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式回答“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今天在无意间看到了一条讯息,是关于“生活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
在谈论“生活意义”这个问题时,经过同意转换就是在回答“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其实质是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当然今天我想是不需要通过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来进行回应。
而是通过一种更加浅显的方式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这项调查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即“生活的意义重要吗?”
首先这个问题就已经隐含了一个前提与两个回答。
也就是“回应者需要知晓生活的意义”才能回答“重要”或者“不重要”
这个问题与当年央视采访民众时的提问(你幸福吗?)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然回应者需要知晓“幸福”的含义,这是一个主观感受,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套“幸福”标准。
不过在此我要提出一个问题:你所认定的“自己定义的幸福标准”真的是出于你的意志吗?
如果你对于这个问题不曾犹豫且十分肯定,那么我希望你这一生都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否则它就如同新冠病毒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跑出来干扰你的生活。如果你不幸中招了,那么把它当作“小感冒”会是一种不错的策略。
那么以上我对于“幸福”的提问或者解读,实际上是在隐喻“人生的意义”这一话题,而不是让人产生“人生的意义就是要获得幸福”这一误解。
毕竟许多人对“幸福”的定义往往不是由自身决定的。
例如有人的喜欢经常拍照,拍一些自己生活的美好画面。如果你说他喜爱分享,但你又往往看不到他“分享”一下他的窘境他的烦恼他的缺失。仿佛他生活在一个没有缺失和痛楚的世界中,仿佛在向外界大声呼喊:“我过的非常非常幸福,大家都过来看看我,都过来给我点个赞”,也仿佛他的“幸福”如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变成“不幸”。
这样的“幸福”定义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男女朋友、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他们总是会上传与亲密之人的美好照片,彰显自己的幸福生活,但对于“为了孩子的兴趣班闹得鸡飞狗跳”、“为了回答‘你到底爱我哪一点’这种问题由于‘态度不够陈恳’而相互冷战”、“父母总是用他们那套浅薄的见识来干涉我的自由”等诸如此类的照片和记录是丝毫不会上传的。毕竟他的幸福是基于周围人和网友们的点赞转发和关注,即便这段“亲密关系”过得如何糟糕他也要不顾一切的维持下去,毕竟没了对方这“幸福”可就拍不出来了。
而即便有的人分享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其内容又往往雷同,告诉外界他遭受了怎样的不公和虐待,他又是如何如何的痛苦,而痛楚形成的缘由又往往与他无关,他总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境仿佛他口中表述的内容即“全部的真相”。(请注意,是否是受害者这一点是需要查明的,我无意去伤害真实的受害者)
“他总是爱玩游戏,又不肯陪我。一局游戏短则10几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你知道吗?当初我跟他谈的时候都是秒回我信息的,现在他居然敢10分钟不回我消息了。后来有一天我借他电脑玩一下,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有吸引力,结果我不小心把游戏存档删了。我很懊悔地告诉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结果他竟然大发雷霆地吼了我,555555 我究竟做了什么让他那么讨厌我 他怎么变心了 他怎么不爱我了,我真的好委屈啊55555 不就是几个游戏存档吗?至于吗?存档没了可以再玩,但是我是他的女朋友在这世上可只有一个啊”
......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在此列。而这种情况下,他是通过他人认同他的“不幸福”来获得“幸福”的,因此他会竭力营造自己的“不幸”、甚至刻意制造“不幸”,(即便这是每个普通人天天会经历的不顺,例如堵车、等错过一轮红绿灯、差一步登上地铁),在他看来只要有这种“不幸”,就会有大家基于同情的认同,他才会感受到“幸福”,实质上是一种倒错。
以上两类情形都指向了一点——他忽略了主体的真实感受,转而由客体来评判他的幸福程度,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设立了自己“幸福”标准。
由此可见,他指定标准的前提都不是“自我思考后的结果”,更何况是“标准”本身呢?
现在将视角转到“生活意义”上来,我们不难发现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以及类似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从小到大赋予给我们的道德、文化、法律、各个身份所在群体的规矩、潮流、观念等等一系列的事物。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一切符号只有在人类社会中得以体现,因此所有人几乎不可避免的被赋予、被阉割,继而自由也是相对的。
一旦我们意识到“标准”的存在及方式,我们就可以开始审视,进而能够去做一些改动。
当然,要改动的可以不是“标准”本身,而是那个前提——“我的言行符合标准且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所以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显而易见的是,“我”的行为可以不符合标准,但不代表着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即便得不到认可也不代表我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当人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定程度上是打破了部分虚妄,然而人生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自由,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痛苦与虚无,因为此时摆在面前的问题依旧是“人生的意义在何处”,不同之处在于此时的问题换了一个面向。
你不再向世界发问,而是在向自己发问。
“我是谁?!”
后话:写到最后我犹豫了,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有个答案,因为我不想让这个答案变成一个新的牢笼,所以我删了一些内容。我并不畏惧写敏感的内容,只是答案本身与敏感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