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设定
*世界观设定:
·意识体的存在阶段:
1.觉醒
:拥有一定大的独立行政权,过小的地方是不会产生意识体的。
2.合并
:①A并入B,B继承A部分记忆,A消失②A并入B但并不消失,A受B管辖,两者记忆均独立。
3.分治
:①A从B分出并继承部分B的记忆,AB必有亲缘关系②A从B分出但几乎不继承记忆,AB亲缘关系可有也可无。
4.休眠
:①物理伤害:破坏城市基建②精神伤害:伤害人民,包括对人民的物理(殴打屠杀等)和精神伤害(给人民洗脑)③特殊伤害:政府和意识体观念不合,政府强行改造意识体。(会带来休眠的三种伤害均是对意识体所在地区的本土和人民施加,从而反映到意识体身上,属于间接伤害。前两种表现为可见的伤口和身体缺陷,后一种则是精神紊乱。意识体对此三类伤害无法自行愈合,只有解决了本土问题才能康复。)
5.衰亡
:①休眠的最坏结果②合并的一种结果。 ·意识体外貌影响因素:与自身占地面积和发展程度有关。自身面积是先天性因素,决定了意识体一开始诞生是青年还是孩童样貌,后续领土扩大或者缩小不会改变先天样貌。发展程度是后天因素,能改变意识体样貌,且大多为从幼体到成体的正向改变,少数为逆向,逆向可能会带来意识体休眠和死亡。有一个谬误就是“面积越大,意识体越成体化”,但要注意面积扩大往往伴随着进一步发展,所以发展程度才是自变量。
·意识体之间的关系
:意识体彼此友好或分歧,仅限于个人往来,不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地区的关系,地区关系只与政府态度有关。省市意识体和国家意识体也遵循此关系。
·意识体与政府的关系
:意识体会住在政府提供的屋舍,有安保措施。古代是馆驿,现代是独栋别墅。(意识体也是有俸禄/工资的,可以买私宅,但近几年上海都担心买不起自家的房子。)意识体可以与官员们沟通交流,影响他们做决定,但不能强制命令政府;若政府与意识体意见一致关系和睦,当地民生会积极发展;若意见屡屡相左,即意识体与政府离心,包括伪政权与侵略者的非正统统治,则民生凋敝,意识体也会被削弱(即为特殊伤害) ·
意识体外貌与普通人的区别
:外表没有任何区别,意识体吃喝后会像正常人一样有拉撒的现象,不吃不喝不会死,也不会拉撒,但该有的感觉都会有。比如一直不吃,意识体会变瘦会挨饿,但不会像人那样瘦到只剩骨头,他们有外观临界值,达到后不会再改变,变胖等生理变化亦然。
·意识体受伤和普通人的区别
:在三种间接伤害以外,意识体也会受到直接伤害,直接伤害只影响意识体,不会牵连本土和人民。意识体不会被毒杀,就算被投毒也只会暂时失去意识,醒来后会恢复。但意识体会受到直接物理伤害,若非致命伤,意识体可以自行恢复,痊愈速度与自身综合实力成正比。若是别的意识体或人类或意外事故造成的致命伤,意识体会暂时死亡并重生在自家管辖区的某个角落。
·意识体的重生限制
:本身无法自杀,一旦出现任何尝试,都会短暂失去行动力,并且遭受反噬的极大痛苦。在没有自杀倾向时意识体的自残行为不会受到限制,但若伤势威胁到自身,也会暂时失去行动力。意识体可以引导别人对自己动手,借以达到重生逃离所在地的目的,但出现此情况往往是极端危机(比如意识体被囚禁但必须要离开之类)
·意识体生病和普通人的区别
:任何人类药物都不能真正影响意识体,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意识体无法被毒杀。药物可以缓解三种间接伤害和所有直接伤害,但无法治愈。三种间接伤害只能通过休整本土来挽回,直接伤害则需要意识体自我调整。(比如意识体长时间不吃会有类似人类的胃病,吃胃疼药可以暂时缓解,虽然不会死,但想不受胃痛折磨,意识体们必须好好吃饭。)
*上海人设:
我流沪是女体,从小与苏浙皖十分亲近,血脉关系最亲密的是松江府(华亭县)。上海从拥有意识后的几百年一直较为平淡,是以小日子非常闲散恬然,不用处理太多令人头痛的政务并且很得兄长阿姊们的宠爱。那段时期也是上海最天真烂漫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孩童外貌。 上海性情大变是从开埠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上海被伦敦巴黎带到英法培养,上海在异国受到了西方文化很大的影响,在震惊于西方先进的同时,看清了华家落后的现状,失望而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她进步很快,行事果断决绝,善于把握机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几十年就从总角小儿长成亭亭少女,伦敦巴黎也惊叹于她的迅速崛起。 接近西方的处事方式与思维模式使上海回到华家后看起来不苟言笑,冷漠无情。在苏浙皖面前上海会难得流露出幼稚的一面,但更多时候是以微笑面具示人,总是保留一份恰到好处的疏离感。上海是ENTJ人格,不喜欢事物脱离自己的掌控,认为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是以在一些工作交往中,她的言行会偏于苛刻。从利益角度而言没有问题,但确实很伤人际关系。 除却江南地区,上海与内陆很多省城并不熟稔,因此兄弟姐妹们大多只在重大会议才会见到上海。上海工作中极为理性的思维、雷厉风行的手段,与少年老成的外表,让很多想亲近上海的省城敬而远之。而上海最初忙于瓷和共托付的各种任务,并且性格确实冷清独立,所以对于自己貌似被孤立了无所谓,也没想去刻意联络感情。上海的骄傲自信和追求实力至上是优点,也是缺点,因此即使后来她尝试改变形象,一些刻板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上海很叛逆,在华家算小的,但敢和瓷当面呛声,在坚持己见这方面和瓷简直如出一辙。在异国的那几十年塑造了上海东西方交融的性格,也产生了与瓷共的分歧矛盾,瓷共沪花了很久时间彼此磨合。上海对瓷一开始是疏离的,不过对共却很尊重,大抵是共的意识体诞生在上海的缘故(不过共本身就很受各省市尊重)。所以瓷沪闹矛盾的时期,共在两人之间当传话筒,起到了一定的调解作用。 上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她会有严重的内耗。因为追求完美,所以往往很难与自己和解。此外,在极度压力下,上海习惯独自承受,也会陷入死胡同无法自拔。对此瓷共和其他省市希望上海能向他们倾诉,但上海很少这么做。 上海在抗日期间忍辱负重,暗中支援众多兄弟姐妹,建国后承担着全国经济命脉。她始终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异国求学时也爱着,即使会感到失望,但从未想过与家人离心。上海不曾屈服于任何企图对自己不利的势力,她会暗中布局,隐忍克制,然后一击即中。 上海会怀念松江府,以及其他并入自己的地区。后来发展中她见多了分分合合,愈发稳重了。上海对松江区这位兄长总是有一份故人之思,对闵行杨浦黄浦等倚重信赖。而她最偏爱的弟弟是浦东,浦东的改开是上海向瓷共争取了很久的都市规划,可以说浦东活出了上海希望的样子,弥补了上海对上世纪经济衰落的遗憾。 上海和纽约互有好感过,但二人都懂得利益为先,所以保持了很理智的距离,知道他们事情的意识体寥寥无几。(另外,我流沪姐是大总攻,铁1那种,在和纽约的交往中是主导者。) 由于近代独特的史政原因,外资和中外合资众多,对外交往多,一度被指责为崇洋媚外。上海虽然明面不说,但心里依旧会难过。她想过改变这些流言蜚语,更卖力地发展,但在地域黑和境外势力的影响下,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 上海很爱自己的人民,同时也深知自己的发展离不开长江沿岸的兄弟姐妹,离不开全国各地的资源支持。她一直很感谢家人们,但很少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