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哀叹“如果我早点看过这部电视剧该多好!”评《龙樱》

ヽ(✿゚▽゚)ノ

【引子】
2005年的时候,山下智久20岁,小池彻平19岁,长泽雅美18岁,新垣结衣17岁。如果你去看这4位在剧中的造型和扮相,恐怕难免会有一丝慨叹——“啊~这~”
16年,转眼,就这么过去,转眼,连《龙樱 第二季》都来了。人生中能遇见几个16年呢?

【人生总有些道理是刺耳但不得不接受的】
其实《龙樱》当年走的还是相对标准的日系青春剧规则,杂糅了励志的成分。
这种套路现在还在用,我们能在如今风靡日本的轻小说以及轻小说改的动漫作品中看到,热血风格里总要外挂至少一个哲理,或者是死生的思考,或者是宗教的存在意义。但如果试图拔高基调,就显得无能为力。
以今天的角度看《龙樱》,这部剧相对厉害的地儿在于,它是把一些社会真相,尤其中东亚文化圈中孕育出的社会真理以一种极为戏剧化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句——
这个社会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这个规则生活。但是所谓的规则,都是那些头脑好的人制定的。这些规则都只是那些头脑好的人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

关于这个【规则】,我想,每个人在不同年级和不同阅历下会有不同认知。用一个相对平和的角度,那就是【秩序】。这个社会需要秩序,有序意味着稳定,而维护秩序的人则意味着拥有“权力”。
为什么由阿部宽饰演的【樱木建二】以一种呵斥的方式来刺激那些“废柴们”考上东大呢?那是因为“进入一流的大学,就能改变人生”——进入一流的学府,就意味着能接触到更多的一流资源,也就拥有了一种“信用背书”、“品质背书”,能让人在社会的竞争中更具先发优势。
如果你能看懂这部《龙樱》背后的深意,也自然能明白我国高考对大多数国民的重大意义!
考试权力是现在社会下残余的唯一的平等权利。就算你家很穷,就算你以前有过疯狂的不良少年时期,只要考试取得合格的分数,就能上一流大学。就入了一流大学,人生就能重新开始。否则你就一辈子背负着你那一文不值的自尊,一事无成!
纵然高考有很多弊端,但它仍然是目前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相对最公平的机制。说它是【唯一】,好像也并不过分——因为我暂时想不到有其他可以让如此体量的人在一个规则下竞争的“比赛”。

其实当年我看《龙樱》时触动很大,我也会像其他人那样慨叹“如果我早点看过这部电视剧该多好!”因为剧中的很多道理完全可以“拿来用”。
例如“如何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必须彻底站在对方的立场”,这个概念在剧中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如此才能提供出对方需要的答案。如果把这个概念引申,就是“投其所好”——思路,或者逻辑,有时远比答案更重要。
我最近还在翻小学的奥数题,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解题,而是为了锻炼一种极为“巧”的【思考逻辑】,说白了,奥数题比赛就是大家比拼【想法】!

当然,《龙樱》中可不会这么直白的讲,它的台词是这么阐述的——“考试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那就是通用于所有学科的能力——正确解读的能力。正确地解读问题,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推测这个背后隐藏的信息,把它读取出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又为什么是那样。通过一直抱持着这样的疑问,就能养成正确解读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把考试视为一种【资格筛选】,拥有能“正确解读能力”的人将会被大概率筛选出来,成为未来能维系秩序的人。
这个模式东西方至今都在沿用,如果我们愿意再深思一些,可以把更底核的逻辑整理出来,放在其他领域,也一样受用。
我是觉得,当年《龙樱》在剧中塞入这么多“实用主义”的东西,多少还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日本这个国家虽然看起来“西化”较深,但更像是“中体西用”。日本社会的传统感(如不少女方结婚后可能就会当家庭主妇)与社会结构感(冗杂的礼仪就是代表)体现在各个方面。
导演或者编剧(以及漫画原作者三田纪房)似乎是想在这部青春校园剧中,以一种不那么严肃的方式传达一种其实很严肃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刺耳、沉重,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对的。

【迷惘的一代人与新一代迷惘的人】
作为公开放映的电视剧,《龙樱》的角色设计会尽可能囊括不同类型的观众,于是,剧中的每个角色其实都一类人(或好几类人)的化身。
例如山下智久饰演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很差的可视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叛逆、聪明又有自己的分寸;小池澈平饰演的角色是个“富二代”,不怎么上进却没什么坏心;长泽雅美出演的水野直美也是出身单亲家庭,加入特训班有爱情的因素,也有被感动的原因;新垣结衣加入特训班则主要是因为爱情——想和山下智久饰演的矢岛勇介在一起;而中尾明庆饰演的次子,则是一个虽然在家中备受白眼却上进心十足的内向男生。
而大男主阿部宽,剧情设定上,他曾经可是一位暴走族(理解为“混混”就可以了),意识到社会的残酷后开始刻苦读书成为一名律师——瞧,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典型。

这样的“配置”,让观众总能找到一个“投影”——这样才能有代入感。如果说观赏这部影视剧的人恰好处在学生时代的迷惘期,多少是能从这部剧中找到思考的支点。当然,这部《龙樱》作为一部简单的校园青春剧,也是极为优秀的。
然而,《龙樱》似乎也只能在某个特别的年代出现,整个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出问题后,一直处于缓慢恢复的状态中,年轻一代会被时代裹挟,不得不迷惘——这和欧美当年出现“颓废的一代”有相似的社会背景。
当然,如果再看山下智久当年的杀马特造型和那时“韩流来袭”时韩星的经典造型,你或许能更明白【颓废】与【迷惘】是怎样的概念。
(下图为韩流代表明星之一的【H.O.T】)

于是,2005年有这样一部富含“生存真理”的电视剧真的是恰逢其时——社会上的青年们,需要一些强心剂。最底层的“废柴们”都能乘风破浪,你为什么不行?
于是,2021年,《龙樱 第二季》也来了,这真的是巧合吗?
很难说以日本为原点的二次元文化的繁荣和辐射,会不会让诞生新一代迷惘的人。但当我们细观轻小说产业链的兴盛,即轻小说打底,漫改、动画改、周边等配合“出海”,这种繁荣的背后,作品的基核好像都是那么一套。这似乎就有点不太对了。
如果说供给产生需求,这就意味着,至少日本的这些受众们挺享受这种“平静中的安逸感”。背后的风险,就是国家的“停滞感”。这似乎也能解释日本社会目前面临的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加上最近激变的核泄漏风险,还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呸!那些正确的废话】
我个人特别反感一些“坐拥既得利益者”普及“人生不要有太多追求”的“毒鸡汤”。从他们的言论中,我时常能读出一股子“大家安于现状、坐以待毙”为“上上策”的味道。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要顾虑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谓“平庸”,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碌碌而无为”。所以,但凡有人鼓吹“平平淡淡、无所作为也是一种人生之美”,我大抵会在内心“呸”一口。
如果你真的有心看完了《龙樱》,或者是其他结构相近的日剧,都能感受到这类影视作品中都在尽可能激励人不断突破自我,前进,不断前进!
这个世界有多残酷啊!如果不能“日求精进”,“过于怠惰”,说小了是个人的悲剧,说大了是民族的悲哀。
说真的,如果你出身于普通家庭,请务必牢记“要想变成一个伟大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有多么弱小”。认识到自己的弱小后,更要制定一个远大而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目标,不断提醒自己,再成长一点,再成长一点!

【请不要哀叹“如果我早点看过这部电视剧该多好!”】
如果能时光倒流,能重新来过一遍人生,你能比今天更好吗?
我想,不能。因为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是因为昨天吃过的亏、流过的泪。同样的,像《龙樱》这样的影视作品,即使能早点看到,也不会赫然改变人生的路径。于是,请不要哀叹“如果我早点看过这部电视剧该多好!”
因为人生,还有很多十字路口等待你去抉择。
之前我们一直在聊【秩序】,而秩序,也就是“社会结构感”。从隋朝开立科举制起,考试作为筛选人才的机制,就这么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而因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对周边的辐射,东亚文明体系中的其他国家也继承了这种“塑造社会结构感”的思路,这应该也是我们会觉得日韩两国的“阶层感”更明显的根源(之一)吧。
《龙樱》作为一部经典日剧,我很希望每个人都去认真琢磨那些台词背后的深意。有人说【实用主义】,或者说【钻营】,是小人的思路。可我会觉得,精打细算如果不是一种智慧,那什么才是智慧呢?
最后,分享《龙樱》中的一段台词吧!

(注,本期内容大多数配图均来自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