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炜:以水代兵

2023-10-13 17:35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战国”作为时代的专有名词,是在汉代刘向编《战国策》后而基本确定下来的。事实上,当时亦有此称,不过意思却有所不同,指的是交战各国。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春秋时期,步兵取代了战车甲士,争霸的南方战场上更是出现了舟师、水军、象队等军种。而层出不穷的战略战术,则为“兵家”的诞生、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到了战国时期,征战更加频繁、激烈,各国已拥有数十万以至百万的军队。齐、魏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一批经典战役,或因出奇制胜、或因规模宏大而永载史册。那些发生在合纵连横的游说之士身上的生动故事,时至今日,仍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利用山川形便,以水代兵,攻城拔寨,也是这一时期的军事将领们多有选用的决胜之策。兵家第一人孙武,在其所著的《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指出:在江河地带安营扎寨,要占上游、居高地。只有这样才能够占据有利地形,谋取战略先机。《孙膑兵法》中也有同样的认识,强调洼地、沼泽是最不利的军事地形之一,被视为用兵的坟墓。《孙子兵法》在谈到“火攻”时,还进一步指出了水攻的威力,认为“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这里的“绝”,历来解释不一。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认为,利用河水可以断敌退路,分割敌军;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学家杜佑,理解为阻止粮食、物资供应和援兵,防止敌方的攻击和逃跑;南宋人张预,倾力于为《孙子兵法》作注,认为作战双方受河流分割后,一方势力自然瓦解,另一方势力必相应增强。这些解释尽管不尽相同,但均承认“绝”是利用河水直接攻击敌方的。

        水攻相当于水灾,甚至更甚于水灾,导致生灵涂炭,灾难沉重,恶名昭著。公元前685年,楚攻宋,楚军在雎水、汴水修堤筑坝,致使宋国“四百里”被淹。“四百里”,不难想见,有多少民众会因此而失去家园。公元前279年,“昔白起攻楚国,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葛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清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都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陂”(《水经注·卷二十八》)。一战致死伤数十万,而且多为劳苦大众,战争又是多么残忍。公元前257年,秦攻赵、楚联军,“斩首六千,晋(赵)、楚流死河二万人。”(《史记·秦本纪》)“流死河”,即因决堤水攻,致人死于非命。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大多不愿采取这种不择手段的方式,也才有了诸侯盟约中禁止在河道上筑坝水攻的条款。然而,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一切盟约犹如螳螂当车,决堤之水,为谋取战争的胜利,决策者绝不可能受一纸盟约制约、牵制。

        春秋时期,两次大的水攻都发生在吴国的攻伐中。公元前512年,吴国攻打徐国,采取决坝放水的方式,攻陷徐国都城。至此,有着1649年历史、历44代君王的徐国灭亡。公元前500年,吴王阖闾率伍子胥、孙武等名将挥军西进,进攻楚国国都郢城。楚昭王被迫弃城逃走。吴军主将孙武出奇制胜,引漳河水淹城,乘势占领楚国国都。楚国元气大伤。

        至战国时期,水攻的战例明显增加,且以黄河下游居多。这时,穿越韩、魏、齐、赵的黄河两岸已建成百里长堤,河床亦有所抬高。争战双方,以水代兵,互为决堤,随之成了制胜的法宝。公元前358年,楚国伐韩。此时,恰遇黄河水灾。楚军顺势将泛滥的洪水引入韩地,导致长垣一带大面积被淹,魏国也跟着遭殃。公元前332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其攻赵。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资治通鉴·卷二》)当时的赵国国君是赵武灵王,也是赵国最为强大的时期,助楚攻齐,侵伐魏国,修筑长城,大有恢复晋国雄风的气势。这个事情正好被秦国惠王利用,派出犀首到齐、魏添油加火,齐、魏便联合出兵图谋报复赵国。赵国面对强敌,采用水攻之策,决开黄河,以水浸灌,迫使两国联军无功而退。公元前281年,赵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史记·赵世家》)另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秦国曾威胁魏国说:“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事实证明,魏国的不利地势,最后真正成了其覆灭的罪魁祸首。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顿时变为废墟。

摘自《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



赵炜:以水代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