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译介】自动铅笔博士的深度讲座【第一课】「出芯结构」

2021-03-05 20:02 作者:ceshiyong  | 我要投稿

导语

本文系派通的一个博客网站「表現の道具箱」里的博文,请到了公司相关人员讲解自动铅笔,我觉得内容还蛮不错的,在这里分享一下(虽然在翻译完后发现无敌的 Coremint 早就在 2018 年选编过该文的一部分内容)。原文链接为

http://pentel.blog.jp/archives/65094638.html

我们平时用到的 0.5mm 铅笔芯,其实是派通在世界上首创的。派通于 1962 年通过把树脂混入笔芯,发明了高强度的「Hi-Polymer 笔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开发出了能轻松驾驭该 0.5mm 极细芯的「0.5mm 后端按动式自动铅笔」。

可以说正是派通这两样产品的诞生,才开创了延续至今的现代自动铅笔的历史。派通在 1960 年代发明的极细芯自动铅笔的基本构造,与当今世界上售卖的自动铅笔几乎一样。派通发明的这种基本构造的完成度就是如此之高。

这次我们有幸采访到自动铅笔博士——派通商品开发部的丸山先生,来深度了解一下自动铅笔到底有着怎样的结构。第一课讲自动铅笔的基本构造,而第二课则会介绍自动铅笔的维护和正确的使用方法。那么现在先从第一课开始吧!


自动铅笔内部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呢?

派通公司的丸山先生。

这次来为我们讲课的是派通株式会社商品开发本部,自动铅笔企划开发部的部长,丸山茂树先生。他自从 1990 年加入公司以来一心专注于自动铅笔的开发,可谓派通的自动铅笔博士。

自动铅笔在英语里被称作「Mechanical Pencil」。顾名思义,自动铅笔内部是由各种各样的机械零件构成。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零件。


自动铅笔的心脏「夹头」

首先是按动出芯时必要的「①按钮」,与它相连的是「②储芯管」。往下是「③弹簧」,它前面就是所谓「④夹头」。包住「④夹头」的是「⑤夹头环」。「④夹头」再往前是「⑥阻尼圈」。然后最前端笔芯出来的地方是「⑦护芯管」。自动铅笔大致就是由这些零件构成的。它们各自的作用如下所示。

①按钮(ノック):咔哒咔哒按下按钮,能推动内部的机械零件以出芯。

②储芯管(芯タンク):存储预备用的笔芯,并且正好把笔芯送入夹头中。

③弹簧(スプリング):控制夹头的抓紧力度。

④夹头(チャック):紧紧夹住笔芯,将其送向笔尖方向。

⑤夹头环(チャックリング):控制夹头的开闭。环状的零件。

⑥阻尼圈(戻り止め):防止笔芯在按动时直接滑出。

⑦护芯管(ステンパイプ):为了便于书写而固定笔芯。还能让笔尖周围视野开阔。

 这些零件中最重要的就是「④夹头」了。它能牢牢抓紧笔芯,使之在书写时不会因外力回缩。可以说这个零件就是自动铅笔的命脉。

如果你曾拆解过自动铅笔,应该会知道,夹头是个前端分为三瓣的零件。你可能会以为这又是三个子零件,其实它们是作为一整个零件被制造的。为了既能抓紧又能放松笔芯,才被设计成这个样子。

高级自动铅笔和制图自动铅笔的这个零件常常是用弹性很好的黄铜制成。

「夹头」的前端像这样分成三瓣。
笔芯就是从它的中心通过。
按动时闭合的夹头会展开成三瓣。

「④夹头」中心有个孔,笔芯就是从这里通过,被运送到「⑦护芯管」的位置。

但是,为什么夹头的前端一定要分成三瓣呢?感觉分成四瓣或两瓣也行。丸山博士认为,为了夹紧像铅笔芯这样圆柱状的物体,分成三瓣时夹持的效果比较平衡。然后,因为夹头是非常细小的零件,如果分成四瓣,那么每一瓣就容易因强度下降而故障。反过来说,如果分成两瓣,夹头展开时会变得很硬,为此需要很强劲的弹簧,导致要用很大力才能按动。所以说把夹头分为三瓣是有着很明确的理由的!


「④夹头」与「⑤夹头环」的绝妙配合

丸山先生为这次的课程准备了一支特别的自动铅笔。笔头被削掉了一部分,所以可以看到内部的情况。这下就能一睹出芯结构了!

丸山先生特别准备的,可以看到内部零件的自动铅笔。

试着按动这支「能看到内部零件的自动铅笔」时,可以看到笔芯是在「夹头」与「夹头环」的绝妙配合下伸出的。详情请见下面的动图。

(动图偷自Coremint)

看了动图就能知道,「夹头」与「夹头环」通过像引擎一样运作,实现了按动出芯的效果。


在看不见的地方卡紧笔芯的「⑥阻尼圈」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出芯的结构。但实际上,为了能实现出芯,还有一个零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个零件就是「阻尼圈」。

因为它嵌在自动铅笔笔头的内部,所以我们难有认识这个零件的机会。如果拆下笔头,仔细观察里面,能隐约看到一个类似树脂的小零件。

这就是「阻尼圈」。
左边是穿有 0.5 替芯的照片。虽然是个非常小的零件,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么做就能感受到『阻尼圈』的存在」,丸山先生说着,将笔芯从笔头前面往里塞,直至笔芯从另一端冒出来。然后他用手只捏住笔芯演示给大家看。笔头并没有直接滑落,而是停在了笔芯的中间。「阻尼圈」就是这样一个适当卡紧笔芯,防止其滑出过多的零件。

我也照着试了一下。刚开始的时候笔芯毫无阻力就进去了,过了一会就感觉笔芯受到了阻力。看来这就是「阻尼圈」的效果。丸山先生解释,「阻尼圈」的内径要略小于笔芯。原来是这样一个原理呀。

因为「阻尼圈」的效果,笔头像这样停住了。


自动铅笔咔哒咔哒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话说回来,按动时咔哒咔哒的声音,到底是哪个位置发出来的?是「①按钮」?还是「⑤弹簧」?丸山先生,请指导我们!

「自动铅笔咔哒咔哒的声音是『⑤夹头环』发出的声响」。

原来如此,黄铜材质的「夹头环」与树脂材质的笔身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就是那个声音呀!

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平时爱用的「GRAPH 1000」和「SMASH」,它们的咔哒音好像有些微妙的区别。「GRAPH 1000」的声音尖锐一些,而「SMASH」则闷一些。丸山先生表示,根据发声的空间的不同,其中产生的回音也会有所不同。

其实「GRAPH 1000」和「SMASH」所采用的「夹头」和「夹头环」等零件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因为它们笔头的造型和内部构造不同,导致最后发出的声响不一样。

我的想法是,「SMASH」的笔头与握把是一体的,比较有封闭性,我猜这就是为什么它的按动音有些闷的原因。

按动音会因为构造不同而发生变化。就像不同的汽车发动机有着不同的声音,每一支自动铅笔也有它独特的个性,这也是自动铅笔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我平时爱用的「GRAPH 1000」和「SMASH」。

第二课我们将会深度了解自动铅笔维护相关的话题。

土桥的关注点

虽然咔嚓一按自动铅笔就能出芯,其实在铅笔的内部,有许多零件通过恰到好处的联动,精准地将笔芯送了出来,确保我们能够畅快书写。就算不清楚这些事情也能正常使用自动铅笔。但是,了解之后用笔的乐趣也会倍增。以后当我按下按钮时,应该会联想到铅笔内部的种种零件吧。

这篇最棘手的地方,就是如何翻译自动铅笔的零件名字。这里根据三菱铅笔的中文专利里的用语,把「チャック」译为「夹头」,我另外看到的译名有「卡头」、「夹具」等。其它零件的译名则根据贴吧的习惯而来,读者代入自己习惯的译名就好。

【译介】自动铅笔博士的深度讲座【第一课】「出芯结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