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天”频现朋友圈,臭水浜变为幸福河,申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时间如同浦江之水,奔流向前,从不停歇。从2017年市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上海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创上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局面。
上海之大,在于体量,在于影响,更在于所肩负的使命!话匣子推出“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系列报道,聚焦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回顾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市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五年来,上海始终将生态环境视作核心竞争力,牺牲眼前暂时的快速增长,换来的是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和未来更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断舍离”而显著改善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水晶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上海人的朋友圈里,成为上海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生动写照。去年,PM2.5年均浓度仅每立方米27微克,截至2020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达18.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湿地保有量达46.46万公顷。“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20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恢复、新建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6300多亩,累计划设6个野生动物禁猎区。
水环境治理:建立水质变化预警 不断巩固提升治水成效
市民:“你看到水清清的,走在这种宜居的地方,看这些美美的环境,心里也会比较美一点。”
清晨,青浦的长岛公园里不少市民在散步、锻炼。这座环城水系公园,是盈浦街道段镇级河长陆广军特别关注的。他说,水质直接决定了公园的品质:“在封闭期间可能对这一块的水质监测频率会低一点。现在,我们也会尽快恢复原来的措施,开展水质监测,然后对整个河面包括水质情况做一些分析。”
做河长已经5年,陆广军从最初的仅仅只是治水,到水岸同治,再到发展民间河长,河长+警长联合巡河机制,贯穿其间的,是水环境治理“共治”“共享”的理念。

陆广军说:“我们盈浦街道目前有五十名不同的河长,邀请了一些比较热爱水环境治理的人士作为‘民间河长’,帮我们一起来巡河。让居民群众一起来参与这方面的治理。”
2017年,上海经过三轮排摸,发现有1864条河段,约1700多公里的河道是黑臭的。通过“补好短板、提标升质、注重生态、智慧管理”,上海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超过3500公里的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和截污纳管、雨污混接改造、污水管网改造等任务。全市42座污水处理厂也提标改造,排放达到了国标一级A及以上排放标准。
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污水处理管理科副科长郑忆宁说:“整个五年来,上海截污纳管完成了1700多个,新建的市政污水管网也超过了540公里,完成了4200个小区的雨污混接改造以及1.7万个市政点位,包括我们一些沿街的企事业单位、商铺的雨污混接改造,基本消除污水直排。”
在全市首座集调蓄和污水、污泥处理一体化的全流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内,副厂长樊昱昕站在出水泵房前现场采样。污水通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等流程,排放时看上去已经是清水:“这个出水,清晰度和自来水基本上是差不多了。这个出水我们达到的是国标18918一级A标准,同时氨氮和总磷执行地表四类水。”

今年,上海继续提升镇管以上河湖优Ⅲ类占比,市水务局河长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马维忠说,将进一步完善全市河道水质监测体系,在做好3800多个镇管以上水质监测的同时,对4万多条村级河道每年做1-2次的水质普测。
“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水质的预警系统。下一步是改善水环境,进行长效常态的河道养护保洁,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让老百姓对周边的水环境能够更加满意。”
上海建设“一主多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垃圾分类在上海已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在强化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运的同时,上海加快完成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最近五年,打造了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一批高标准的环境基础设施,与城投老港基地相呼应,形成“一主多点”的末端处置体系
“你看3米×3米的柱子有160根,高度有60米,造型塔要达到137米高,来支撑这个屋顶。”
在长江边的宝武上实环保科技产业园里,以唐古拉山脉为设计原型的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拔地而起,这里没有高耸的烟囱,看上去像是一座“雪山”。上海上实宝金刚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仇义华说,项目设计干垃圾日处理能力3000吨,湿垃圾日处理能力800吨,年焚烧发电及沼气发电合计约8亿千瓦时,今年9月底两条焚烧发电生产线将率先投产。

“焚烧炉1号、2号线已经建成了,目前正在抢3号、4号线。垃圾从那里进到我们卸料大厅,垃圾池到焚烧炉到锅炉,再到烟气净化、烟气排出,最后排出去的是没有污染的。”
作为上海最新建设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工艺,不仅要实现近零排放,还要做到没有异味。看不到垃圾运输车辆,一处原有的冶炼车间会就地改造成科普教育场馆,最终整个项目会以公园的面貌向市民开放。
“人家叫‘垃圾厂’,我们叫‘环保公园’。我们这个‘山体’的屋顶,全部是绿化环绕,绿化率33.4%。臭味今后泄露的风险降到最低。”

过去五年,上海郊区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区级末端处置项目有16座,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组成“一主多点”的末端处置体系。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施庆文说,正是有了这些环境基础设施,去年,老港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对我们全程分类体系,老港是以服务中心城区为主的,现在郊区自己处理自己本区域的垃圾为主。现在的零填埋,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不仅仅是臭气还有污水的处理,都是一个很大的改善。”

生活垃圾零填埋,还彻底解决了老港基地异味扰民问题,周边环境也有了显著提升。城投环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史昕龙说,老港基地将在“十四五”内,成为能接待游客的AAA级旅游景区。
“还会不停把标准定高、定严。因为能把游客吸引来,证明你的异味管控、水环境以及各项固废是没问题的,所以这也是个倒逼机制,进行自我加压。”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车润宇、代灵
编辑:金晓英
责任编辑: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