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06 | 吴军《格局》(下):最具普遍意义的通向成功方法论


目录:
(上):
前言
「众利勿为」以及「分享利益」
尽人事,仍需听天命
慢下来,不要成为积极的废人
(下):
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优质的才是稀缺的
超越免费的5个法则
信息时代的定律
尾巴
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所谓最具普遍意义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论,就是搞清楚做事的起点,做事的极限,以及从起点通向边界的道路。

1. 做事的起点
吴军老师举例一些电视上介绍民间发明家努力研制飞机的节目本意虽好,但是那种不讲究科学、蛮干胡干的做法却给年轻人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因为民间发明家的基线太低,如果研制飞机的专业团队的基线是3层楼,北航发动机专业的学生基线是地平线,那么民间发明家的的基线就是地下三层。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基线提高。
而莱特兄弟经常被励志读物误导。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二人虽是自学成才,但是系统地学习了空气动力学,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做事严谨。
书中举了例子是说二人使用凯利爵士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凯利爵士虽是天才但是出生的时代里只能选用笨重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最后没有成功),校对了李林塔尔的升力计算后,发现了问题并修正(李林塔尔多次成功完成滑翔飞行但在一次滑翔试验中丧生)。
而且他们发明了控制飞机平衡和方向的控制杆和尾舵来解决控制问题。这样升力、动力和控制这三个关键条件才具备。而且他们做了非常多的试验后才上天试飞,这种谨慎的态度和周全的设计才能确保他们成功。

2. 做事的极限
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比如轮船上的涡轮蒸汽机的最大效率为60%, 是因为蒸汽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是有限的,而热力学中的卡诺定理(说明热机的最大热效率只和其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有关)决定了效率的上限,这和是否改进无关。有了这个理论基础就不会再有研究如何让效率达到90%的这种想法。
3. 向从起点通向极限的道路
当然,有了基线并且知道极限在哪里还不够,还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阶梯。比如北京鸟巢,技术上可以做到超大规模的钢结构施工,这就有了基线,但是要把图纸变为现实,还需要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道路,这就是一套可行性的方案。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科技研发管理,建立起一整套可行、高效的方案。

优质的才是稀缺的
在书中最后一章「未来的法则」中,吴军老师提到了一些商业上的观点,比如优质。大家认为金钱很重要,很多人说关注比金钱更重要,因为关注可以产生金钱(网红经济)。但吴军老师认为有钱的人,特别是有「大钱」的人是一个群体,而拼命想受到关注、想成为网红的人是另一个群体,他们之间的交集很小。
对于商家来讲,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是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也就是每用户平均收入。苹果公司的ARPU值超过400美元。第二梯队是谷歌、腾讯、阿里巴巴,ARPU值有几十美元,小了一个数量级。第三梯队比如中国三大运营商宽带业务的ARPU值有几美元,又小了一个数量级。
实际上,对于小公司来讲,ARPU值更重要。因为小公司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从每一个人身上挣到钱,即使想尽办法让大众关注自己,得来的也只是廉价的关注。因此,一个公司在规模不大时,在关注度上和大公司进行全方位竞争是没有意义的,它更应该关心自己的核心用户,关心自己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
他说中国的自媒体太多了,很多投资人不知道该投谁。这种情况下不要看用户数量,看ARPU值即可。花钱买用户谁都会,但能提高ARPU值才是本事。回到个人,通过关注获得名利的想法合情合理,但是要关注两件事:1.我们凭什么获得关注? 应该是我们提供的价值。比如一个艺人获得关注应该靠吸引人的作品,而不是炒作自己。2.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免费,廉价且质量低的内容上读它们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会误导我们。
未来是一个物质,内容都过剩的时代,最宝贵的是人的时间和注意力。不管是得到的关注本身还是关注别人,都要记住一个关键词 — 优质。
超越免费的5个法则
免费可以让互联网公司迅速形成垄断,同时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迅速死亡。免费让消费者获利,享受到免费服务,但也让商家收入大幅减少。
吴军老师给出了超越免费的5个法则: 时效性能够超越免费、突出个性化、提供具有可用性的产品和易理解性的服务、提供可靠而易得的服务、以及打造具有数据黏性的服务。
1. 时效性能够超越免费
美国新书上架的顺序是先精装、后平装,几个月后社区图书馆会上架新书供大家免费借阅。想尽早看到书的人会多花点钱买精装本,不愿意多花钱的就买平装本,一分钱都不想花的可以再等几个月借阅免费的书。
想要挣时效性钱,就得抓住一开始的时间(如同精装书赚钱)。终身学习背后的道理很多人不知道,那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为具有时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竞争。

2. 突出个性化
特斯拉对用户主动开放个性化配置汽车,让每一辆车都符合购买者需求,而且没有浪费,使得特斯拉的毛利率很高。
3.提供具有可用性的产品和易理解性的服务
解读经典书籍的音频产品本质是有人把你读不懂却很有用的书给你讲懂,你可能就会为此掏钱。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电视是最重要的传媒工具,但最挣钱的不是电视公司的广告,而是编写电视收视指南的杂志,因为观众看电视之前如果没有这本收视指南就无法知道如何在在上百个电视节目中选择。
任何时代里把事情解释清楚这件事都可以变成一个很赚钱的生意。这种需求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因为很多东西太复杂了。长期来看免费服务没有收入,难以改进,因此相比付费服务而言可能没有竞争力。人们能忍受短期的痛苦却难以忍受长期轻微的痛苦。用户可能一开始能接受质量不高不稳定的服务,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更倾向于付钱以获得稳定的服务。
4.提供可靠而易得的服务
美国的服务提供商(电话公司、宽带公司、保险公司)为了吸引顾客可能会免掉前几个月的服务费。但绝大部分顾客不会为了几个月的免费服务来回更换服务商,因为换来换去的边际成本太高。
5.打造具有数据黏性的服务,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特点
数据的积累可以让企业的护城河越来越深,即使把阿里巴巴的源代码全拿走也不可能复制新的阿里巴巴,因为用户数据还在原来的企业。
信息时代的定律
1809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垄断价格的理论,提出了地租定律: 土地租金是土地使用者支付的价格,它是由垄断性(稀缺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地主在上面做的投资和改良的成本决定的;它的价格受限于租用者(农民 )能够承担的价格。这个定律也被称为「李嘉图定律」,最初用于土地这些稀缺的自然物上,后来延伸到其他带有稀缺性质的经济要素中。
举例来说,在信息时代,比如消费者不知道哪一款洗发水效果好,购买行为就会有随意性。如果信息透明,大家都知道有一种洗发水好,那么那一款洗发水的销售额会很快上升,其他洗发水会迅速失去市场。
很多人认为技术的进步能缩小每个人的差距,实际情况是每次重大技术的进步都会让李嘉图定律放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最好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而非更多。比如好学校,好医院,好地段的房子。
作为普通人要了解这些规律并且把它们写入我们的行动指南,根据各种规律办事。比如买房要选个好地段,聘用人员不要贪便宜雇一大堆三流人士来充数。如果你比同行的平均水平好一点,就会更受欢迎;如果好一个数量级,价值就会有溢价。因为卓越和良好之间的落差是巨大的。

尾巴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读书一定比看短视频好吗?
我觉得倒未必,理论上来说,它们只是获取两种信息的两种渠道而已,或者说是打发时间的两种方式而已,并没有孰优孰劣。只不过我们的传统观念就会觉得好像捧着本书就是在「学习」,而看着各种屏幕就叫「玩儿」。所以我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要觉得读几本书就觉得高人一等了,这种道德优越感是扭曲的。
罗翔老师说:“读书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了,于我而言,读书时能暂时逃离现实世界,并且可能带有一点思考。而这种思考是短视频不能带给我的,或者说对我冲击没能么大的。
至此,吴军老师三本书的笔记都发完了,在这里要感谢伊诺帮我整理,修改,再到最后发布。这当然只是我迈出自己舒适圈里的一小小步,如果能帮到看到这里的你,我很荣幸。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