间的火锅游戏。 马来西亚 打锅 碌碌 马六甲沙爹碌碌/朱律 沙巴虾面火锅 黄酒碎鸡锅 鱼头米粉火锅 鱼头火㶽 泰国 泰式火锅
泰式酸辣火锅 冬荫功火锅 以冬荫功汤为锅底,味道酸辣。 越南 帽子火锅 越式酸汤火锅 海鲜酸辣锅 咖喱鸡肉火锅 越式羊肉锅 柬埔寨 柬埔寨式火锅 柬式烤涮一体锅 欧洲 勃艮第火锅:先将火锅里放橄榄油用火煮热,再将用香料腌过的牛肉、羊肉、虾等食材放入油中炸熟后沾酱料食用。法语称“fondue”。 乳酪火锅:将面包沾煮溶的乳酪来吃的一种火锅。
巧克力火锅:由乳酪火锅演变而来的。将水果、饼干或面包沾煮溶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