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拉开差距的能力」设计师如何提升总结力

2023-04-24 18:19 作者:醉优解  | 我要投稿


总结能力是人的一种底层能力和通用能力

跟创造力

沟通表达

学习能力等等一样

他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很多设计师只顾着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却忽略了这些通用能力的培养

导致自己很快就陷入了发展瓶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甲乙两个人

甲的专业能力上更强一些

但也因为很擅长跟人沟通

所以以发展的反而要更好

打个比方

专业能力就像是游戏里的技能和装备

而通用能力就像是游戏里人物的基本属性

技能和装备随着游戏的进程可能会不断更新替换

而基本属性则是永远跟随着你的成长

他的提升给你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提升

总结历也就是归纳总结的能力

那么我们再追问一下

什么是总结呢

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信息资料的总结

也就是将一些体量较大的信息归纳概括为简单的信息

会议总结

工作总结

年终总结等等

都是这一类

另一种是经验规律的总结

从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中寻找共性规律

最终得出具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和结论

比如人类社会的科学学术成果

我们所学的设计理论

设计讲座文章里分享的设计经验

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都是属于这一类总结

前者信息资料的总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

最常用的

主要的作用是整理归纳

就像是整理自己的房间

整理超市货物

整理图书馆资料一样

让它看起来更加的有序

而后者经验规律的总结

它是一种层次更高的总结

就像凝水成冰

百炼成钢一样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接下来我们来聊为什么要提升总结能力

它的目的作用是什么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

技术能力渐渐成熟

那么拉开差距

决定上限的往往就是审美

创意

设计思维等等这些更高维度的能力

而总结能力就是这种更高维度的能力之一

先从宏观上来看

进入设计的大门时

我们首先接触的往往就是各种设计理论

而这些设计理论就是前辈设计师们一代一代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

我们站在今日看昨日之设计

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

设计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它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这种进步是技术的进步

也是整个行业的不断总结与迭代

有了总结

所以我们知道大红大绿不好看

要突出主体

排版要尽量对齐

熬夜要喝枸杞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受益于前人的总结

不必再去走前辈们曾踩过的坑

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锻炼总结能力

对自己有哪些帮助

这里我列举了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习能力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很大的

有的人花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快速上手一门新的软件

而有的人可能学了几个月

还是感觉自己啥也不会

这里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比如你是否能找到好的教程资源

学完之后是否有通过练习来巩固等等

而总结能力则是影响学习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帮你简化复杂庞大的信息

更有效的消化知识

快速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数

如果你要学习一个新的软件和工具

在挑选书或教程的时候

可以先去看看他的目录

虽然目录是非常简短的

但他确实对整本书或整个教程内容的概括总结

一个好的教程一定是目录结构清晰有条理的

而不是东讲一点

西讲一点

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看完目录

你就可以对这个软件的功能模块上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并可以筛选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的

哪些是暂时用不上的

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

节省了很多时间

学习入门之后

接下来就是积累经验

成长提升的过程

在设计这个行业里

能力跟工作连线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的

其中善于不断总结过往经验

复盘项目的人

往往成长的会更快

一个人是否善于总结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是怎么看待问题的

是仅仅看到眼前的这一个问题

还是能够看得更远

看的是这一类问题

如果是前者

那么你解决的就只是当下的这一个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个问题犯了几十遍

然而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

还是会继续犯错

如果是后者

那么你解决掉的就不仅是当下的这一个问题

而是未来所有类似的问题

这样不断地总结成长下去

最后积累的力量必然是惊人的

比如我们来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里有几个小元素

我们想让其中一个元素看起来更显眼

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些办法

比如让其中一个圆更大一些

让其中一个圆描边更粗

或者降低其他圆的透明度

让其中一个更亮

这些方法都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不善总结的人到这里可能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当前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是善于总结的人到这里问题才刚开始

他会思考

为什么这些操作会让元素看起来更显眼

它们中的共性和规律是什么

经过这种更深一层的总结和思考

我们就可以发现

无论是改变大小

改变粗细还是改变亮度

它们的共性与本质都是形成了对比

这种对比形成的反差

让画面中与众不同的元素会更加的突出

当我们经过总结思考

提炼出了对比这个本质之后

就能够基于对比这个概念延伸出更多的方案

比如让它改变颜色进行填充

改变清晰度等等

总之只要是符合对比这个核心的方案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可以将它运用到其他各种领域的设计中

解决掉所有让元素更突出的问题

比如文字排版中

主标题对比其他的文字一定是最显眼的

海报设计中

要把主角放在c位

甚至我们还能反向运用

把元素弱化

比如弹窗广告的关闭按钮永远藏的让你找不到

你会发现通过这种总结

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与关键

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不再只是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而是这个问题的通解

从有限变为无限

从具象变为抽象

下次再看到这个问题

我们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

当然对于设计师来说

专业设计能力的成长固然重要

但它绝不是一个设计师能力的全部

设计离不开人的沟通与交流

所以沟通和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而总结能力可以让你在沟通上非常的有逻辑性

能够有效的把你想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对方

反之则会让别人听了后面忘了

前面听了半天也没弄清楚你到底想说什么

比如你要告诉别人一个设计要怎么优化

如果是这么去说

a这里要改下颜色

b这里再放大一点呃

c这里透视不对

d这里位置再调一调哦

对a的位置也挪一下嗯

c的颜色也调一下吧

还有b这里字体改改

a这里设计风格跟d不太一致啊

再统一一下

你看这种想到哪说到哪的方式

一旦信息量比较多的话

听的人会很头疼

而且get不到重点

而清晰易懂的表达

一定要经过一个整理总结的过程

减轻听的人的接受负担

这里介绍一个比较好的表达结构

就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时常用的总分总结构

先说总结结论

再进行分类分段阐述

最后结尾再进行一次总结

加深印象

下面我们看看用总分总的结构应该是怎么表述的

星座总结这个设计整体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细节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然后再做分类阐述

那这个分类可以有很多种

比如可以跟之前一样按a b c d不同的区域去划分

但是不要跟之前一样来来回回绕

从a降到b又从d跳到b

而是应该按顺序讲完一个再讲下一个

也可以按照设计的不同层面去分类

比如根据构图配色排版质感动效等不同方面分别去展开来讲

最后结尾把整体最大的问题

一些关键的问题再总结一下

加深印象

按照这样的结构沟通起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前面我们是站在说的一方的角度

而如果是听的一方其实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接受到的设计需求很多很杂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归纳

做主次优先级的排序等等

整理清楚再动手好了

说完了总结能力的一些应用场景

再回头看看我们前面所说的总结的两种类型

信息资料的总结和经验规律的总结

在学习能力

成长提升

沟通表达这三个方面中

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所用到的总结主要属于信息资料的总结

所以他通过归纳整理带来了效率上的提升

而成长提升所用到的总结主要是经验规律的总结

我们前面说过

他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升华

正是这种升华产生的力量推动了我们的成长

我们再来看怎么做的问题

如何去提升总结能力

首先要说的是

总结能力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

人们的大脑会自动对信息做归纳和分类

方便自己理解

比如这儿有西瓜苹果

香蕉草莓鸡肉五个东西

我们会自动把西瓜苹果香蕉草莓归为一类

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再比如这张图

我们会认为左边的图形是一组

而右边的是另一组

所以游戏机按钮就是这么设计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就拥有总结归纳的能力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大脑想偷懒

没有刻意的去进行总结

只要你开始真正做起来

它并不是一件难事

总结的步骤其实很简单

第一步

大量的资料收集汇总

第二步提炼规律

共性归类分组得到总结

我们开头所说的两类总结中

信息资料的总结一般用到这两步就够了

而经验规律的总结还需要用到第三步

第三步是将得到的总结带入大量的资料中

印证和完善

加入第三步之后

它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会让你的总结不断完善下去

比如我们前面讲总结能力对成长提升的帮助中提到的例子

怎么让设计中的元素更明显

这里我们找到的各种方法

比如放大改颜色加描边等等

就是第一步资料的收集汇总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第二步

从这些方法中寻找共性

寻找规律

得到了对比

能够让元素更突出

这个总结

最后是进入第三步

我们把得到的这个总结带回

让设计中的元素更明显

这一类问题中得到了更多的方案

从而继续完善对比这个经验总结

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

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并让自身不断完善

这也是设计中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从这三步形成的闭环来看

在设计师成长的前期阶段

实践重于理论

因为这时候没有足够的实践和资料去支撑

也就无法完成

第三步

用实践去印证理论

而越到后面

随着自己掌握的经验资料越来越多

这个闭环被打通

理论就会越来越重要

不断循环

不断完善下

让自己获得不断的提升

而在这三个步骤中

第一步和第三步并没有什么操作的难度

主要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

那么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第二步我们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总结

怎么去归类分组

这里是需要不断尝试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介绍几个比较经典的总结框架

如果你自己没有好的方案

就可以直接套用这些成熟的总结框架

首先是m e c e原则

mc原则是衡量归纳总结是否完善的一个经典原则

它是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思考工具

中文的意思是相互独立

完全穷尽

指的是分类归纳要做到不重叠

不遗漏

不重叠是指每一个分类之间相互独立

不能有交叉重复的部分

不遗漏是指要完全穷尽

不能有遗漏的部分

如果我们对人进行分类

分为男人

女人

小孩儿

这就不符合mc原则

因为男人和女人里面也包含了小孩有重复的部分

再比如战库对各大设计领域的分类

因为设计的分类非常广泛

为了避免一些相对小众的设计分支

找不到对应的分类

会增加一个其他分类

这就满足了不遗漏原则

我们每天调色时都要使用的rgb色彩模式

它就是完全符合m e c e原则的

红绿蓝作为三基色是相互独立

互不重叠的

而它们相互组合就可以得到所有的色彩

满足了不遗漏的原则

而在设计的分工合作上使用m e c原则也非常有效

如果一个工作需要多个人分工合作来完成

根据mac原则

分工就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是不重叠

就是说每个人负责的任务要相互独立

不要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不满足这一点就会导致可能有两个人做了同一件事

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第二是不遗漏

也就是说分解工作的过程中

不要漏掉某项保证

最后所有人的工作合起来是完整的

不满足这一点就会导致有一部分工作到最后没有人做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五报价原则

报价这个词是根据类比而来

冒表示资料架

表示组织资料的方法

所以可以理解为组织资料的五种方法

无帽架的概念最初是由理查德沃尔曼在他的信息焦虑一书中提到的

他是做资料整理时可用的五种高效的逻辑顺序

我在之前写的设计师如何有效提升执行力一文中也提到过这种方法

它们分别是种类

时间空间

字母和连续性种类就是按相似性关联性划分

这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分类方法

比如b站的各类分区

然后是时间顺序

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结构

比如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时

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或者从后往前讲

再比如做年度设计总结

也可以按时间顺序罗列每个月份或者每个季度的工作

有时间顺序

自然就有空间顺序

空间的不同位置前后远近

比如摄影摄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就是景别

它就是使用空间顺序来分类的

根据摄像机离被摄物体的远近的不同

我们可以划分出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特写五种级别

有了这样的统一划分

导演

摄影师

剪辑师等等不同职能的人员之间才能够拥有一套通用的语言

无障碍的沟通

接下来是字母顺序

就是按字母

数字等符号的顺序进行分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字典

这种方式没有什么逻辑性

优点就是非常直白

便于查找

很适合用于资料之间本身没有太大相关性的

比如各种档案资料的管理

通常就会用不同的编号来归类

还有游戏里面会用a s s2

s22 这样的编号来区分角色的强度和稀有度

最后是连续性

指的是按照从小到大

从少到多

从高到低

从浅到深等等这种数学规律去总结整理

这种方式通常都是为了能够从总结中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比如我们做完了一个项目

想进行一下复盘

就可以罗列一下项目中哪些地方花的时间最多

根据时间的占比做一个排序

然后就可以针对这些消耗时间最多的地方

看看哪里可以再优化一下

哪里效率还可以再提升提升

再来看一下5w2 h分析法

5w2 类区分析法是一种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中的策略方法

它由五个w和两个h组成

分别是what是什么

why

为什么who

谁问何时will何地

how怎么做

以及how much做到什么程度

通过这七个方面的思考

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事情的主要框架

让工作计划具有完整性

思考的更加全面清晰

有条理

避免出现遗漏

这也是符合前面所说的mac法则的

比如工作中做总结汇报

制定一个项目的开展计划

我们都可以使用5w2 h这个总结框架

让自己能够对全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要有全局观

我们知道了总结的一些常用框架

常用方法

接下来就是去实际的运用

怎么去高效的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呢

这里介绍两个我自己常用的训练方法

首先是培养找关键的习惯

总结说白了就是一个浓缩凝炼的过程

从一堆信息中寻找他们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点

就像写文章一样

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标题

这个标题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关键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刻意培养找关键的习惯

比如工作中跟别人交流的时候

可以刻意锻炼自己

做到长话短说

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你要表达的重点

而不是给别人发一大段未经整理的文字

能一句话讲完的

不要分两句讲

再比如对设计做优化

可以先去找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再去抓画面局部的小细节

我刚开始学平面设计的时候

老师就曾教过我

如果要看一个设计做的好不好

就先把图缩小离远了

看看看整体的感觉怎么样

如果整体效果不行

是哪里不行

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整体效果ok了

再去把图放大

看里面的细节

第二个方法是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四个字

以教为学

这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他通过实验研究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后能记住内容的多少

也就是说这个视频你看完之后

因为属于被动学习

过段时间你还记得的内容最多只有30%

但是如果你看完之后还能再把它交给别人

你就能记住90%

但是这里的教并不是说随便怎么教

而是有目标的

目标是要让别人很容易听懂

并且能够记住

如果有些地方别人没听懂

或者说记不住

那就说明这些地方你的归纳总结做得还不够好

就要继续去简化表达

直到对方很容易听懂为止

这个过程会倒逼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做概括总结

否则你是无法做到让别人很容易听懂并记住的

如果没有尝试过的

可以试一下

它其实是很有难度的

如果你成功了

你会发现自己对所教的内容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和清晰

这个方法呢也是我自己一直在用的方法

因为我自己做过好几年的讲师

对此深有体会

有些技术点自己操作起来已经很熟了

但是想要轻松的教会一些零基础的人还是很有难度

需要不断的去深挖

真正理解透彻

在教别人的过程中

我自己的收获也是巨大的

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对自己经验的再次提炼和总结

从总结中得到升华

本次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大

所以最后再总结回顾一下

我们从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展开

去掉总结能力

先讲了什么是总结

大致分为信息资料的总结和经验规律的总结两种

然后讲了为什么要做总结

从学习能力成长提升和共同表达三个应用场景出发

举例说明了总结的作用

最后是怎么做的问题

我们介绍了三个经典的总结框架

m e c e法则

无帽架法以及5w2 h分析法

然后讲了两种高效的训练方法

培养找关键习惯

以及费曼学习法

归纳总结其实是一件偏理性

比较考验逻辑的事情

虽然我们平时做设计更多的是动用感性思维

但是如果能够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往往能够产生出更强大的力量

希望本次视频对大家有所帮助


「拉开差距的能力」设计师如何提升总结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