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用最平淡的语言,说组冰冷的话!
这本书有人说是作者的自传,我不太赞同,就从萧红的作品来看,她写自传的可能性很低,
这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的小城市缩影,其实和《生死场》很像,只是一个是发生在农村,一个是发生在小城市,都是写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住过的人,那个时候很真的事。
以前有幸去过呼兰,也到过萧红故居去看过,基本上已经没有书里面描写的东西了,变化很大,只是不知道那里住着的人变化是不是一样大。
文章虽然是用小故事串起来的,但是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呼兰的,所以我看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觉得很奇怪,相反很真实。
里面有几处印象比较深刻,第一就是说街道上的大坑,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道抬过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人。其实这个现象在现在可能也有发生,或许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罢了。
第二处是关于老胡家,有人说将来必旺,作者说,“天时,地利,人和,最要紧的还是人和,人和了,天时不好也好了,地利不利也利了,”这句话说得很对,大家都觉得这一家子肯定是兴旺之家,可是呢,家里看着四代同堂了,可能大儿媳和小儿媳不合,大孙媳妇在里面的表现,说不上好,最后一家人可以说是死的死,疯的疯,又有什么兴旺可言。其实现在的家庭人口一旦多了,好像矛盾自然也就多了,这样的事情,怎么去避免,这或许就是人活着需要探索的吧。
第三处是去买糕吃,祖父一边吃,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去买。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意思不一样,这很正常,可是作者是小时候就已经懂了,还是写作下笔的时候才懂的呢?
最后是关于看热闹,其实在都市中,看热闹可能不那么常见,但是在农村小城中,那绝对是一件大事,没看热闹都不好意思出去,别人说的你都不知道,就像作者说的一样,会落伍,会过时,而这个时候他们还会带上小孩子,从小培养,简直是最妙的讽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人类简史》里面说的,人类创造了语言,然后用语言沟通,而这个时候语言的用处,就是八卦,也就是看热闹然后评论,说说部落里面这个人怎么怎么样,那一对又怎么怎么样,可能这真的是刻在DNA里面的,不然怎么解释这么多人喜欢关心一些根本不熟悉的人的八卦,听完自己还要发表一番言论?
这本书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群像传,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的人都经历过,看到过的,只是萧红把它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候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