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猫物语(白)中的一条线索——羽川翼的“同一性危机”

2020-10-16 22:22 作者:9册楼阁  | 我要投稿

前排说明

简单概括一下的话,本文只是试图尝试从“自我同一性”这一心理学角度简单分析一下,只是想尝试多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说得不一定对,还望各位大佬多多担待。

为了更好的阅读效果,本专栏只在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具体某句话的出处不再进行一一标明。

一、“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理论概述

简单来说的话,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或者叫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它是成熟的自我定义: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适应社会的感受。它困扰着许多青少年,并被一些理论认为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

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或者叫认同感危机,它被用来描述这些青春期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换句话说,它是指青春期个体对他们现在和将来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混乱,从而体验到的不确定性和不适应。

“自我同一性”的问题,最早是由被称为“同一性之父”的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这个概念从最初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内涵,它本身也是埃里克森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Eric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中的重要部分。但在之后的理论发展中,“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它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初埃里克森对它的定义是不明确、不严密的。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关于埃里克森的“定义”,有人概括出了七个方面,有人概括出了九个方面。而埃里克森自己也承认,“科学训练和逻辑能比我更精确地定义同一性”。(本专栏在这里也不再展开进行论述,有兴趣的大佬欢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因此,在实证研究中,更多涉及到的是,由玛西亚(Marcia)给出的,“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玛西亚(1966)从埃里克森的描述中分析出了两个维度: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并由此给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并生出个性感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经验跨时间的一致感,和对自我理想的投入(承诺)

玛西亚根据个体是否经过探索达到承诺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提出了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类型说:

  • 同一性完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经历了一段可能性选择的探索,并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承诺。

  • 同一性延缓型(identity moratorium):正处于可能性的探索过程中,并积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没有达到最后的承诺。

  • 同一性早闭型(identity foreclosure):指从未经历同一性危机(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作出了承诺。

  • 同一性弥散型(identity diffusion):没有探索也没有固定的承诺。

就拿放羊娃来简单举例说明吧。

  • 完成型:赶过牛喂过猪,最后认清楚了,还是放羊适合自己

  • 延缓型:赶过牛,现在还在考虑要不要去试试喂猪

  • 早闭型:我爹放羊,我也放羊,以后生他个胖小子还继续放羊

  • 弥散型:……就先这么放着吧

玛西亚给出的这个操作定义使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自其提出以后,许多研究者根据这个定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玛西亚的这个同一性范型,在其后至少二十年内,甚至可以说三十年内,一直占据着同一性研究领域的主流地位,一直支配着同一性研究。

但不能否认,这个操作定义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的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没有考虑到在实际研究中出现的,同一性过程中的“倒退”问题。但这些问题留给大佬们自行探索了,这里也不再详细论述了。

对“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的相关理论论述就暂时先介绍到这里了。有兴趣的大佬们欢迎自行进行更进一步的资料查阅。

二、在《猫物语(白)》中的相关理论应用

接下来,就开始对上面介绍过的理论,在小说中进行应用了。

实际上,在《猫物语(白)》(以下均简称为“猫白”)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羽川翼的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这一问题。开头大段大段的追问,并在最后将“羽川翼喜欢阿良良木历”作为“我能够述说的我”的起始点;结尾集中精到的断言陈述,述说着最终对“自我”的认同。既然西尾在开头和结尾都在反复强调这件事,不惜进行首尾呼应,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当然,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开头追问的内容。这段内容既可以看作是对“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的追问,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对“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追问。这两者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为心理学理论术语,后者为哲学术语,因而它们所对应的问题域是不同的。有兴趣的大佬欢迎进一步查阅相关的资料,这里不再对此赘述。

然后就是开头追问的时间。结合全文,尤其是结合结尾的那一段来看,此时羽川翼的写作时间应该晚于猫白时间的解决时间。那她的追问,既可以看作是在猫白写作时间对“人格同一性”的追问,也可以看作是在复述猫白期间乃至之前某个时间段开始出现的对“自我同一性”的追问。因此,对于羽川翼出现“同一性危机”的时间点,还需要另外再去寻找。

那羽川在猫白事件中表现出的“同一性危机”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我们先按照羽川翼面对猫白事件时心境的不同,找到猫白这一系列事件中两个重要的分界点:与八九寺真宵相遇、与卧烟伊豆湖相遇。

从直观上来看,因为在羽川和八九寺真宵交谈后,苛虎跟着就出现了,所以将这个时间点看作“同一性危机”的直接开始,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自然是出现在猫白故事发生之前的。最后对这个“同一性危机”的解决,也是解决的深层原因。

那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先说一个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提到过的案例(可参见参考文献[4]的116页)。说是一个叫吉尔(Jill)的妹子,对她的兄弟怀有强烈的嫉妒心,而且与他们竞争。但是她很聪明。许多人来说,她都是一个模范的少女。

在她将近20岁的那年冬天,她在西部牧场专门照料新生的小马驹。而且在晚上,为了饿了的小马驹,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会起身来给它们喂食。她的内心获得了满足,得到了牛仔们意外的承认。她回到家里,对自己的地位清除了疑虑

埃里克森觉得,她发现并紧紧抓住了一个机会,主动地帮助他人,就像她以前渴望别人帮助她一样。但她这样做的关联是:在从被动到主动时,她也从过去的症状转变成一种社会行动

不得不说,这个案例与羽川的情况相似度极高,尤其是它甚至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结物语》中有提到的,之后五年羽川的情况。也就是说,羽川翼(Tsubasa Hanekawa)在之后的至少五年里,之所以投入到NGO乃至后面一系列为了维护和平的举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也从渴望别人帮助她变成了主动地帮助他人,也从过去的症状转变成了一种社会行动

以此类推的话,可以想到,羽川出现“同一性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她的家庭。而阿良良木历同时起到了“小马驹”和“牛仔”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可惜的是还不够,还不足以解决这场“危机”。于是在机缘巧合下,“黑羽川”诞生了,但又被阿良良木历借用小忍的力量给多次强行压制了下来。而如今这股压制的力量(兼“小马驹”和“牛仔”)突然消失不见了,于是这场“同一性危机”终于正式地爆发出来。

那为什么阿良良木历的地位如此特殊呢?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埃里克森提到的那个案例。在她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相互帮助的行为应该也做过非常多,为什么西部牧场的这次经历会成为特殊的那一个呢?

关于这个问题,埃里克森只是简单提到说,她本应该早就回家的,但在执意征求到父母同意后留到了那年冬天,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原因。

因此个人认为,这个原因可能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像羽川翼这个情况的话,首先或许是因为阿良良木历成为吸血鬼这一点本身。这意味着她的问题“似乎”出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怪异。这或许也是她在《伤物语》中,不像一般的“人类都会逃离怪异”那样,反而“有点脱离常轨”,主动“牵扯到这种地步”的一个原因吧。

而在经过了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后,这个理由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有被她对垃圾君的感情所替代。一个可供支持的理由是,“黑羽川”第二次出现的理由,已经从《猫物语(黑)》中的家庭(“主人在那种家,在那种家庭住了十五年喵。这种状况形成多大的压力摧残主人,伤害主人,你应该能想象吧?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多喵庞大的压力吧?老子为了宣泄这股压力,所以对附近的善良百姓恶作剧,骚扰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只是如此而已喵——这是把厄运或诅咒置之度外的行径喵。”),转变成《化物语(下)》中的他——阿良良木历(“那就是精神压力啊——主人喜欢你,可是你却和别人交往了对吧?然后,你还在她面前炫耀。”)。这也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她将“羽川翼喜欢阿良良木历”作为“我能够述说的我”的起始点。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出现“同一性危机”的时候,也经常伴随着负面情绪的产生(比如上面例子中的“嫉妒”)。事实上这也是“同一性危机”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消极影响。而羽川的负面情绪,也就是她的症状全部变成了名为“黑羽川”和“苛虎”的怪异

但在和卧烟伊豆湖相遇前,羽川对这个“同一性危机”的问题一直都是没有自觉的。这也是之前将这里看作分界点的重要原因。

这种“无视”、“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态度,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它在剧情上解释了天才的羽川翼为什么没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她根本就“没看到”,或者说根本就不去看。这也是小说和动画都有重点论述的问题。大篇幅如和战场原黑仪两次吃早餐时的对话,小篇幅如和阿良良木历母亲的对话,无一不是在说明这一点。

其次,它在设定上与羽川翼身上产生怪异的原因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她面对“同一性危机”时,不是选择认真面对,积极探索(exploration),而是选择用消极的“无视”来逃避。但无视问题本身并不能消灭甚至解决问题,因此她就将这些消极情绪,将这些症状,以一种名为“怪异”的形式切割出去。

最后,它在心理学理论上意味着,在此之前,羽川翼一直是“同一性早闭型”(identity foreclosure)。虽然她曾是“班长中的班长”,被垃圾君称为“真物”,但她本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没有进行过非常深入的思考。这也从侧面进一步说明,“真物”只是垃圾君眼中的印象,不能简单地仅依照垃圾君的这个看法,就将羽川的行动看作某种伦理学理论的严格实践。

而在此之后,在和卧烟伊豆湖相遇之后,这场危机也开始正式进入了解决篇。正如之前提到的,在猫白的结尾,羽川翼终于成功转变成了理想的“同一性完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

而这中间,无论是在不断搜寻“苛虎”的资料,还是发现“黑羽川”的出现,还是由此揭开了“苛虎”的谜底,还是自己终于开始下定决心去面对这场“危机”,都是羽川翼“同一性延缓型”(identity moratorium)阶段的一种象征。而在告白被拒绝之后,那段小说略写动画略过的,“处于情绪极度不稳定的状况”的羽川翼和战场原进行的短暂的同居生活,则是对这一转变阶段更为现实和真实的写照。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那场失败的告白,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标志着羽川翼对于“无视”这一态度的彻底抛弃,标志着她终于可以开始正式走上向着“同一性完成型”进行的转变。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此时的阿良良木历,已经不是像之前那样对她来说是“小马驹”和“牛仔”,而是像“家庭”那样,成为了影响羽川翼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偏消极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这次告白拒绝,比较彻底地为羽川翼之后的心理发展排除了这一不稳定因素(但《结物语》似乎说明了这次还有点不够,所以在《结物语》里就再来了个彻底的、够够的……)

三、结语

通过对相关心理学理论的简单应用,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猫物语(白)》:在阿良良木历暂时消失这个直接诱因下,羽川翼的“同一性危机”正式开始出现;而在多方(战场原黑仪、卧烟伊豆湖、阿良良木历的母亲、阿良良木历等)的“帮助”下,终于算是成功度过了这个阶段。

……之后的废话我就懒得编了。

这篇专栏算是对我第一篇专栏的重新修订版吧。过去了这么久(其实也才半年左右),很多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觉得当初自己是真的天真幼稚啥都不懂(其实也才半年左右),当然现在也是如此就是了。

再次提醒一下,本专栏只是想尝试多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说得不一定对,错漏是难免的,还望各位大佬多多担待。

那也就先这样吧

参考文献

[1]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02):227-234.

[2]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01):133-137.

[3]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著, 2009.

[4]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H.Erikson)著, 1998.

[5]猫物语(白)[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日)西尾维新著, 2014.

[6]结物语[M]. 尖端出版 , (日)西尾维新著, 2020.

[7]伤物语[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日)西尾维新著, 2014.

[8]猫物语(黑)[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日)西尾维新著, 2014.

[9]化物语(下)[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日)西尾维新著, 2014.


浅谈猫物语(白)中的一条线索——羽川翼的“同一性危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