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申论真题解析04

2023-02-15 09:40 作者:芙蓉湖大水怪  | 我要投稿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试题

问题五

“给定资料1”中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解析:


“治”慧

社会治理,本应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温情之举。然而,秉持着冰冷的“管理”思维的地方政府仍然比比皆是,其结果也可想而知:一纸禁令拦不住盗伐林木,文化惠民群众毫不领情,市政建设引发骂声一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把握和遵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治”慧,才能充分提升治理效能。

建立体制机制,政策方能令行禁止。“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每个人都遵从相应的规则,社会才能顺畅地运转。但要达到这些规则的要求,仅靠“一禁了之”,难以达到治理效果。风林村“靠山吃山”,村民不守禁令,背后隐藏的是“生态”和“生存”的矛盾。“村寨银行”的出现为调和人地矛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制度路径,避免了“你砍我也砍,谁砍谁就赚”的“公地悲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单纯的行政命令解决不了深层矛盾,治理只能陷入“拉锯”;只有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支持。

秉持为民初心,政策方能释放温度。“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自古而今,百姓都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何种政策,其初衷必然都是普惠群众。然而,时下部分政策的实施却在基层走了样。修筑人行道却长期阻碍交通,形成安全隐患;建设盲道却又有大树拦路,盲人反而“无路可走”;整饬商户消防问题却引发激烈冲突,恶化群众关系。试想,如果每一条消弭隐患、为民利民的好政策都在实施中“走样”,该会怎样消解政府公信力,又何谈改善民生?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唯有从始至终秉持为民初心,才能释放政策的温情。

激发群众活力,政策方能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原有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愈发强烈。风林村村民讨论制定管理制度,保护环境成为自觉;新民县鼓励群众“自娱自乐”,戏曲得以扎根农村;清河社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商户变得“通情达理”。著名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说过一句话:“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只有在“还权于民”的过程中点滴浸润,培育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政策发挥效能。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提升治理效能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努力,也需要“治”慧。进入“十四五”时期,即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唯有因地制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将社会治理推向新的高度。



申论真题解析0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