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山-祖辈搬迁
在六十年代初,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还没有多少年,国民社会状况比解放前得到了改善,但是整体水平低下,教育尚开始逐渐普及,一家人生六七八个孩子的比比皆是。为什么会生那么多孩子呢?相信当下八零后是能理解的,就是因为当下还有粮票,使用粮票来置换生活物品,而粮票又取决于劳动力。
頓山的祖父祖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是生活在半山腰的。祖母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四周都是大山环绕,由于山太多平坦的土地自然就很少。种的粮食本来就少,加上为了公分生了很多孩子,导致经常都吃不饱。
吃玉米吃完了连棒子也在打碎了做窝头吃,米糠野菜,各种蔬菜的茎叶都的吃,因为实在是不够。有时候采摘青菜野菜的时候很容易夹杂着有毒植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祖母家仔当地也就是普通人家,也就是普通的穷。祖父则是更穷。祖母家还住在山下,那祖父家在山腰,也没有很正式的房子,依山而居,用现在的话说是融入自然,荒野求生。自己在山上砍伐的树木条围起来,用塑料放在顶上,简易的避雨庇护所就成了,然后生活在那里。
那时候的爱情,是真的非常简单。基本上媒人提起,两个人差不多没意见就成了。祖父虽然比祖母家更穷,但是一表人才,非常精神帅气,祖母也是非常喜欢。当是也就是几只鸡,几件衣服,就出嫁了,而祖父家也是像样的床都没有。
生活非常艰苦,在那个年代其实都很艰苦,人其实不怕苦,怕的是落差。如果大家都很苦,也就不会觉的有什么,如果某家很轻松自在还吃穿的好,就会滋生不满,抱怨,嫉妒等等。祖母嫁到祖父家,还是有亲人村民到场祝福,但是谈不上宴请,也就是说说话,趁个热闹喜庆。
祖父母当初年轻,也很勤劳勉强过个日子。但是有了第一个儿子以后,明显很多不便,孩子也容易生病。于是两人商量着从半山迁移到祖母的出生地的村子里面。虽然也就相隔十几公里,但是也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回祖母村子里住哪里?对于外嫁的女儿来说,不可能再提供房子的,而且还有比较深重男轻女的思想。于是,祖父去和父母家人去谈这个事,祖父很无奈只能提出孩子有一个跟祖母姓作为条件,虽然很不愿意,但是祖父当时啥也没有,只能如此。祖母的父母一听,也算比较有诱惑力,一来是自己的女婿,二来还有自己姓的孙子,也就同意了。
于是,祖父就在山地自己动手弄了一块平底,自己亲手建造房子。当时是不可能去买灰砖的,都是自己用泥巴做土砖,土瓦,山上直接砍树用锯子杀成木条,然后建造房子。
大概一年半,房子才算勉强做完。期间还要去劳动賺积分,然后有粮票,一切从零开始自然是非常不容易。好在有亲人的帮忙,也就还算凑合。后面干脆,祖父的从属关系也调到了这个村,新生活算是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