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七)
白话解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七)
六、阴陵泉,涌泉治疗“奔豚”
原文:“如是小肠连脐痛①,先刺阴陵②后涌泉③。”
[注释]①小肠连脐痛:在《扁鹊心书》中载有:“奔豚,此由肾气不足,又兼湿气入客小肠,连脐发痛,或上或下,若豚之奔,或痛连外肾成疝气者.....(奔豚与疝不同,混淆不得,从小腹而上,抵心者,奔豚也;从少腹而上逆脐,胃气与横弦,胃疝也;从阴囊而上冲心膈,痛欲死者,冲疝也;从少腹而下连肾区者,小肠与狐疝也。是有差别,不可不审。)
疝:指外生殖器,男子睾丸、女子阴唇肿大、疼痛、溃烂之症。
冲疝:多因寒湿之邪,郁结为热,复为寒邪所袭而发。证见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其气上冲于心而痛,大小便不利等。
少腹:指小腹,脐下部分。
狐疝:时出时没的疝气,好发于小儿,多因小儿发育不全,每在哭泣,劳累,寒冷时发作,多发于一侧。
②阴陵泉:出自《灵枢•本输》:“阴之陵泉,轴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知,为合。”属足太阴脾经,阴陵泉是足太阴经的合穴。《说文》:“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本输)载:膝下为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针灸聚英》曰:“逆气而泄刺阴陵泉。”脾虚不运,湿浊阻滞,无以升清致饮食完谷不化而泄,补阴陵泉久留针以治之。”阴陵泉穴为脾经之合穴,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下肢麻痹,黄疸,失眠等疾病。《杂病穴法歌》言:“小便不通阴陵泉。”
《灵枢·热病》有言:“热病挟脐而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嗌里:廉泉穴
③涌泉:出自《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属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的井穴。《说文》:“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涌出,上涌。泉,水自地出为泉,故名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第二三跖骨间,当踡足时呈凹陷处;或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取穴。《标幽赋》记载涌泉乃“天地人”三才穴之地穴,故又名“地冲”,可知足底之涌泉乃肾经之要冲,阴阳交接之所在。涌泉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滋水涵木、潜阳息风、交通心肾、清上温下、开窍醒神、安神定志等功效,故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癫痫,足心热,耳鸣,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 《扁鹊心书》曰:“治脚气肿痛,或腿沉重少力,灸涌泉穴五十壮。”涌泉穴作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常按涌泉穴也可以起到补肾固元的作用。
译文:若是因奔豚气产生的疼痛,可先针刺阴陵泉穴再接涌泉穴可起到缓解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