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针对补习班的“减负”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探析
一.摘要
笔者通过线下及线上补习班已经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及家长带来的影响,探析此政策未来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并通过调查家长对补习班及其带来的影响的微观认识等方面,探析此政策可能带来的间接及宏观影响.
二.引言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其中一项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引起了许多家长,甚至学生的讨论.似乎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焦虑的教育机构的倒闭,又成了一大焦虑.为此,笔者做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针对家长,一份针对学生;两份问卷的部分重要数据都会被整理在此.
三.正文
1.部分基本数据摘录(问卷,见附1、附2).
(甲).给孩子报了线下及线上课程的家长,占了所有参与调查的约87%.
(乙).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约78%认为补习班本身有问题,95.1%的家长认为补习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2.补习班过去带来的影响
补习班过去带来的影响,可概括为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且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其有一定负面影响.
(甲).范围广.见三.1.(甲)
(乙).程度深.
有约39%的学生对政策方向感到不满;其中53%的学生不满的原因是因为担心自己不知如何继续学习.
说明,超过一半对政策方向不满的学生对补习班的学习方式产生一定依赖,对学生造成了较深的影响.
(丙).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约78%认为补习班本身有问题.其中,一部分家长认为补习班有多重问题;53.85%的家长认为其收费过高;39.86%的家长认为很多补习机构不正规.
(丁).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95.1%的家长认为补习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且平均每位家长认为补习班带来了问卷中4个问题中的2.7个社会问题.
61.54%的家长认为补习班导致学生压力过大;65.73%的家长认为其导致家庭财政负担加重;69.23%的家长认为其导致社会焦虑;76.92%的家长认为其导致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
3.补习班过去带来此类影响可能的原因
要探析此“减负”政策可能带来的效果,就必须分析过去补习班带来此类影响可能的原因,以及此政策是否“对症下药”.各个原因,可能是相互联系的.
(甲).家长们既是“社会焦虑”的受害者,又是其加剧者.
认为补习班导致社会焦虑的69.23%接受调查的家长中,竟有65.66%给孩子报了线下课.
无独有偶,在受调查的家长中,15.96%的家长给孩子报线下课的原因是“别的家长都这么做”.按照他们的逻辑,他们的行为将可能成为下一批家长为孩子报线下课的原因.
(乙)社会焦虑问题,可能间接带来了“收费高”及“加剧家庭财政负担”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中,在需求总量增加,供应替代品缺少的情况下,价格会上涨,供应会随价格上涨而上涨.社会焦虑,一定程度上导致家长(包括学生)对补习班的需求不断上涨;对于真正需要补习班的学生,或已经对补习班形成一定依赖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替代品能替代补习班.所以,补习价格提高,并可能加剧家庭财政负担.
(丙)社会焦虑问题,也可能带来了“不正规机构层出不穷”的问题.
在问卷中,““不正规机构层出不穷””是“您认为现在线上、线下学科类补课机构带来的社会问题何在?”问题下的一个选项;但它同时是补习班带来的社会问题.
正如三.3.(乙)中所说,供应也会随价格上涨而上涨.除了正规机构课程的增加,同时可能也会有价格更低、教学更有针对性的“不正规机构”出现.
(丁)社会焦虑导致“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加剧社会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在竞争结果不变的前提下,部分人通过补习的手段提高能力,形成社会焦虑,可能会导致其余人先后开始补习,同时使更多人焦虑.在一定比例人群通过补习提高能力之后,门槛可能会提高,竞争结果依然不变,导致“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这是过程的前半部分;而“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本身又使更多人不得不加入“焦虑”,这是后半部分,形成恶性循环.
(戊)部分学生对补习班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依赖的原因因人而异
笔者认为,在学生问卷中,认为“自己对补习班已经形成依赖”对部分,是对补习班的学习方式形成依赖:不论通过什么媒介学习,内容是不变的,只有学习方式不同.
学生在上补习班的时候在意的,更多也应该是学习内容,而非学习方法.然而,学生吸收的学习内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方法.所以,可能这部分学生在长期收到补习班影响后,逐渐丧失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调查中,37.37%的家长给孩子报线下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希望孩子能始终保持进度超前(不包括寒暑假的预习)”;48.48%是为了“帮助孩子预习/复习”.
而那些上补习班以“始终保持进度超前”,或“预习的学生”,由于他们先通过补习班获得未知的知识,可能久而久之,更加依赖于补习班,对其依赖程度甚至超过对于学校.
4.补习班“减负”政策的短期及微观影响
此政策,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既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也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可能也有一定灰色地带.
(甲)正面影响
(1)正如前文所述,在受调查的家长看来,补习班不仅“给学生带来压力”,而且“导致家庭财政负担加重”,“导致社会焦虑”,“导致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可见,此政策,长期来看,在整体方向上,可能不仅能给学生减负,也能为家庭、为社会减负.
(2)长期来看,整治补习班,呼应3.(戊)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可能能够保护未受补习班影响的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使已受其影响的学生重新开始独立思考、学习.
(乙)负面影响
(1)具体措施上,从政策已有的部分内容(如,此政策对补习班的分类等)来看,70%的家长认为此分类“过于强硬,一刀切(如,在禁止应试类英语课程同时禁止实际应用类)”.事实上,并非一切学科类补习班的存在都以帮助学员竞争为目的,如英语口语课程以其实用性为目的.也并非所有家长都以帮助孩子竞争,给孩子报学科类补习班:有12.12%给孩子报线下课的家长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
(2)短期上,已有的政策内容可能反而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有77.14%参与调查的家长对于此政策具体措施“不满意的原因”为“反而起到了“增负”的效果(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
(3)未来,在正规的补习班被明令禁止之后,已对补习班学习方法形成依赖的学生家长可能会寻找非正规途径上补习班.
(丙).灰色地带
(1)笔者认为,补习班只是社会焦虑的一种宣泄方式,只不过补习班在帮助家长宣泄焦虑的同时,又助长了焦虑.而社会舆论上,也有一定比例家长认为补习班通过以助长焦虑为手段获取利益.
(2)有受调查的家长认为,此政策方向“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这位家长可能想表达两种含义:(一)认为补习班猖獗只是社会焦虑的产物;而此政策“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焦虑;若造成社会焦虑的原因不被改变,或社会焦虑本身不被改变,在“只堵不疏导的情况下”,焦虑会越来越严重,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二)为补习班猖獗只是社会焦虑的产物;而此政策“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焦虑;若学科类补习班被禁止,可能在其他方面形成“超出正常范围的竞争”,如艺术等,而家长若以竞争为目的,让孩子学习艺术,这将使孩子对艺术的看法发生负面的改变.
5.对于此政策现有内容的改进,以及如何解决根本问题
此部分与第四部分有一定呼应.
(甲)如何改进(数据摘录于家长问卷“您认为教育部可以如何改进“减负”政策?”)
(1)32.43%家长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细化分类“学科类补课”,对有必要整治的进行整治”
(2)43.24%家长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了解“学科类补课”具体情况,防止起到“增负”的效果(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
(乙)如何解决根本问题(数据摘录于家长问卷“您认为教育部可以如何改进“减负”政策?”)
(1)63.51%家长认为应该“从原因上解决问题(如:禁止自招出现超前内容等)”
(2)64.19%家长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缓解社会焦虑)”
(3)63.51%家长认为应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与“缓解焦虑”形成呼应(如:增加非大学/非高中毕业生就业机会)”
(4).政府在少年宫等公共学生活动场所开设非盈利性的学科类兴趣班,不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目的,满足12.12%为“培养孩子兴趣”而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家长.
(5).保证义务教育资源水平的平衡.
(丙)4.(丙)中提到一位家长的看法.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没有社会焦虑基本是不可能的;政策能够调整的,是将当下的社会焦虑放在“正确的方向上”,换言之就是不要使当今社会焦虑导致的后果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阻碍.而有些补习班将学员“包装”成“做题机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这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不仅无益,还会为之带来一定问题.而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方式有:
(1).改变某些方面竞争的标准,社会焦虑的方向也就会改变.比如,将某些自招原本做题的内容减少,改为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家长们一定也会对此感到焦虑,不过这方面能力是无法通过补课提升的.
(丁)学生问卷中,有人“对通过整治课外学科类补习班进行“减负”的整体方向感到不满”,认为政策制定者
“没有看到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一定合理性.
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政策涵盖.
6.此政策方向上对社会的宏观及长期影响
此部分与第五部分有一定呼应.
(甲)一定程度上避免社会发展在未来受到补习班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如第五段所述,政策能够调整的,是将当下的社会焦虑放在“正确的方向上”.在焦虑本身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若不改变当下社会焦虑的方向,某些方面的竞争标准依然不变,广大“做题家”们成为了未来社会的人才,他们很可能将继续教下一代“做题”,而这方面的社会焦虑依然恶化,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乙)为社会培养多方面人才
近些年,“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一生就没有出路”的观点在社会上蔓延.这种观点很显然是片面的,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
很显然,不论竞争的过程如何激烈,最终的竞争结果都是不变的.假设整个学生群体都部分因为补习班的原因,以非常激烈的方式竞争,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最终能进高中的学生数量依然不变,这时,对于剩下的那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才真的是没有出路了——除了“做题能力”,他们很可能“一无是处”.
同理,若进入大学的所有学生都是“做题家”,真正的学习能力被埋没了,不能分辨其到底是不是人才,那时的社会怎么发展?
因此,整治、管控补习班,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学生进行“分流”.学习能力真正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正常的学习节奏,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成为“脑力人才”;而剩下的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可以进入技术学校,成为“技术人才”.这便是此政策第二个宏观长期影响.
总结
经过调查及笔者分析,教育部出台的针对补习班的“减负”政策,具体措施上有所欠妥当,因此短期、微观上除正面影响之外,有一定负面影响;而其整体方向是正确的;且在长期、宏观上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致谢
这是笔者以相对正式、完整的方式写的第一篇论文,对此,笔者体验到了一定的学术专业之美.笔者也感谢参与调查者所给予的支持.
截止2021年8月21日20时30分,共有148位家长、56位学生参与调查.
附录1
关于中学生及家长对于最新“减负”政策看法的调查
一.学生
1.您的年级(填写2021年9月开学后的年级)
A.小学
B.6
C.7
D.8
E.9
F.高一
G.高二
H.高三
2.您现在是否有参加任何学科类线下课程?
A.有
B.没有
-(若有)3.您现在的线下课程有哪些?(可多选)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物理
E.化学
F.历史
G.道法
H.政治
I.地理
J.生物
-(若有)4.您是否自愿参加线下学科类补习课程?
A.是(主动要求)
B.否(被动接受)
C.不反对家长决定(不主动要求,在家长提出之后同意)
5.您是否有参加任何学科类线上课程?
A.有
B.没有
--(若有)6.您现在的线上课程有哪些?(可多选)
A.语文
B.数学
C.英语(应试类)
D.英语(口语应用等)
E.物理
F.化学
G.历史
H.道法
I.政治
J.地理
K.生物
7.您对教育部通过整治课外学科类补习班进行“减负”的整体方向看法如何?
A.满意
B.较为满意
C.较不满意
D不满意
-(若C或D)7.您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A.担心自己会处于学习的虚空当中,不知如何继续学习
B.担心自己可能将要失去超前的优势
C.担心自己可能将要不能跟上学校进度
D.其他(打字框)
9.您对教育部通过整治课外学科类补习班进行“减负”的具体措施看法如何?
A.满意
B.较满意
C.较不满意
D不满意
-(若C或D)10.您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A.过于强硬,一刀切(如,在禁止应试类英语课程同时禁止实际应用类)
B.反而起到了“增负”的效果(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
C.其他(打字框)
11.您认为教育部可以如何改进“减负”政策?(可多选)
A.继续细化分类“学科类补课”,对有必要整治的进行整治
B.了解“学科类补课”具体情况,防止起到“增负”的效果(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
C.从外部原因上解决问题(如:禁止自招出现超前内容等)
D.更深入解决问题,缓解社会焦虑
E.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与“缓解焦虑”形成呼应(如:增加非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
F.其他(打字框)
(可跳过)12.面对“减负”,您准备怎么做?
A.自学
B.线下转线上,周末看回放
C.躺平
D.没想好
E.其他(打字框)
附录2
关于中学生及家长对于最新“减负”政策看法的调查
二.家长
21.您孩子的年级(填写2021.9月开学后的年级)
A.小学
B.6
C.7
D.8
E.9
F.高一
G.高二
H.高三
2.您现在是否给孩子报了任何学科类线下课程?
A.有
B.没有
-(若有)3.您孩子现在的线下课程有哪些?(可多选)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物理
E.化学
F.历史
G.道法(品德与社会)
H.政治
-(若有)4.您的孩子是否自愿上线下学科类补习课程
A.是(主动要求)
B.否(被动接受)
C.不反对您决定(不主动要求,在您提出之后同意)
-(若3有)5.您给孩子报线下课程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可多选)
A.孩子不主动学习,需要外力帮助
B.孩子成绩不理想,需要外力帮助
C.希望孩子能始终保持进度超前(不包括寒暑假的预习)
D.帮助孩子预习/复习
E.别的家长都这么做
F.培养孩子兴趣
G.其他(打字框)
6.您是否有任何学科类线上课程?
A.有
B.没有
--(若有)7.您现在的线上课程有哪些?(可多选)
A.语文
B.数学
C.英语(应试类)
D.英语(口语应用等)
E.物理
F.化学
G.历史
H.道法
I.政治
J.地理
K.生物
-(若2A,6B)8.您为何选择线下,而非线上?
A.孩子不自觉
B.线下更有针对性
C.线下作业更多等,效果更好
D.其他(打字框)
9.您认为现在线上、线下学科类补课机构本身及课程本身有没有问题?(可多选)
A.收费太高
B.内容难度过高
C.老师能力欠缺(学历、讲课能力、亲和力等)
D.不正规机构层出不穷
E.没问题
F.其他(打字框)
10.您认为现在线上、线下学科类补课机构带来的社会问题何在?(可多选)
A.导致学生压力过大
B.导致家庭财政负担加重
C.导致社会焦虑
D.导致竞争日益激烈,超出正常范围
E.没问题
F.其他(打字框)
8.您对教育部通过整治课外学科类补习班进行“减负”的整体方向看法如何?
A.满意
B.较为满意
C.较不满意
D不满意
-(若C或D)12.您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A.孩子已经适应被动学习,若取缔学科类补习班,可能不知如何继续学习
B.担心孩子可能将要失去超前的优势
C.担心孩子可能将要不能跟上学校进度
D.担心孩子可能跟不上大部分同学进度
E.其他(打字框)
13.您对教育部通过整治课外学科类补习班进行“减负”的具体措施看法如何?
A.满意
B.较满意
C.较不满意
D不满意
-(若C或D)14.您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A.过于强硬,一刀切(如,在禁止应试类英语课程同时禁止实际应用类)
B.反而起到了“增负”的效果(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
C.其他(打字框)
15.您认为教育部可以如何改进“减负”政策?(可多选)
A.细化分类“学科类补课”,对有必要整治的进行整治
B.了解“学科类补课”具体情况,防止起到“增负”的效果(如,将周末课程强制改到工作日)
C.从原因上解决问题(如:禁止自招出现超前内容等)
D.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缓解社会焦虑)
E.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与“缓解焦虑”形成呼应(如:增加非大学/非高中毕业生就业机会)
F.其他(打字框)
16.(选填)您的学历
A.中专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博士
17.面对“减负”,您准备让孩子怎么做?
A.自学
B.线下转线上,周末看回放
C.躺平
D.没想好
E.其他(打字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