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学习心得

2023-06-20 08:24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当中,老子对道以及人与道的关系进一步进行了阐述。首先老子在本章前半段探讨了道本身。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寂兮寥兮,它很安静啊,又很广阔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它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什么是道呢?这就是道,浑然天成,永不停息,广阔无边。因此,老子说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他说,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叫它为“道”,我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道。


苏辙对此有着这样的解读:“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其于人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寂兮无声,寥兮无形,独立无匹,而未尝变行于群。有而未尝殆,俯以化育万物,则皆其母矣。道本无名,圣人见万物之无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见万物之莫能加也,故强为之名曰大。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 他说,道是不分清浊、高下、来去、善恶的,混沌地存在。道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所以说有一种东西浑然自成,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生成的。道深远永恒地存在,天地生于其中。寂是说道无声,寥是说道无形,道独立而没有能和它并列的东西,没有一个由许多与道相并列事物构成的世界,来供它变化运行。道存在而没有毁灭的时候,它生育出万物,万物以它为母体。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圣人看到万物都来源、遵从于道,所以把它命名为道。万物都不能反过来向道施加影响,所以勉强形容它伟大。而道真正的内涵是没办法言说的。


那我们看,道是这样的没有具体形象,无法描述,那我们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如何与道产生联系的呢?老子接着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原。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这样说道:“逝,行也。不守一大体而已。周行无所不至,故曰“逝”也。远,极也。周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逝,故曰“远”也。不随于所适,其体独立,故曰“反”也。”  他说,逝,是变化运行的意思。道不固守一个巨大物体而就此满足、停止。道的运行无所不至,所以叫逝。远,是极致、非常的意思。道到处运行,没有不到的地方,它不偏向于一个方向、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运行,所以说远。不留恋任何一个它到过的地方、不留恋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它完全独立,所以说反。


结合王弼的解读,对于逝的变化无常和远的无所不至,我们都有很清晰的理解。但是对于反可能还理解的比较模糊。有人说,反意味着返回。有人说,反意味着返璞归真。还有人说,反意味着相反,指事物的正反两面。究竟哪个是对的呢?其实都对。这个反字,很难用一种具体的词语来表述清楚。但是好在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其他文字当中,找寻到一些关于反的理解。在之后的道德经第四十章当中,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六十五章当中,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在七十八章当中,老子又说,“正言若反。” 有人说,这不就是相反、逆方向的意思么?但是注意老子在十六章当中说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世上的万物,都归根了。注意!在这里,就突出反的意义了。一个事物,从本真出发,归还到本真,归根曰静,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但是,事物毕竟还是在这世间走了一遭。事物是如何走的呢?从本真出发,走的远了,再走回来。但是等回来的时候,早就回不到原点了,剩下的只不过是沧海桑田罢了,毕竟我们不能忽视事物在世间留下的痕迹。这也就是反的意义。它并不是说事物重新原路返回。没有事物能够原路返回,他们只不过是返回本真的状态罢了。但是正因为有了逝、远、反的整个链条存在,事物的存在才有了痕迹与作用,而不是好像它从未存在一般。


所以回过头看看本章当中的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们能看到,道从本真出发,作用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上面,最终又回归到没有实体的本真状态。因此我们不能说道是有,也不能说道是无。这也是老子在一开始就强调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接下来老子开始阐述道与人的关系。这里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老子在这里使用了故,来表达因果关系,我的理解是,道时刻作用在万事万物身上,万事万物也都是从道当中生的。既然我们说道是大道,那么道所作用的和生出的天、地、人也都可以用大来描述。


对于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在帛书本和楚简本当中,使用的都是王,并且王弼与苏辙的解读都是基于这个版本的。如果基于这个版本去理解,那么这里说的是,道、天、地、王,这四者都大。但是大也是分层级的。因此,老子接着才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间有这四大,而王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这四大之中,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纯任自然。


所以总结下来,道是作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而人只是大道的一种实际的作用形式而已。人、地、天虽然都大,但是都要效法于道,依循着道。但是道呢?它就自己运行就好了,毕竟已经没什么可参照了。所以人、地、天的大在道的面前,都太渺小了。道才是真正的容纳一切的大。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