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在人类要素里的科技线》

——1——
步行5千米/小时、汽车75千米/小时、飞机900千米/小时、音速1224千米/小时……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就是对科学理念的进一步挖掘与探索的过程,它的每一次质变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场剧变,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科技所赋予的跨越时空的属性,以及对人类生产力的解放。现代社会实现了人们在过去难以想象的高速移动和高效通讯,所幻想着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如今也不再是文意上的夸张表现,朝启夕至,不过是数小时的路途而已;一个电话、一个视频,便能打破时空的束缚,让相距万里的彼此相见、畅谈。不仅如此,随着工业革命成果的普及,更是破除了人类沉沦于琐碎重复事务的诅咒,大幅度解放了人类生产力。科技的创新与变革,为人类创造出了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智能”、“高效”、“便捷”,正让社会朝着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但,一切真的如上述那样理想吗?科技真的能无限迅猛发展么?人类又是否能被科技解放双手,尽情享受美好生活?或许,答案是悲观的。因为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红利与发展,注定是要被囚禁在人类要素里的。在进行解释之前,不妨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2——
2023年,你是一名43岁的普通白领,每天工作7.5小时,有周末双休,只不过,近些年来的频繁加班让你感觉到了某种异样的疲劳。你见证了这个时代数十年来的发展与创新,熟悉科技变革前后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叮——叮!”
深夜,手机里的某个软件发出了刺耳的声音,这个声音让睡梦中的你本能般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厌倦感、焦虑感、紧张感,打心底油然而生——而此时的你,不得不参加公司召开的一场紧急会议。
当会议结束,那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睡意,已然变成了一种富有烦躁感的清醒状态,大脑开始不由自主地规划起了明天的工作、明天的进程、明天的时间……转头看向梳妆镜,那张憔悴的脸上写满了疲倦和烦躁,以及显露着的一副极为糟糕的精神面貌。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公司的业务流程明明没有发生过很大变化,但为什么在这前后十数年里的感受差距会如此之大?在那个电话都还不普及的时代,哪怕是工作9小时,周末只有一天假期,也从未有过这样大的焦虑感觉。你看着眼前的智能手机,莫名感到了一股恶心与害怕,那种跨越公司直达私人卧室的零距离感觉,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人,削弱着人的精神。
再仔细想想,就连出差也不例外,从曾经的汽车、火车到现在的高铁、飞机,通勤时间看似从8小时变成2小时,但并没有带来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看似节约下来的大段时间,会被立刻要求投入到新一轮的事务处理上——时间从来就不是你的。
或许这才是问题所在。
8小时依旧是8小时,科技的高效与便捷从未打破过这层局限性,倒不如说是变本加厉了一般,它在不断地对人提出更高一层的标准,要求以更迅捷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精细的标准,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无尽事务之中。
科技的发展让社会的触须得以延伸,它甚至窥探进了私人领域,将人彻底绑定在了一起,疯狂地掠夺着、侵吞着那所剩无几的空间与时间。也许这场变化的结局,也正是那天起就注定好了的。
——3——
2033年,48岁的你坐在驾驶位上刷着短视频,等待着打车APP上的新一轮订单。
“叮咚——”
随着铃声的响起,一条新闻推送至了你的手机消息栏里,点开标题——无人驾驶技术再突破!全面推……仅仅是看了一眼,便熟练地划了过去,这样的行为你已经重复很多次了,也不是因为新闻里充满噱头的夸张标题和内容,你只是对近十几年来的科技发展势头感到担忧和焦虑。
“咚——”
又一阵信息铃声响起,打车软件为你推送了一单客户。你按下确认按钮,接下了这一单。汽车向前快速行进,但你却是思绪万千。
你仍旧记得互联网开始普及的那些年,智能手机与各类APP涌入市场,为周围环境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剧变与不幸——你还记得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被商铺拒绝、被远方拒绝,甚至是被社会所拒绝,就好像自己赖以生存的器官已被他人掌握在了手里似的。这些无法跟上科技洪流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时代淘汰了下去,也许,外面对他们的评价是对的,没有学习能力,只会站在原地不动的人本就应该被淘汰。
你曾庆幸过自己学习的能力,但在近些年,你也终于体验到了那种无奈感。AI绘画、AI对话机器人、AI驾驶……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迸发期,你对此也表达过不止一次的忧虑,愈发成熟的智能技术为人免除重复性事务的同时,也正在建立着一个愈发庞大、厚实的专业性壁垒,而要突破这层壁垒,则需要用足够多的时间去酝酿一场巨大的爆破能量。
但,这真的还有可能吗。一旦无人驾驶技术成熟,真的还能在这场巨大的洪流中侥幸生存下来吗?
科技的发展大幅度解放了人类生产力,面对着AI精美的绘图、高超的语言技巧、精细的机械动作,它们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的低专业性的行业和繁琐重复的事务。而如今,四周皆是高不可攀的壁垒,转行跨行的道路正逐渐被封死,被淘汰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这未卜的未来,会是一条明媚的康庄大道吗?
——4——
不难看出,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非是一帆风顺、且正向的。笔者认为,科技发展无法无限制上升,它从某一刻开始就会被囚禁在人类的多要素里。以下,将会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三个方面来解析这个观点。
一、个体因素。
人类自从出生以来,便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了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来,并且随着年龄逐步增长,人的自我属性也会被社会所体制化。试想,生命中有超过40%的时间都被要求用来维护社会实践活动,如家庭、工作、社交等等,如果再减去在睡眠与病痛中消耗的时间,那留给自我的那部分便所剩无几了。科技成果的蓬勃迸发,也必然伴随着更为硬核的学习需求和淘汰机制的升级,为此,人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科技洪流中完成自我进化,以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诉求,但也恰恰是这种诉求,使得人更难以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精神追求,这跟人的本性与发展本质是相矛盾的。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实践活动需要以人为本质、以人为核心。科技的每一次高速发展都极容易形成某种巨大落差,而人要越过这种落差,就必须汇聚起足够的能量完成这一次跳跃,那些跳跃不过去的,便会被新时代所淘汰,甚至是牺牲。以不断淘汰部分人来完成新时代变迁,这违背了大众化的人文理念,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二、社会因素。
社会运作的本质源于人类活动,而不同的团体和组织构成了社会。特别是在这个以经济为核心竞争的现代社会,本就对组织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能在科技上率先创新突破的一方,也就取得了竞争中的主动权,扼制了被淘汰的可能性。所以,缩短耗时、提升效率、优化细节、创新产品永远是发展的恒久话题——只是,这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在酝酿着一种恶性循环。例如说:在优化生产线效率之后,并不会让工人的工作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6小时;在原产业升级之后,原本的岗位需求人数直接减半;在企业全面革新之后,全体成员又将投入到下一次的科技变革的事务当中。组织在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它也在愈发汲取人的活力,对人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科技的发展速度过于迅猛,那两种相反方向的循环终会在一天走向极端,大多数人会在这场巨大的割裂中被撕扯得支离破碎,这对于以人类为主体、主导的社会,本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理念,所以,这注定是难以发生的。
三、政治因素。
从古至今,无论国家是大还是小,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必须遵循一个运作概念——稳定,它是立国之本、发展之基,是人类安居乐业的最大保障。而“就业”则是这一概念中始终无法绕过的话题,事实上,“就业”一词不仅是指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活动,还隐晦地表达了人类的一种必要的有序繁忙状态,是维持国家稳定秩序的大前提,据社会学研究表明,超过25%的失业率将会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不安定的局面则会引发一系列的恶性事件。
不可否认的是,就业的岗位数量和岗位能力需求呈现金字塔状,越是靠近底层,岗位数量就越庞大,工作性质也随之变得逐渐低效和重复,可替代性增强,科技的更新迭代很容易就会取代了这批庞大的岗位——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便成为了维持稳定的最大问题。尽管在科技迭代的过程中会催生出一些新兴产业,但它们会以一副高大的行业壁垒、紧缩的岗位数量、高要求的就业标准的新新面貌诞生,不足以容纳和接收原岗位上溢出的那部分失业群体,最终只会导致失业率呈上升状态,稳定的局面也将受到冲击。而这一结果,与上述的践行的理念背道而驰。
——最后——
科技发展囚禁在人类要素里,也应当被囚禁在人类要素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所隐藏着的挑战和危机愈发凸显,隐私问题、制度问题、就业问题等接踵而至,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相配套的人文法则与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因为人类逐渐意识到,一昧地放任科技无限制、无底线地迅猛发育,忽略掉以人为核心的身心发展理念,它终会在一天化身洪水猛兽,去肆虐人类未来的命运。为此,请谨慎落下这颗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