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北大教授作息表走红引热议:自律到极致的人,有多可怕?

有一篇文章说,当代青年的四大真实写照是: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山大、挣钱艰难。
的确,在节奏飞快的当下,职场年轻人的时间似乎永远也不够用。
然后越没时间越焦虑,越焦虑就越低效。压力一大,还暴饮暴食。
最后,工作几年成就不大,肚腩却大了不少,更别提遮不住的黑眼圈,以及越来越差的皮肤和精神面貌。
但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时间不够”,似乎有些草率。
因为北大的一位教授,忙碌了几十年,依然发表了117篇学术论文,申请了11项专利。
前段时间,他在一堂课上自曝的作息时间表上了热搜,瞬间引发网友热议:
5 : 21 起床、洗漱
5 : 28 准备早餐、做 60 个俯卧撑
5:43 早餐
5 : 59 淋浴、着装
6 : 11 出发上班、听广播
6 : 28 到办公室、煮咖啡、浇花
6 : 35 回 Email 、微信
6 : 56 修改书稿
8 : 25 组会
10 : 40 讨论文章
11:20 午餐
11:52 午睡
12:25 修改书稿
13:28 讨论课题
13:55 办公会
15:30 准备 ppt
16:50 下班
17:17 到家
17:40 晚餐、看电视
18:25 健身
19:56 修改论文
22:45 入寝

这样的时间管理,真的太狠了,时间精确到分钟,一整套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井井有条的同时还做到了劳逸结合。
拍摄这堂课视频的刘同学说,杨教授以这堂课劝诫学生:不要把「没时间」当做完不成论文的借口。
有网友表示,减少通勤时间太重要,羡慕在北京有这样的生活。

也有网友说,正是因为老教授长期的自律,才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确实如此,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是靠自律在支撑。
对于如何坚持这样极致的自律,教授用行动揭晓了答案:一定要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
前几天,精读团队采访了一位读友萱桐,对“如何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进行了讨论,同样自律的萱桐,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01
一次偶然的契机,让我坚持到了现在
飞白:请您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吧。
萱桐:我是一名学生,初次接触精读,是去年10月。被精读的一篇文章吸引关注之后,我点开成长词典,发现竟然有人能把简单的概念讲得那么透彻。
看到有百日打卡活动,完成以后就可以进入成长群。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提高坚毅水平。于是每天读着读着,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群聊。
在群里,小助手也在提醒按时打卡,我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飞白:我发现,您的词条评论数已经接近500条,说明词条您也看了不少,是否有什么收获呢?
萱桐:我在认知程度上深了很多,在认知宽度上宽了很多。
当我看到某个问题时,我会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背后原理或规律。
事实上,每一天的词条和学习都能让我有收获。我就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事吧。
在词条《1334:期望恐惧》中,精读君提到,恐惧的原因之一是自我认知欠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期望过高,肯定过少,负面反馈过多,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进而留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后遗症。
我立马想到,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我常常因为达不到他们的标准而愧疚。这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不足,很多时候因为害怕某件事而不敢去做。
精读君告诉我,要从这种情境中脱离出来,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遇到某件事觉得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了,可以事前与当事人沟通,说出自己的害怕,这样对方心里有数,自己也能轻松一点。
我的家庭并不和谐,我知道自己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疗愈。
当时我很苦恼的是,我身上还有哪些问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而不自知呢?
那段时间恰好遇见了这个词条,让我在当下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我非常感谢精读君。
02
自律不能光靠意志力
飞白:读词条写评论,你坚持了快一年,说明您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吧?可以分享一下相关的学习经验吗?
萱桐:是的,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是比较自律的。
我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读一个词条,读完需要半小时左右。如果再输出、写评论,对词条进行总结、提炼,举一反三,又会花上半小时。
学习一个概念之前,我会在大脑中先有一个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这份理解看文章。就像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在跟我说,除了这些,还有这些,你理解得还很不够深刻。
学到了某个概念,要注意在生活中应用,让它发挥用武之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大脑有及时的反馈,不至于厌倦。
只靠意志力的坚持,持续不了很久,一定要了解大脑的机制,做到及时的反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师说过,凡事先定义。如果两个人连一个概念的定义都搞不清楚,那就不能说到一块去,甚至是鸡同鸭讲。那些很厉害的人之间的交流,都是很有效率的,因为对很多知识已经达成了共识。
飞白:您是一名学生,除了日常的学习,还定期阅读词条,最近也有给精读投稿,同时做这么多事,节奏不会乱吗?请问您是如何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的呢?
萱桐:时间上,我会每天给任务进行紧急重要排序。提前做好计划,用紧急重要四象限进行排序。先做紧急重要的事情,然后再做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排的时候,还要想一下自己在做件事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自己有什么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如果有突发事情,不一上来就做,而是先想一想把它应该在哪个部分,这样不会忘记首先做重要的事。
精力上,每天进行跑步是一个很好的解压方式。跑完以后,自己身心都是放松的。晚上睡觉时,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睡觉的时间也要保证,如果清楚自己的睡眠时长可以让自己不困,那是很好的。如果不知道,可以有一个固定的休息时间,晚上几点睡,早上几点醒,养成习惯以后身心就规律了。
还有,学习一段时间,要放松一下,做点和工作完全不一样的事,比如站起来活动活动,喝点水。
03
学习,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飞白:您在《奶头乐理论》这个词条中提到“光有目标还不行,目标是下位,意义感是上位,必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您是否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有什么发展的计划吗?
萱桐:对我来说,与人相处、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喜欢分享,尤其是演讲,也善于沟通,同理心强,有创新和服务意识。
目前我有喜欢且想要发展的行业——人力资源。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演讲水平,未来在人力资源岗位上为公司筛选优秀人才、培训优秀人才。
飞白:在《专业主义》这个词条下,您提到,作为一名学者,不仅要“专”,还要“博”,因为专业主义的“专”在“博”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呈现、发挥。
那么,在提升自身的“专”和“博”的方面,你认为应该如何做?
萱桐:在《异类》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成为大师,通过刻意练习,需要练习一万小时以上。一万小时是大的目标,可以先从数量级百、千做起。
我认为,在"专"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
知识是体系化的,就像衣橱一样,我们需要放衣服的时候,摆整齐,而且还要定期整理。对于知识来讲,还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有人说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知识也是如此。联系不局限于一个专业,通过寻找和发现,和其他学科有时也会有碰撞。
所以,体系化的学习和定期地回顾,总结,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是重要的。专业的人士的头脑,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在"博"上面,我们需要扩展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成长词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里面包含所有的学科。
通过词条的简介,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旦发现,就可以寻找相应的书籍深入阅读。平时多逛图书馆,艺术馆等,或者参加一些文艺活动,也会有启发。
飞白:最后,请您跟精读的读友们说句话吧,当作共勉!
萱桐: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有提升自身确定性,才可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终身成长词典》是帮你看清这个社会,让自己更加完善的好工具,愿我们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飞白手记:以上,就是此次对读友萱桐的采访。
开篇提到的那位北大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作息规律是时间管理的基础。
健康、规律的作息时间,就是补充精力最好的方式,能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老教授年近60,每天还能有这么多精力完成这么多事。
愿你我都能像杨教授一样,花甲之年依然精神抖擞,用极致的自律过更有品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