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很多书废话太多?
相信你们的感觉,它们就是废话多啊……只不过由于批判书籍会导致“政治不正确”,书籍作为落后的信息载体,仍旧披着“皇帝的新衣”罢了。 读书时,总觉得,无论是名著也好,杂文也好,教材也好,各种废话连篇。 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是作者们在拼命让书读起来更像“书”,而不是推特、朋友圈。 由于“书”本身要求每个章节不能太短,章节与章节之间要有线性逻辑,首尾章要呼应,整本书不能太宽太散,只能有一个大主题,下面分出一些该大主题下的小主题。于是“书”不可避免地要有大量信息冗余。 一个话题明明四五百字就能探讨清楚,结果一定要附上一些故事,附上一些无病呻吟,硬生生让字数破万。 是的,情节丰富,案例精彩,文字优美,感情饱满,可有什么意义?读书只是为了搞懂这一个个章节要探讨的主题,结果总发现,不都是几百字能解释清楚的玩意儿,由于作者的反复铺垫,为了觅得答案,老子白白读了上万字,以至于,让《罗辑思维》能够沿着这个思路,把市场上的所有书都当成水果:榨一遍汁。光是卖读后的探讨思考,就能赚钱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感兴趣的就是书里的这些探讨与思考啊,感兴趣的就是话题的结论啊。 人类对历史的无知、对社会百态的无知、对时间、对物质、对生命的无知有那么那么多,为了重塑自己完善自己,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改造人生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用更高的效率来找到正确理解问题的种种答案,找到完美解决问题的种种办法,结果,这些书与文字却在慢斯调理地给我们推敲一两个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感兴趣的鸡毛蒜皮,而且探讨半天的结论还不一定对!更为荒谬的是,有些书,连结论都没有得到,上百万字的思索,留下一堆问号,我真想请书的作者喝茶。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都被那些迂腐的老作家们拖累了。 书,已然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信息载体,是时候改革知识的存储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