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从《樱之刻》的一张CG看艺术与技术
近日,Gal界神话《樱之刻》发售,其中的一张CG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此本文想就艺术和技术,以及ACGN领域的插画能否被视作艺术谈起。本篇不含任何《樱之刻》剧情的剧透,本人也不是艺术专业学生,仅仅是空口说大话,这篇文章没啥论点就是个简单的杂谈,如果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恳请大佬指点批评。

这一张CG出现在《樱之刻》中,以我艺术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完全不输给画在画布上的艺术品。我所了解的CG的制作(不包括3D制作的CG)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数位板进行电脑作画,二是用传统方式画在画布上,然后扫描制作电子版。关于这张CG,我猜测是使用后一种方式制作的,且大概率和诗、刻的ED长图一样是请社外艺术家绘制的,枕社自己的画师的画风应该做不出这样的作品。当然谁画的并不重要,我所要谈论的是,CG插图和艺术画作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二次元领域的CG插图绘制是无法进入严肃的艺术领域的,插画师和画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为什么呢?
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从古希腊柏拉图的时期,画家和木匠、鞋匠都是同一类人,他们的工作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理念是柏拉图设想的一个形而上的东西,木匠打一副桌椅板凳,是摹仿他脑海中的桌椅板凳的形象而进行的工作,桌椅板凳这个概念是脱离事物存在的,这就是理念。画家作画毫无疑问也是摹仿的理念,因而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的东西当时被视为一门技术。艺术是技术的观点影响西方千余年,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借助透视等数学方法创作的绘画在美学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最终使得绘画脱离技术成为艺术(fine arts)。随后的绘画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出了新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印象派等等很多的流派,逐渐被人们广泛视为高尚的艺术。所以我们可以说,技术和艺术不是严格的二元对立关系,至少在古典时期它们是包含和被包含的东西。
某些人指责CG插画不能被视作严谨的艺术,其原因之一就是CG插画的技术性太强而艺术创作性较低,虽说是带着镣铐跳舞但这副镣铐太重了,严重影响了舞蹈的姿态,因此就不美了。就像这副樱之刻的CG,虽然采取了布面油画扫描制作CG的方式,但是它和扫描的莫奈、梵高的画绝对不是同一类东西。
这里就要特别说一个东西,绘画的立体性。此处所说的立体性不是透视形成的立体感,而是绘画材料在布面上的立体性,举一个我去看画展看到的例子:

这一幅画是莫奈的《鸢尾花》,我用圆圈圈出来的地方在灯光下离远看好似草叶上的露珠(现场效果很明显,拍照拉了),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那么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呢?

我把镜头拉近又拍了一张近照,我们看到,有的地方颜料涂了不止一层,而颜料是越涂越厚的,这样就形成了立体性。我们刚才看到的“露珠”就是涂了多层颜料的,因而凹凸不平,在光影作用下被误认为是露珠。布面油画可以这样做,但是CG插画由于只有电子屏幕显示和印刷成画集两种呈现形式,毫无疑问不具备这种立体性,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
除了这些绘画技法上的限制外,还有人从美的功利性角度指责CG插画功利性太强,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例如galgame的CG是为剧情发展而绘制的。用美学老祖师爷康德的说法来看似乎挺有道理的,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玩意儿翻译成人话就是:春天到了我们去赏花,花朵的组织结构、对称性、颜色让人感到快乐(合目的性),但本身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无目的)。画家绘画大多目的性不强(文艺复兴之后的画家,不是古典时期的画匠),但是没有目的性的画却让我们感到美,这就合目的了,因而是美的。而CG插画大多是怀着明确的目的去创作的,它需要为剧情服务。这种说法确实有点道理,但说实话康德美学现在似乎已经仅仅活在大学课堂和课本上了,现代美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拿着这一套话语体系去论证CG插画不美总感觉有点别扭,我目前还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一问题,希望有大佬不吝赐教。
还有一种说法最近甚是火爆,因为AI绘画的出现底层画师大量失业,能被AI替代的就一定不是艺术,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


传统绘画是以线条、色彩等为绘画所采用的语言体系,在画布上进行创作,而CG插图大多是用数位板绘画,这样就使得CG插图和传统绘画使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数位板的压力传感器决定了线条的浓淡粗细,电子元件是它所使用的语言,插画是通过显示屏显示的,电子极性管的阴性阳性决定了色彩显示(虽然现在都是液晶显示屏了,但其本质还是电极的正负以及电流的大小)。CG插画使用电子元件作为绘画语言,于是它不被视作艺术。AI的出现强化了这一点,不需要人,电脑自动控制电子元件一样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觉得大可不必把“人”的概念给窄化了。传统绘画是人主导的绘画,画家的大脑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导到手臂上的各块肌肉,然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使用了我们的身体,用身体作为工具绘画。这种说法虽然古怪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不具备所有权,而是仅有使用权,“所有”和“使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一种病叫做帕金森,患者的肢体末端(例如手)会不自觉地抖动,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使他的大脑发出指令要让手画出一条直线,他也无法做到。这深刻证明了我们和身体之间不是一体的,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有的,而是我使用的。
如果我们再大但一点,有许多人借助内置心脏起搏器帮助心脏正常运转(莉可莉丝既视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种技术),或者我们举个更不科幻的,有人借助人工耳蜗听音,有人体内有人工钛合金骨骼,那么这些身体之外的“异物”能被看作身体的一部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赛博格(Cyborg)概念就是为之而生的,人们不可否认机械改造的人也是人。那么,CG插画是画师借助电脑进行的,电脑为何就不能看作一种“外骨骼”呢?画师和电脑共同构成了一种“赛博格”,完成CG插画的绘制工作,这和传统绘画的绘制方式没有太大差别,都是我们“使用”身体完成工作,只不过画师的“身体”是“赛博身体”(cyberbody,意译为控制论概念的身体)。
这种论证同样也说明了,AI绘画不是艺术,因为它不是“人”进行的,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还是后人类意义上人和机器组成的赛博格,目前不存在像人一样的AI,因此现在就急于下结论认为AI毁灭业界是不合理的。(虽然也有把AI视作人的理论,认为人是碱基对上蕴含的遗传物质编码信息运行后的产物,这在本质上和写程序并运行程序是相似的,但这种观点缺乏广泛认可和具体技术成果,因而本文不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