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五十四)

2023-10-28 20:16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三叟百余岁 楙在髫龀(幼年)时,侍奉叔父,向路旁三叟问话的说法,认为是出自近时流传的小说。我读《类要》,里面记录了应璩的一首诗,说的正是这样的话,说“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鉏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大意:说有一人,在路上遇到三位一百多岁老头在田中锄草,于是停车问“您三位为何这么长寿?”前面的那位老头说“我家女人生得壮实而且丑。”中间的老头说“不让肚子遭罪,吃八分饱。”最后的那位说“晚上睡觉,被子不盖住头。”三老头所说的是养生要点,所以能长寿。)。” 呼物之音 世俗人以玩笑话戏弄姓奚的人,会说“鸭姓奚,呼奚必来。”读应劭的《风俗通》,里面说“人以为鸡是姓朱的老头变得,所以呼朱必来。”看了令人不觉发笑。 读施肩吾的诗句说“遗却白鸡呼喌喌”,喌读为祝,难不成是因为朱与祝的读音相近造成的?这句话古时候就有了。 现在人们叫犬为卢,是因为《战国策》的韩卢和《齐诗》的卢令,而“卢”之声亦久矣。 湖日荡船 《竹坡诗话》说:蔡伯世所作的《杜少陵正异》有人觉得疑惑,比如“湖日落船明”,将“落”当“荡”。按我读来,“落”字用的更好。 我个人以为竹坡并未参透诗句,假如傍晚时候在湖上泛舟,便能亲见此景。其实这句诗工的地方正是这个“荡”,其远胜“落”字。这个“荡”字不但用在湖中落日很精确,用到其他的场景也很工整,比如谢混的诗句说“惠风荡繁圃”,姚合的诗句说“春风荡城郭”,陆龟蒙的诗句“微雨荡春醉”,此字一用,将不同的景象衬托得恰恰。 笔架沾雨 少陵的诗句说“笔架沾窗雨”,一般人读了会以为笔架被窗雨打湿。 读《开元遗事》的记载说:苏頲有个花石笔架,每当天要下雨前,花石笔架便会生水,用它来判断下雨,没有一次失误。或许少陵的诗句可能是描写这件事,“沾”字恐怕就是“占”。 又少陵诗句说“老妻画纸为棋局”,读李秀的《四维赋》有句子说“画纸为局,削木为棋”。 又少陵的诗句说“无行乱眼多”,可读庾信的《鹅诗》里面说“雪光偏乱眼。” 太公之年 《懒真子》说:姜太公在八十岁的时候遇见文王,世人都这么以为。但是在宋玉的《楚词》里说“太公九十乃显荣”,东方朔也说“太公七十有二,设谋于文武。” 我个人以为这两种说法确实也有,但还不止,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比如《荀子》说“举太公于州人,行年七十有二。” 《邹子》也说“太公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说苑》里面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 《淮南子》说“吕望年七十始学兵书,九十佐武王伐纣。” 《魏志》说“尚父九十秉旄钺”。 白居易的诗句说“七十遇文王。” 说法不少。 姜太公遇到文王是具体在什么时候遇见?并无正典记载,如果找其他的说法,又互不相同。《雒师谋》注解说“文王杀了崇侯那个时候,在磻溪之崖获得吕尚。”如此,那么文王讨伐崇侯的时候遇到太公。 《书传》说:散宜生、南宫括、闳夭三位是太公的学生,四人一起在羑里遇见文王。如此,文王被囚禁的时候遇见太公。 《史记 齐世家》说: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伐崇,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归其二,太公之谋居多(大意:西伯政治清明,断虞、芮两国争田,讨伐崇侯,国土扩大,天下三分他占了其中的二,文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皆是太公在旁边给他出谋划策)。那么,太公归附周,是在断虞、芮之争前。 《左传》吕伋被称为王舅,武王的王后是太公的女儿。文王得到太公后,他非常了解太公的本事,于是让武王娶他的女儿。文王受命那年,武王已经八十二岁了,不应该是在这个年纪才娶太公的女儿。 这些说法水分也不少(原文:汗漫),难以考察。 唐人一诗见两处 唐朝人一首诗,分两处刊登的非常多。比如“万愁生旅夜,百病辏衰年”,“时过无心求富贵,身闲不梦见公卿。”这两句诗可以在《姚合集》见到,也可以在《王建集》见到。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这一诗句可以在《杨巨源集》见到,也可以在《王建集》中见到。 “有月皆同赏,无秋不共悲。”此诗句在《卢纶集》里称《忆司空文明》,在《司空文明集》称《忆卢纶》,不知道谁写给谁的? 郡守左符 唐朝旧事,左鱼给郡守,右鱼留在郡库。每有新郡守上任,将左鱼合留存郡库的右鱼,以此为信,但在周显德年间废除,这制度再没恢复。 唐朝的鱼符,与古时候的铜虎符是一样的意思。按古时候的符节,左边给郡守,右边留在京师,不是留在郡库。每次郡守往回京师,必将朝廷所授的左符,与京师的右符核对一下,防止有人假冒郡守。要是朝廷派使者前往郡国,会到内库提取右符,到郡国时与左符核对。比如魏公子无忌悄悄潜入王的卧室,窃取虎符召晋鄙之兵,解救平原之难,大略如此。 但读《唐志》,说符宝郎掌管国家的符节,留下左给官员右。《环济要略》说将铜虎符竹中分,留左半边,将右半边给官员。二书所说,可知古时候的符节是留藏右边给官员左边,后来是留藏左边给官员右边,这里的说法不同。 按《刑统》是说“出左符以合右符。”说者以为是请出内库的左符,核对郡国的右符;如此说法是左边在内,右边在外。 边韶昼眠 夫子讥讽学生宰予昼寝;寝,指寝室。因为学生大白天应该在寝室外学习,夜晚才呆在寝室内。宰我大白天窝在寝室内,未必是在里面专心学习,所以被夫子讥讽,不是讲宰予在大白天睡觉。因为在夫子教学的地方,有大白天睡觉的可能? 《后汉书》记载,边韶在大白天闭着眼睛打盹,弟子见了嘲笑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他当即睁开眼睛回了“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这是以前流传的一个段子。但按我个人所了解的,边韶确实喜欢睡觉,学生经常见他在大白天睡觉,才会作诗嘲笑,绝对不是偶然见到老师一次闭眼打盹,便说他。我们来读边韶的《塞赋》,里面说“可以代博奕者曰塞,其次也,试习其术,以惊睡救寐,免昼寝之讥而已(大意:想尽办法让我不在大白天睡觉,否则又要被讥讽了)。”读此,可以验证边韶确实喜欢睡觉。 王播入相 人们不会去相信有人说伯夷很贪婪,不会相信有人说盗跖很廉洁,为什么?因为二人一个是不贪婪一个是不廉洁的事实被人在坊间流传,人们不会去相信这么极端的说法。只有那些处于贪廉暧昧的境地的人,才会被人一传,立刻使听者生疑心。 读唐文宗时期的宰相王播事迹时,发现一时的毁誉,即便是名实的人也会被左右。唐史记载王播从淮南回京城,献上玉带十有三、银碗数千、绫绢四十万,因而重新被任命为宰相,当时社会上言论,极为鄙视王播。我考究那个时间,正是文宗刚即位,太和元年发生的事。我个人以为文宗虽然柔懦,刚践祚(指即位)时,正好利用俭德率下,不应该接受王播献上的东西,而后任命他为宰相。所以献贿赂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敬宗末年,文宗即位时,适合任宰相的就他了。世上这类事太多,毁誉之际,可不察夫! 麋鹿性异 我们在服药时,应该详细辨证阴阳之性,认清药的功用下药治病。因为同样的药物,药的阴阳之性与我们所感觉的不同,功用正好相反。比如同身体同一气血的的东西,通过辩证会发现功用不同,比如麋茸、鹿茸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现在的士大夫,一般将麇、鹿茸当成补精益血的药材,用法也就这一种,却不知道麇、鹿茸的药性,原本就不同。麇茸补养,男子补身子用它有好处;鹿茸补阴,女人补身子用它正合适。按《月令》的说法,仲夏到时,鹿角解。仲冬到时,麋角解。大家来看,鹿茸是夏至时期陨角,这正好说明其为阴性;麋茸是冬至时期陨角,也正好说明其为阳性;二者的阴阳之性是完全不同。所以,可以了知鹿肉属暖,因为是阳性的体质;麋肉属寒,因为是阴性的体质。故,阳性体质的,顶部是阴性;阴性体质的,顶部是阳性。所谓的顶部,就是指角。你们瞧瞧,一种动物,本末的功用竟然不同到如此。《埤雅》说“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其次角难长,最后骨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麋、鹿出生后,大概两个多月后,能长到二十多斤;这样的生长速度,即使草木也没麋、鹿长的快。生长的速度这么快,说明它们有最强的骨血,所以确实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头是诸阳会和的地方,这里的血与别的地方的血不同。现代人放麋、鹿血,喝血代替茸,他们认为茸也是血,其实这是很荒谬的认知。 聘后金数 汉高祖制定聘皇后仪,是黄金二百斤,二十匹马。夫人,为五十斤黄金,四匹马。晋宋时纳后,皆以此为准。而平帝纳王莽女,有司奏汉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百万,莽深辞,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有诏复益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大意:但是平帝纳王莽的女儿,有司上奏了汉朝的聘皇后仪,说是二万斤黄金,二百万钱,王莽极力推辞,接受四千万,将其中的三千三百万,给予十一媵家。又再下诏,再增加二千三百万,共三千万)。 成帝纳梁冀的妹妹,有司上奏说要按照汉朝的礼仪,依孝惠帝的故事,为二万斤黄金。 若是按汉高祖最初定下的制度,已经增加了百倍,悬殊差到这个地步。 画龙 后汉的孔僖某天读到夫差的事迹,他叹息说“辟如画龙不成反类狗者也。”刘向注解说“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应该是‘画虎不成’,这里误以为是画龙。” 我个人以为应该不是误以为,因为章怀太子是为了避唐讳才这么说的。比如令狐德棻的《后周书》,他引用了韦法保的话,“古人说‘不入兽穴,不得兽子’的意思一样的,就是为了避这个“虎”字。 得一顺天钱 庞元英的《文昌录》说:后唐同光三年,洛京蕃汉马步使朱守殷在积善坊衙役的宿舍里,获得古文钱,其中四百五十六上写“得一元宝”,四百四十上写“顺天元宝”。 沈存中的《笔谈》也说:熙宁中,挖地时获得三十千大钱,钱上文字皆是“顺天”、“得一”。 我个人考究《唐书 志》,说史思明占领东都,铸造“得一元宝”钱,直径一寸四分,一钱可换百开元通宝。不久,他很讨厌“得一”二字,认为不是长久的意思,于是将其中的文字改为“顺天元宝”。 庞元英最初很怀疑钱币的来源,因为史书并无记载这两个年号,后来他读了钱氏所作的《钱谱》后,才知道是史思明所铸造的。 我认为这件事,要是有读《唐书》便能明了,难道元英没读?我家原有“得一元宝”钱,字方重,好像是颜体,轮郭甚古,后来被一古董爱好者取去。现在,“得一元宝”钱和“顺天元宝”钱,很多人有。 其唯圣人乎 《蜀志》引用《易》说“亢之为言也,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大意:要是说到这个“亢”字的意思:就是人只知道眼前通过争取所得到的,但是人不懂,他所得到会再次失去;人只知道我要想尽办法活着,但人不会去在意我会死亡;能完全了知得、失、存、亡而又是位君子,他就是那位圣人啊)!” 《梁书》引用《易》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大意:要是说到这个“亢”字的意思:就是人只知道向前去争取,不知道要适当的后退;人只知道我要想尽办法活着,但人不会去在意我会死亡;能完全了知进、退、存、亡而又是位君子,他就是那位圣人啊)!” 看现在出版的《易》,皆少了“其唯圣人乎”这一句。《蜀志》是讲“能完全了知得、失、存、亡而又是位君子”,但这句和现代出版的《易》的说法不同。王肃认为《易》中的上句是“其唯愚人(大意:他就是那位愚蠢的人)”,下句是“其唯圣人(大意:他就是那位圣人)”,不了解的人上句下句皆说“其唯圣人”,这和《论语》所说的“天何言哉”,“禹吾无间然”的意思一样。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五十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