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著有《楚辞章句》及诗赋杂文等。
将《楚辞》提到“经”的地位来加以肯定,给予了高度赞扬。
1)从屈原为人来看,“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要忠于君上,就应当对其昏庸之处敢于直谏。
2)从屈原作品来看,并不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没有越出礼义规范,但以屈原之词比附《诗经》略显牵强,不符合《离骚》本意。
3)艺术特点方面,王逸认为《楚辞》是对《诗经》艺术方法的具体运用,但实际上《楚辞》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许多新的创造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方法和表现手法。
王逸认为,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奇异诡谲的描写,都是有所比喻和寄托的,也就是说都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
4)王逸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评价,尽管存在儒家思想的偏见和牵强附会之处,但否定了扬雄、班固等对屈原作品的排斥,重新确立了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的崇高地位。
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和先秦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的逐渐形成。
1)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儒生学者,后者是指文章家即今日所谓文学家。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
2)汉人所谓“文章”是包括各种应用文章在内的较广义文学,比先秦的“文化”之“文”要窄得多,而与魏晋以后的“文章”概念一致。这种传统“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
3)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表现得很清楚,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等将文学做了明确的分类。而诗赋已成为了独立的一大类,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
4)包括在“文章”范围的各种不同文体正是在汉代逐渐形成的,而到东汉后期大多已成熟定型。与这种创作情况相对应的是东汉后期对各种文体特征的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为魏晋时代的文体论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