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梅洛庞蒂(三)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梅洛庞蒂《可见与不可见的》选读(3)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本科课程模式授课结束,开始选读
读书会以文本对线索,不以某个人的理论脉络与核心词为核心。
主要围绕法国:萨特、梅洛庞蒂、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
读书会需知:
1. 尽量不用学术词汇去讲
2. 直接讲论证,不琢磨生平
3. 只是入门,无法代替自己读书
4. 姜宇辉一家之言,或有暴论。爱看不看
5. 基本上只有法国哲学
一、前情提要
回到,梅洛庞蒂的困境:身体可以解释知觉信念的含混性,身体本身朝向世界与自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场域。但是,新版本的唯我论出现了。把人的主体性封闭到身体的世界,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身体进入自己的世界。那么世界的共通是怎么体现的?在世界之间的链接与身体之间的链接?——肉身。本体论的概念。肉身的相通使得大家不可分割地联络在一起。我们每个人和所有存在者都是共通世界的不同变化体。都是共同肉身的不同呈现。与之水乳交融地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在肉身的共通性上,我们作为世界唯一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以此超越唯我论困境。克服唯我论就是梅洛庞蒂理论中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把本体论范畴放到更宽广的地方,来让整个体系自恰。
二、可感世界确实性是真理的基础
起源无需辩护的明确性
我们从世界肉身继续推,我们共同可感世界的确实性是真理的基础。肉身是真理的基础。肉身为归宿与起点。真理的基础是明确的、确定的,但它是不可被辩护的。一方面它的基础是确定的: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肉身都相互关联。但这一确定性是不可辩护的?不是说哲学上无法说明,而是说它就是基础,辩护依赖于这个基础本身,这一基础无需辩护。这些辩护恰恰是奠定在这一可感世界的确定性之上。是哲学在世界面前找到自己的合法性,不是世界在哲学面前找到自己的合法性。
孩子的笃信
对孩子没有知觉世界的问题,他压根不怀疑它。孩子生活在知觉世界之中,无忧无虑,打开自己拥抱世界(这一举例其实是把孩子理想化了)。孩童思考之前只是知觉。孩子纯粹生活在知觉信念中。即使如此,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朋友的体验。我们共属同一世界。他人的实在性不是问题,无需怀疑。这么一种纯粹的知觉信念无需辩护,它就是起源。哲学不能用内在的分析的名义去怀疑它自身的起源,为自己塑造另一个。
起源的抉择
内在的分析:以自身为起点的构建,自己塑造自己的起源。在往先哲学家眼里,这只是幼稚。
知觉信念这一起源是含混性的,不能作为起源。共识以共通的起源开展?还是观念的构造为基础?人与人的链接是哪一种纽带?依据梅洛庞蒂来看,共识并非理性的对谈给出的,而是孩子就体验的共同世界的链接给出的。可感的世界会给出最本源最广大的事实——并非“健全”的理性,而是人心都是肉长的。(作为基础的肉身)。
内在分析:以哲学自己给出一个不含混的基础。内在自恰的体系。
物理学or心理学陷入自然科学的图景:本体论解释与世界不自恰。
跳出左脚踩右脚,作为意义的发生源头
除非思想在根源处安家,在前经验的领域安家。
经验与先验相互为前提:两者对立互为前提。知识来源可以是经验,但经验的合理性前提来自先验。
梅洛庞蒂要跳出被先验奠基的经验,而是走到前经验的地方。跳出这种内在自恰的勾结。
向自己提出自身意义的起源。不是要问哲学的体系是怎么来的。而是说这一理论之源头来自何处?
从近代体系跳出,得出它真正的源头。意义的起源。
不问起点,为源头。
真理应该是从那里来的,而不是问知识的起点。知识的喷涌从何而来——知觉信念。
可感世界无需辩护,改辩护的哲学。相信在真理之中=相信在世界之中。
真理与世界同一。世界=真理。
从感性出发找到孕育真理的起源。
学习哲学之前,我们就用肉身与世界相通了。知觉在理性的思辨前就已经做了。
洞穴隐喻告诉我们,要离开知觉世界才能去可知世界。从变动不居走到“一”。
笛卡尔说幻觉与梦无法区分,否定知觉世界。
但可感世界才是发生的源头。哲学奠基于其之上。
我们的实在就是思想,我们就在实在之中思想。
姜宇辉发了一篇文章关于“信念”的哲学史概念梳理。
可见的相通仅为理智构建的结果
不可见的相通才是本体论的真理
除非思想在根源处安家,在前经验的领域安家。
世界的一致性是本质性的,但人与人的一致性不需要包含全人类。我们只需以一个纽带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相安无事即可。
很多传统哲学家用理性超越感性,不相信感觉。而这一大堆的可见的事实,背后的根源,仅是理性构建的。是建构出的世界的一致性。这没有回应错综复杂的感性的世界。传统哲学往往不看含混的世界,把它们都遮蔽起来。建构出一致性,以此遮蔽感性世界自身含混的相通。以脱离世界的方式去描述世界,这样至少方便简单些。当然是协调的,自己建构出来的。
在含混中,看清现实,找到源头。亦或者脱离含糊构建它。
当哲学家进入不可见时,进入到含混的现实后。理性的尺度立马被怀疑,就会有各种问题。
拿着这个回到感性世界,无法适应含混的世界,无法在其中找到先前建构的尺度。所以便贬谪不可见的,贬谪感性世界的共通。
从感性世界跳出,遮蔽它,才能维系那个建构。这导致了与感性世界的脱离。换句话说,受此影响,我们认识的世界一致性(本体论的真理)被扭曲了。
外推法
人想到能改变世界的偶然形式中,没有比外推法更傻逼的了。
外推法就是把真理看做是无裂缝、无不相容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只是理性的建构,恰恰把世界推出去了。
结论的前提不充分且极不充分。然后把它推出的根基推回源头处。
来自感性世界,违背感性世界给出新的根基,取代感性世界的源头。
三、科学假设知觉信念,而不澄清
通过对科学的反思,为自己的哲学清算。梅洛庞蒂在成为哲学家前是个科学家。
梅洛庞蒂对自己的思想有批判性的反思。
科学假设了知觉信念,但不去揭示真理。恰恰相反,拿科学的建构遮蔽了知觉信念。不但没有照亮世界,反而拿自己的建构否定他来自的世界,那它取代那个源头。这里是解释,而非澄清。
科学家的态度
科学家往往会觉得,世界有不可解决的混乱的二律背反。找不到共识的尺度,每个人都是孤岛。世界是无真理性的。于是,应该忽略这个世界。建构出精确的体系来拯救这个世界。知觉信念不是基础,知觉信念只是混沌的幻像,直到科学照亮世界。而梅洛庞蒂的看法恰恰相反。
真实既不是看到的是事物,也不是用眼睛看见的另一个人。它必须可度量,可计算。必须能够被收纳到科学的体系中,否则就是幻想。所以,科学家就是真理的法官。而不科学的认识只是一种幻觉。构建出的世界才是有真理的,否则就是无真理的知觉世界。
自从培根,笛卡尔开始。世界越来越科学图景化。物理学毫无困难地进行自己的客观化。理科人可能会说:技术发展的力量无可阻挡。你说得对,但是改变不了。物理学摧枯拉朽地发展自己的客观化。
科学家不是迷信,只是盲目了点,与知觉世界断裂开了。这里是反思科学,不是干掉科学。
物理学对象先是知觉的对象,对象在研究前就存在的。而非对象是物理学研究挖掘出的。然而,重力被研究前就存在了。科学的盲点在于:他们研究的对象在世界上有根本源的发生。
这一发生应当作为研究的背景。物理学的精确性迫使物理学承认: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才是物理学的基础。被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主体之间,可以用冷眼旁观地态度去审视。可以站在世界之外,看待世界之中的东西。观察者自身是不是人,是什么样的人。都无所谓,先要和被观察者拉开距离,去审视它。而量子力学,相对论下的物理学下。观察者同被观察者不能完全拉开距离。我们观察的行为本身就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本身便会与被观察者展开联系。观察本身就是一种会发生动作的行为。(这未必意味着爱因斯坦真的觉得科学无法是完全客观的,梅洛庞蒂未必真的懂相对论,就好像谢林哲学小将锐评比特币。)只对观察者的某种境遇来说才有意义。梅洛庞蒂时代的科学也否定了这种反知觉现象学的立场。科学以知觉信念为前提。(不要直接坚定不移地觉得梅洛庞蒂的举例毋庸置疑,这里仅仅是拿着事实解释道理,而非拿着道理认识事实。仅是一个举例说明的效果。)如果给科学绝对知识的价值,认为科学可以通过观察与测算完成时空上的终极意义的获取。这是错误的,因为它狂妄了。它遮蔽了源头,给出了一个基础狸猫换太子。知觉信念的世界更古老更含糊,更根本。科学僭越了世界给出的权柄,非但没有把含混呈现出来,反倒完全遮蔽了真正的源头。
失明于实在是科学成功地确定存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失明是一种疾病,它对真实世界扭曲了。放弃了看,采用了度量。理性的体系、知识的体系、可度量、可测算。通过失去世界的方式占据世界。对视觉功能的扭曲。不在相信肉身,而是相信度量与估算。我们究竟是该站在画前看好久,还是应该拍个照记录它?然后,保存在文件夹里?(捏麻麻地,保存了也就划两下罢了)科学的代价就是征服了世界的同时,失去了它。科学以终极的方式被理解,不是因为他的度量方式是终极的,而是它的前科学的终极的源头。所以有外在于存在的真正来源。科学应当复明回到知觉世界,要回到存在意义的问题。终极不是狂妄,而是归宿,回归。
三、科学与本体论之间的矛盾性张力
科学应该更本源地回到它的本体论源头,而非自己构建一个基础取而代之。科学自身构造了事实的、归纳的、计算的本体论。知识的实践下,拥有真理的成为了真正的裁判。世界并非可计算的整体,不可计算的被科学抛出世界了。世界只是可见的事实的合集。科学家理解的事实的各种变化下,忽略了事实自身的本体论基础。为何能以知识的角度去决断什么是存在的?不可被计算与度量的被当成幻象抛除了。不可计算的为何不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当世界是可计算的知识的可计算的合集?是否回避了世界不可理喻的部分?回避了世界的荒诞、谜团、不可理解?推开了世界。梅洛庞蒂不是要干掉科学,而是要帮科学回忆自身肉身的链接。物理学家成为了知识和存在的法官和探索者。
假设存在之所是,而非我们之所见。仅仅是我们能够运作。
物理学把世界作为可见、可度量的整体,最终是为了对其进行操作。
心理学家的态度
心理学家同样没有回到知觉世界,只是把心理活动变为可计算、可度量的。心理学中有什么不可见的吗?试验、临床的心理学都依赖于同样的姿态。尚未触及本体论前提的问题。心理现象的研究依旧是物理学的形式。对不可见进行客观可见的剖析。同样把自己提高到了绝对观察者的位置。在精分里,分析师不是被分析者的大碟。他不是以这种姿态去对谈的。这也就是为何梅洛庞蒂没有继续持续科学事业。而是给科学找到本体论前提为科学奠基。(所以顺便梅洛庞蒂骂了自己早期的态度。)
自然科学的盲视策略,无论是心理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徒劳。而是需要回到世界。我们只能通过回到知觉信念,处理科学的危机。
四、敞开与遮蔽 本就是世界自身所固有的含混的诗意
1.哲学的探索应当把自己向世界进行原初的敞开,回到它的含混与诗意。用不排除它的方式去认识。
2.肯定知觉信念,在知觉世界里面去认识它。而不是跑到遮蔽了它的世界。哲学应当顺应于世界。反思不但不尊重知觉信念的原初深度,反而想让它的一切都透明可见。
3.反思恰恰是传统哲学里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形象。
总结句:不是不透明的世界和完全透明的世界,而是回到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回到世界的厚度之中,去把握如何反思。世界的揭示不是充分清晰化的理性的度量的,而是去澄清它。这种反思在于除了澄清世界的诗意,不再额外构建什么真理。一切来自知觉信念,一切回到知觉信念。这样才能回到起源与归宿。
挖槽,姜宇辉估计又要鸽计划了(没啥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