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主动型基金,告别被动指数

昨天一个下午时间都在看约翰博格的著作《稳健投资:约翰博格谈指数》,我曾误解了约翰老爷子和巴菲特说的指数是指沪深300指数。然后我对指数基金有特别偏好,从而导致了下列操作: 1.关闭了一切定投选项。 2.对比评估被动指数与增强指数的业绩和费率问题。 3.否定之前所有投资行为。 4.查看晨星网的历史评定。
后来我意识到有一点矛盾,即大部分指数增强基金的业绩比被动基金要好很多。虽然费率只高出了1%,但有些主动型基金并没有出现书中所讲的“均值回落”等问题,而长期业绩还是很好的。此外,如果我只是定投沪深300利用估值定价法来进行定投,那么我仍处于一个被动基金主动管理的状态。但由于整个大盘基本在3300点左右震荡,想要获利十分困难。从支付宝的智能定投界面用数据判断能赚钱的概率来看,还是比较小的。如果按照傻瓜试定额定投,那么盈率更小。后来我突然想到这个整个大环境,我处在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市场,而不是像美国那种成熟的股票市场。
后来我查看了晨星网,之前前几年做的比较好的基金普遍在三四年后的业绩都没有之前那么好,很可能与规模有关。因为像支付宝也会同时给这些晨星五星的基金评选出一个蚂蚁金选的评判标准。它里面也提到了有些基金,在规模变大之后,业绩会变差,而且机构投资者基本不再青睐。

主动型基金呢,即使你在高点买入,只要通过定投的方式首先到这个主动型基金,它本身规模不要太大,而且基金经理的业绩稳定,那么有很大的概率不会亏本。相比之下,如果你是被动指数,一天如果买在高点不进行估值定投,而使用傻瓜定投,那么赚钱的概率是很小的。在这里,我所指的主动型基金并不是行业类型,而是而是可能大中盘都占据,并且机构投资者要至少占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