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香传》(2000)中传统与现代的弥合
林权泽导演于2000年上映的电影《春香传》将《春香传》这一经典朝鲜文学作品再次搬上银幕。影片由对《春香传》故事的“盘索里”表演展开,借表演者之口逐渐进入《春香传》的故事情节叙述中,形成了传统故事、传统曲艺表演、现代电影之间的三重媒介互动,影片在以电影重述这一经典故事的同时,也表现出导演对传统艺术的眷恋以及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境遇的思考。
《春香传》的故事产生于十四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最终形成小说。其本身作为朝鲜民间口口相传、家喻户晓的故事,早已内化为朝鲜人民的集体记忆,因此在不同媒介形式中得到多次改编。自电影传入韩国起,《春香传》在不同时期先后24次被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传统故事的跨媒介重述,也有包含创作者个体思考的基于传统故事的ip改编。林权泽导演的电影《春香传》严格按照传统的“才子佳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情节展开,对传统故事内容并无太多创新与改动。但片中对《春香传》故事的讲述却是以朝鲜民族传统曲艺艺术“盘索里”表演为中介而展开的,故事情节的叙述主体由摄影机变为曲艺表演者,借助“盘索里”的歌唱声和鼓点声进行人物塑造、叙述情节,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导演十分强调戏曲表演的存在感,并将戏曲演唱作为故事讲述的主体,画面则退居第二位,与唱词紧密相关,成为唱词文本的具象化呈现,借此营造出浓厚的民族色彩与诗意韵味。
在这样一种“片中片”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中,银幕之上所呈现的内容具有了双重意味。一方面,影片在借戏曲表演完成对经典故事的银幕重述的同时,充分利用戏曲表演的优点,将戏曲演唱作为非关键情节的过渡从而压缩影片内容,只将关键情节点转变为电影化叙事来详细展现。另一方面,导演通过将诗意的歌词与悠扬的歌声同具象画面相配合,使整部影片成为对片中观赏戏曲表演的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想象的具象呈现,彰显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对于银幕之外的观众而言,则是在经典故事银幕化与戏曲演唱的讲述中再次更新了对于《春香传》这一故事的理解与体验,并获得了戏曲、小说、电影三重的想象满足。
同时,影片也在有意识地强调“盘索里”的表演过程以及观众对此做出的反应,体现出导演对传统艺术的留恋与热爱,以及对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困境的焦虑。“盘索里”是朝鲜民间曲艺艺术,一人执扇站立演唱、一人击鼓而坐伴奏完成表演,具有朝鲜半岛独特的民族风格,同样凝聚着朝鲜人民的共同回忆。影片在开场便以近四分钟的时长记录“盘索里”表演场面,通过将镜头直接对准戏曲舞台展现表演场面、声音只保留戏曲歌唱,将电影观众带入戏曲剧院,并获得传统戏曲的观赏感受。无论是催生出韩国观众或怀念或倦怠的情绪,还是激发出外国观众的好奇心理,都在进入影片正式叙事之前,使观众产生基于个体心理与体验的独特的观影情绪。随后,画面从戏曲表演舞台转到现代韩国的街道,跟随几位大学生的走动重新进入剧院,借学生们的抱怨声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故事与传统戏曲的厌倦心理。甚至就连传统艺术的代表——戏曲表演者也表现出了对观众厌倦心理的了解以及在表演了无数次《春香传》之后的麻木与无奈的状态,这也反映出导演对传统艺术没落现状的关注与担忧。
但在演艺人的用心表演之下,随着故事情节与表演的逐渐深入,老一辈观众的情绪被率先调动起,开始同演艺人有了互动,后排昏昏欲睡的观众也逐渐为之吸引。而随着故事情节与戏曲表演达到高潮,当画面再次切换回剧院时,原本兴味索然的年轻观众早已被故事深深吸引,在演唱者的卖力演出的感染下,跟随着春香遭遇的悲惨经历而一同伤心落泪。在此过程中,导演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优势,利用特写镜头清晰地将表演者的神态展现在银幕之中,并将处于电影叙事之中的戏曲观众为表演与故事内容所触动而频频抹泪的画面一同展现,从而将戏曲表演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清晰地传递给电影观众。通过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戏曲演唱所具有的“情动”力量相结合并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再次放大,使电影观众即便只是面对最为简单的戏曲舞台场景,也能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并为之触动,进而为传统艺术的魅力所折服,重唤起现实中的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与喜爱。
林权泽导演在影片中对戏曲的电影化改编方式对我国戏曲电影的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影片中导演既不是将戏曲故事进行彻底的基于电影叙事的改编,也并非直接让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作为戏曲演唱者进行戏曲表演,而是以“在场的音响”的方式直接展现戏曲表演场景,并将戏曲唱段作为旁白而贯穿全片。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戏曲唱段,又避免了演员边演边唱所带来的表演与观看的中断感。其次,导演充分借助电影艺术的特点与优势,对于戏曲本身的魅力进行渲染,以潜移默化而非口号式的呼吁的方式引起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尽管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与“盘索里”并不一致,但林泽权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基于戏曲与电影、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各自特征而进行的弥合与权衡依旧值得借鉴、值得中国戏曲电影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