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10)禅宗的智慧
7.2~7.4 禅宗是修心的法门
佛教的每一种宗 派不能把它当理论看,而是不同的修行法门。(当做理论看就是佛学研究了)
净土宗就是念佛号,静心念,几十年如一日也能成就。
密宗要即身成佛,修我们的神通,很艰难,有的闭关10年还没有神通。
律宗要修戒律,戒律多了,简直是苦行僧了。
禅宗是修心的法门,也就是修智慧,最高的智慧叫般若智。
禅宗十六字大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传的是心法,不局限具体的规则,不依赖语言文字。不是说对佛经每个字逐一的理解清楚,就可成了,这只是头脑的功夫,禅宗修的是心。(“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我们的毛病是生命情感出毛病,贪嗔痴不是头脑的问题,是心的问题,所以要直指人心。
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精明能干,绝顶聪明,但她的一生却是悲剧。这一方面是家族的衰败,另一方面就是是贪嗔痴了。
我总这么想,假如我们没解决贪嗔痴的问题的情况下,那人还是笨一点的好,她(王熙凤)偏偏又那么聪明,悲剧真来了。
禅宗说不依赖文字并不是不要文字,留下文字最多的倒反而是禅宗,语言文字是一个手段,帮我们达到最终那“不可说”。于是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字比喻为攀登城楼的梯子,我们攀登到城楼顶上了,这个梯子自然的就撤了。
弘忍法师说过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其实我们只要读其中一部就够了,终身受用,这部经就是 《金刚经》,后来的慧能也是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这个想法。
为什么《金刚经》最重要?通过我们对金刚经的修行,我们才能直指人心。
《金刚经》的主题思想就是说“无相”,这个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的事物何人都区分出一个高低贵贱来,这叫“相”,还始终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
如何把这个“住相”去掉,我们才能直指人心?《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其实就这8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不断的应接各种事物。应的时候事物来了,但是不住相,停留在这种“相”的区分当中,然后我们的生命活动就都是趋避,这叫妄念。不住相才能“而生其心”,才能发现自己的本心。
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对事物区分出了高低贵贱,于是我们的追求就来了,趋高避低,趋贵避贱,趋富避贫,趋得避失,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顺避逆,这些种种的差别都是相。
所以“直指人心”怎么“直指”?就是“去妄念”,去妄念怎么去?不住相,才能去妄念,妄念都是“住相”而来。
孟子老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放心是指放到外面去的心,再把它找回来。就像农民,早晨会把他们养的鸡鸭放出去,到了傍晚黄昏的时候都没忘记把它们叫回来,但是我们把心放出去,却忘了把它叫回来。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事万物的真理本在我们心里,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我们心向外追求这个,追求那个,得到了叫快乐,失去了叫烦恼。一个乐一个苦,与苦相对的“乐”,不是真正的乐,而要回归本心,其快乐是无比的。
无相:“相”是客观的,“无相”并不是当作不存在,而是“于相离相”,“于相”表示承认有相,“离相”表示不停留在这种区分里。
最简单的例子,你背着个LV包向我走来,我一眼望过去世界顶级的品牌包,然后我再看我自己这个包,它简直不是包,但其实它还是包。你LV包比我这个包价格昂贵得多,质量也好得多,这是客观事实。你 LV包价格再昂贵,质量再好,绝不妨碍我这包还是包,这叫什么?无相,也就是离相。
很简单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都说明了我们在人世间各种事物、各种人的关系当中我们共同的毛病,就是“在相中不能离”。能离了,就是改变我们的心的用法了。如果你追求LV包总是得不到,你烦恼来了。
转识成智:我们平时的心,其实都是业识——业力造成的识,叫业识。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心它是假的,不是本心,它是求如意的心,能不能转一转,从“如意之心”转成“如如之心”。遇到任何事物都如其本来的、领会事物的意义,而不是从小我的愿望出发来领会事物的意义。
佛家要修行,各个宗派都有不同的法门,但最终达到修行成功都是一个转识成智,“智”就是智慧。而禅宗直截了当,所有的修行就抓住这个“转”不要放,直指人心。它省去了许多的程序,繁琐的规则,严格的自我限制,这些它认为都是不根本的。
如何找到本心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觉得自己有所依傍,每个月你拿薪水也有依靠,你有亲人会帮你,朋友会帮你,你都有所依赖,有所依傍。真正当你什么依赖都没有的时候,你没有自杀而是活着,靠着的就是你的本心。
禅宗祖师会通过跟你对话的方式来逼你,把你逼到无立足之地。

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禅宗的智慧](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badc2d7ac788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