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一至三季最主观浅析

2022-07-07 21:51 作者:我妻暁美ほむら美如画  | 我要投稿


写在辉夜第三季完结

高考完终于重看完了一遍辉夜一到三季,凭借我高三学历的粗薄知识结构,还是有点能写的。


(一)从白银辉夜石上看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意识形态是人类永远脱离不了的东西,人永远处于某种意识形态之中,如果有人声称自己脱离了意识形态,往往会被另一意识形态更根深蒂固。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我所知有三种,而剧中此三人被意识形态裹挟恰都是第二种:个体对主体臣服,甚至个体会按主体的特征反过来塑造自身。


比如白银会长,在成为会长之前,他身上的人格面具气息可以说几乎没有,但是在努力成为会长之后,白银逐渐变得怯懦,因为“学生会长都应该有学生会长的样子”,白银害怕自己的所为不符合人们对“学生会长”这一主体的期待视野,但比较好运的是,白银开始在千花妈妈的帮助下以努力弥补各领域的不足,这种对主体的臣服反而起了积极作用。但辉夜与石上就没那么好运了,辉夜对“四宫家女儿”的臣服塑造了以往被彻底异化的冰辉夜,石上对“跟踪狂”臣服塑造了他的自卑,甚至这一主体根本就是虚幻的,没有根基的。


反观现实,意识形态的表现与运作随处可见。消费社会的商品拜物教,有多少人消费是真正基于自己主体性的?又有多少人成为了商品的奴隶,通过自己购买的商品定义自己,显得自己有品位?殊不知这种行为反而彰显了自己心理深层的自卑,当你要通过商品定义自己的时候,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自己是否看起来有品位”这件事是需要,值得你争辩的,真正自信的人,根本不会闪过哪怕一瞬这个想法,这才是真正的否定。又如家庭父母的意识形态直接建构孩子的价值观,甚至可能孩子未出生就已经被影响了,诸如我的孩子要上什么什么大学,然后孩子达不到自己想象性建构的标准对其大打出手,这难道不是家长自找的么?


人类就是这样喜欢活在自己想象里的生物。


(二)辉夜剧情的推进方式

据我所知的结构主义文本结构,最接近的应该是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研究了。诸如辉夜这类日常番剧,原本的日常平衡状态缺乏趣味,也无法将人物打出正常轨道,这时就需要一破坏平衡的外部力量,如白银探病辉夜,第一季的花火大会篇,伴随着每次平衡破坏的是学生会各人间新型关系的建构(有点像视域融合?),我们能够看到白银跟辉夜的关系在一次次平衡的破坏后稳步拉近,随后又归于平衡。


(三)辉夜旁白对打破第四堵墙的尝试

自从辉夜第一季开播后,大家都对辉夜的旁白津津乐道,是的,辉夜如此高分离不开旁白这一叙事视角的建构。我个人认为旁白的添加是对布莱希特“间离化”理论的一次尝试,它不仅制造了间离化独有的观感,让读者感受到似乎文本内部有一与自己相似的另一读者陪伴自己,减轻了孤独感,更契合其搞笑日常的主基调。也它也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间的第四堵墙,让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剧,保留了读者思考能力,同时它也建构了一客观上帝视角的叙事视角,这对调动读者是极为重要的。总的来说,尝试是成功的。


(四)圆形人物的成功塑造

辉夜的成功更离不开白银辉夜等人物圆形的塑造,虽然我们总是喜欢把会长辉夜真妃概括为“傲娇”,但剧中也塑造了会长,真妃非傲娇的另一面性格,所称“傲娇”只是他们多层人格中的其中之一(符合心理学很好),只是便于辨认的一符号而已,因此白银等人绝不能以“傲娇”一词就能概括,不是扁平人物而是圆形人物。如花火大会篇,赏星星篇,会长的所为完全不符合傲娇的传统设定,由此复杂化他们的性格,也让他们更接近真实,而不是符号化的扁平人物,得以展现社会,人性的复杂。


(五)以特殊人物形象构造普遍形象

现实主义认为,典型=大多数,以此获得代表性,但往往使作品流俗,平庸化概念化,因此创作不应躲避人物的特殊性。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的经历明明是特殊的,是少数人的,她的情感体验也理应是特殊的,为什么她反而能引发人们普遍性的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环境的塑造,鲁迅塑造了一吃人的社会,把任何人丢入此环境中都会获得相似甚至相同的结局。辉夜亦如此,制作组花笔墨展现了四宫家家训的一角,那是极端异化,工具理性异常发达的环境,任何人丢入此环境中都难免落得与冰辉夜一样,甚至有的人完全不处于这种环境中,但他仍然被彻底异化,由此辉夜这一人物形象获得了经典性,普遍性,也就能产生观众普遍性的情感体验,而非独特的。


(六)人格面具

即按社会期待表现的外层假象,本作重点突出的主题,白银与辉夜如此纠结的症结就是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被荣格纳入了原型之一,按原型批评,荣格反对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说”,认为作家创作是由集体无意识主导的,由集体无意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加宏大,更容易引起共鸣,辉夜藉由人格面具这一原型,写出社会的某种集体无意识,反应的是社会层面的普遍问题,而不局限于个人的小情小爱,造就了辉夜的成功。


(七)由石上弥子看弗洛姆与此在的沉沦

石上因为被诬陷冠以“跟踪狂”之名,弥子因为与众不同被他人中伤排挤,看得很来气吧,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在现实扮演着剧中的“路人”角色,一部分人属于所谓“平庸之恶”,自欺欺人地认为靠不管闲事的态度就能与周围断绝联系,殊不知无视这一冷漠的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恶;另一部分则是假借正义之名跟风,毫无自己主观思考能力,类似会长,燕学姐的人少之又少。事实上,这是一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自由这一概念伴随个体而产生,既让主体摆脱束缚,主体成为命运主宰,但同时也让主体失去了归属感与安全感。如何解决?正向的解决方法自然是完善人格,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联系,但这又难又累,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其二:放弃个体独立,诸如威权主义,破坏欲。而剧中表现出的是人们的机械趋同,即变得与大多数人一样,从而融入环境,不需为自己的观点负责,没有风险,得以获得安全感,让自我表现的很正常,而相反,那些坚持自我的人却显得很不正常,甚至整个社会都是不正常的,例如纳粹。但有些趋同可能是基于自己思考的,但或许只是你以为是你自己的想法,事实上是被社会灌输的,你以为是你的个性,实则是他人建构的。


于是弗洛姆说“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人类价值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更健康。”


海德格尔区分了此在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很明显,上述的路人们即处于非本真状态,他们沉沦,丧失自我,随波逐流,习惯于用标签定义自身,焦点总放在“你是什么样子”,而非“你可以是什么样”。当然,此在可以一生沉沦下去,但最终的最终,死亡是此在必须独自面对的,认识到这点,此在方可以向死而生了。举个栗子,人喜欢八卦,只是看热闹,但医生告知你你还能活两天,你还会去八卦么,你不会,你会开始筹划自己。


于是萨特开始呼吁:存在先于本质,此在应该活成自为的存在,像白银一样,永远处于对现状的否定状态中,想改变些什么。


剧中石上与弥子对待此在沉沦的态度是背道而驰的,石上选择对其屈服,弥子选择抗争,二人似乎是相似的,但又是互补的。(不过我还是站石燕)


(八)客观看待篇 拉康镜像理论

藤原曾批判会长没有客观看待自己,我对此持否定态度,人不可能客观看待自己。主体对自己的认识只能通过一个个外部镜像,即他人的评价等,一旦与外界发生联系,主体即被定义,就容易对其屈服,造成此在的沉沦。这些镜像往往也是不靠谱的,因为大多评价是共时性的,总是依据现在主体的某状态粗暴地概括了其过去与未来,而非历时性的,但往往历时性的镜像才有价值,但又有谁会麻烦自己呢?(笑)


由此,自由是一能力,而非外在人给予的,若将一不自由的人放于荒野,他仍不自由,而若一人自由,将他放入监狱中,他仍是自由的。



第三季最终话,会长没有了设定上的“非傲娇期”,辉夜也没了任何准备,二人都脱下了人格面具。

期待第四季。


《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一至三季最主观浅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