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全55讲

2023-08-26 01:33 作者:苗苗lay  | 我要投稿

13孤独的人是不自由的:社群主义思潮

13.1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社群/共同体community

当代问题:精神、道德、信仰危机

道德衰落,不信任社会和他人,导致自我中心主义时代到来。


碎片化:各有各的看法

活在当下:不关注过去和未来

传统的共同体越来越不稳定,社群衰落危机,且普遍,与现代性兴起如影随形。

人和人在传统社会中是丰富浓厚的关系,但现代人关系稀薄,自然的必然性是指基本的利益生存的需要。

自由主义造成了诸多问题,社群主义对此批判。

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

1980年初兴起,引发了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十年辩论。

社群主义四君子:桑德尔它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针对罗尔斯的自由主义

《追寻美德》

前两者是比较典型的社群主义

综合观点

兼顾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倾向于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观点

1.自我的观念

自由主义是个人的,原子化的个人主义,把个人看做孤立的原子,强调个人实现,但是个人意志和目标又是哪里来的?不是只凭自己的意志,自我不可能无中生有。

所以桑德尔批判自由主义的自我。自由主义的自我是无所羁绊的自我,它排除了社会因素在构成个人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无根的自我,原子化的自我。


自我本身扎根与社会关系。自我的构成必须从个人深处的社会背景理解,每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国家是一个大的社群,离开社区,个人存在和自由是无法实现的。

麦金泰尔:叙事性的自我

区别自由主义的个体本位观念。

我们的道德观念等是从社群继承而来的

不良影响:人过度关注自我,自我中心主义,自恋主义,排他性地只追求个人利益,损害社会环境。

个体不可能作为孤立的个体追求道德目标,对个体好的道德必须对其他人也是好的,否则就是对社会的损害。

社群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规范或目标的实体,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看作是自己的目标,因此,社群不仅仅是一群人,而是一个整体,个人都是整体的成员,拥有成员资格。

桑德尔共同体的三种分类:

工具式的社群

情感式的社群

构成式的社群

真正的社群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社群要有全体成员都追求的共同分享的目的

第二,社群成员要有情谊。情谊最主要的是指朋友之间对于什么是善有一种共同的感知,然后彼此相互激励,并以此来促进公共善的实现

第三,社群必须有一个贯穿过去和未来的整体道德计划,并以这个计划来唤起成员的归属感和爱国心。

社群主义反对国家中立原则,很难实现公共利益,对各种目标其实是冷漠,公民不会热爱和忠诚这样的整体,国家应该具有道德导向,培养某种道德理想,不应该保持中立,国家是有权利有正当的理由来干预和引导个人选择好的生活方式,个人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甚至牺牲个人。

社群主义的观念:至善论的国家

13.2自由主义的反驳

孤独的人是不自由的:社群主义思潮


不可欲:做了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不可欲暗含了自由主义是真的,会影响现实。

自由主义认为关键不是要不要社区,而是什么样的社区。个人受到社群影响,但也可以自由选择脱离社群。社群内部不是铁板一块,社群的塑造个体作用不是决定论。警惕社群对个人的压抑。

社群主义将社区想的太美好太紧密。

sati是印度社区的习俗,反对英国废除。

sati的价值是对的吗?废除是错的吗?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体验最重要,可以反思社群的道德习俗是否正确。

现代人高度流动。

地理流动,传统的社群是可以离开的。

社会流动:传统子承父业,现代社会则各行各业。

婚姻家庭变动:离婚率高

叙事性自我就变得困难复杂,可以从父母哪里继承一个观念,在另一个社区又有另一个观念。

跨社群跨文化可以产生反思,因为不同的观念在碰撞。

13孤独的人是不自由的:社群主义思潮

13.3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


《本真性的伦理》泰勒,平衡了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综合视野。

观念:没有幻觉的自由

泰勒要拯救个人自由,消除个人自由的幻觉。





现代人的社会想象导致片面的极端的错觉,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理解是可以离开大的生活背景的。

泰勒的观念:

1.对本真性的追求是一种道德理想。

成为自己:本真性的理想,和自己内心活的一致,不是按照内心生活就是没有成为自己。



14重启古今之争: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反思

14.1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古今之争:古代和现在谁对

刘小枫和甘阳提倡施特劳斯。

90年代后期引进施特劳斯的思想,质疑中国思想界简单拥抱现代化。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从政治哲学思想史入手。

古希腊柏拉图灵魂三分说:理性、激情、欲望。目标:让人类灵魂中最后的部分(理性)能够充分发展,占人的精神的主导地位。

现代性浪潮逐渐抛弃了柏拉图的思绪。




现代性第一次浪潮:从理性转向激情

古典时代理性至高无上,但马基雅维利认为理性虽好却不现实,大多数人最有效的是激情,一般是激情占上风,人类会做出愚蠢的毁灭自己的情动。

怎么办?激情之上的目标

必须降低目标以增加现实的可能性,目标需要建立在“低下却稳靠”的激情之上。

形成新的政治观念:政治核心不是像古典时代的道德教育,而是不管这人的理性如何,用法律来约束道德,道德的内在制约让位于法律的外在强制制约,政治制度开始重要,于是政治经济学就被强调出了。

政治技艺的任务:在于引导,让激情甚至让恶意情绪的满足能够用来服务于“共善”。


17世纪,100年之后,霍布斯道德化发展了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并不认为激情是正当的,而是出于现实考虑,霍布斯做了道德上的正当化,做了自然正当的重新谱写。

自然正当:人的权利来源于在自然意义上正确的事物,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权利”。

自然正当的基础不是理性,而是最强烈和最无可争辩的激情,即人害怕暴死,求安全生存,是天然正当的,是一种自保的手段,自我保全在道德上是自然正当的。


古典理性引导的德性变成了维护激情的道德辩护。

文明与自然对立,就是因为在自然中生活得不好,才用社会契约论塑造文明。

卢梭看到人道德衰落,不满现代性第一次浪潮,主张德性抗击颓废堕落的主张,但又没办法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状态的人是发展不充分的,人性是发展的,归于历史进程,历史让人类失去了自然本性,人类高级进步了,却又不够自然本性,失去了淳朴,堕落了。发挥人的能动性塑造自己自我实现。



现代性的第三次浪潮

尼采的历史性概念及其价值评估和权力意志

尼采不认为卢梭的生命动力很美好,那只不过是恐惧和焦虑的体验,否定了卢梭的历史发展人性。

尼采:人性真正最高的发展是要自己创造。

旧人:理性依靠宗教、自然、理性

超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意志创造生活

末人:随波逐流,什么都不管。


尼采和马克思共享了一种观念:最终人类的顶峰都是人类可以成为自己的命运的主宰。

尼采走向了意志主义,更加现代,离开了古典哲学理性。

14.2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施特劳斯的诊断:《我们时代的危机》现代性的问题在于——极端的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没有永恒法则,一切在历史情境中形成。=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评价:极端的历史主义不仅简约化了“坚持所有思想都是时代的反映”的观点,而且断然否定了存在任何永恒的现实、真理、价值

相对主义:一切哲理真理都是相对不同的情景,那么真理价值会不断地变化,没有永恒普遍的真理。

极端历史主义产生的后果:

第一,助长了某种决断论。比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选择是关键所在,这就是决断论,古典时代的清醒和理性的品质,能够确保我们行动之后负责的品质没有根基了。海德格尔哪里看到了哲学终结。

第二,极端的历史主义导致的另一个政治和道德后果就是,对任何道德真理都失去信念,采取一种冷淡的态度,缺乏对任何事物的信奉承诺,除了一味的宽容。



(1)现代不追求成为卓越的人,内在卑微屈从。

(2)认为中庸节制审慎的古典价值是保守落后的,要不断突破,故走向焦躁,对现实的一切不满。

(3)思想辩论终结了,变成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都是独断论,不是真正的哲学思考,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系统。

(4)现代人认为科学技术能够统治世界,科学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存在,但现代却滥用技术破坏环境。

(5)西方领导接受的是工具理性教育,不是大的视野,没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研究博弈论。

(6)信念丧失,把政治看作过程,从而失去信心。越是现代越是怀疑。

14.3重返古典理性主义

现代人盲目的偏见和自信。

施特劳斯的标志性思想:返回古代。

施特劳斯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并重新阐释古典政治哲学的作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西塞罗等人的著作。施特劳斯将这些古典作家视为“苏格拉底信徒”,因为他们遵循了苏格拉底开辟的思想道路。

重返古典理性:回到对古典理性的重新阐释,返回中世纪的启蒙时代,研究迈蒙尼德,一种新的古典传统。

苏格拉底式哲学:哲学生活是一种苏格拉底信奉的生活典范,哲学不是一套理论和方案,哲学是一种永恒的思考和追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识到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不同于现代启蒙的理性,我们不能获取全部知识,要不断探索。

古典时代的启蒙:意识到无知,从而追寻答案,答案可能无法确定,但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好的生活。理性又自然。


价值判断有客观性,但是施特劳斯没说价值判断的客观性是什么。

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只能为少数人所有。


15重返公共生活:阿伦特的政治理论

15.1人类的境况

跟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学习过。

1933年,她参加了犹太复习活动,逃离纳粹,后来在美国研究学习。

阿伦特哲学的核心问题:对现代性的忧虑与反省,体现在她对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批判。

批判基础是她对自由的独特理解:人在政治中才能获得自由。

1958《人的境况》

她将人的哲学分为三种范畴:劳动、工作、行动

劳动:维持人生物性的必要性,需要生活必需品,劳动低级,与外界无关。

劳动的本质是苦力,是为了维持生命而必然存在的行为,源自动物性而最缺少自由

工作/生产:生产包含了技能技巧在内: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尽可能避免被迅速消费掉,因而具有一种持存性,在时间上更为悠久。

行动:是在公共领域中展开的,唯一属人的最高形式。在公共领域中的行动排除了任何仅仅是维持生命或服务于谋生目的,不再受到肉体性生命过程那种封闭性的束缚。——原型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在广场上的集体辩论。行动是别人在场激发的,但又不受别人束缚。

言谈的政治意义:如果不是想要直接动用暴力,那么,言谈所具有的措辞和劝说便是政治方式本身。在敞开的公共舞台上发言并回应他人的挑战,便展现了自己的最高尊严。

三分范畴的区别:

劳动:几乎没有个体性

工作:部分具有个体性

行动:充分表现个体性

人要超越对死亡的畏惧达到不朽,彰显个性——后宗教时代的超越方式。

15.2不朽:政治与自由

海德格尔关注人的存在和生死,人必须面对死亡的问题。

大自然对人的生死无动于衷的,这便有一种荒谬感,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两种超越死亡的方式:永生与不朽。

1以前宗教是超越死亡的方式,灵魂不死, 灵魂永生——基督教犹太人的方式

2古希腊文化的超越死亡:与犹太、基督教传统宣扬灵魂不死以及从此世之外求得永生不同,古希腊罗马传统则侧重于在此世创立伟业以达成不朽。

那么在阿伦特看来,希腊的广场政治言谈空间就是为了反抗人生的徒劳无益的荒谬感而设置的,这是一个人的空间。

政治行动与永生不朽:阿伦特讲知识生活与政治生活,以及沉思与积极的行动关联起来,并认为政治行动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不朽”。

阿伦特对领域的区分:

私人领域:劳动为了生存——必然性

公共领域:展现个人独特性——自由性

精神性的显著特点:多样性与个别性。(人类能达到的最高自由)

“不是人,而是各式各样的人生活于大地并居住于世界。”

人与动物的区别:人能够摆脱动物的生物性宿命(必然),为终有一死的存在选择一个不朽的框架,这是人性之所在。

15.3大众社会与极权主义

现代性危机即大众社会。

反对暴力、极权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这些扼杀了人的独特性,把人降低为动物,降低为必然性的存在,都是反政治的。

阿伦特对现代性的诊断:现代人类遗忘了何为真正的政治。(政治本来的含义被遗忘)

大众社会的兴起:阿伦特认为,与古希腊时期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截然二分不同,现代社会两种领域逐渐合并为一,私人领域事物占据了大部分公共讨论的空间。比如生产效率、生物分配,这些都是必然性维持人的生存的经济问题。


极权主义:大众社会兴起之后,现代人的无知主义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趋势反映了把环境全部物化之后人产生的孤独状态。这种孤独状态为极权主义的兴起铺平道路,因为现代人可以通过接受极权主义来逃避孤独。

阿伦特对群众的定义:群众指的是与公共世界失去联系的人,即“群众就是步调一致的庸人”。

极权主义需要对政治冷漠的群众。




恶的平庸的起源:无政治的、无根的存在导致了恶的平庸。

阿伦特哲学:精英主义倾向

穷人不自由,将生计的关怀进入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就被破坏了。只有当政治领域是一个纯粹干净的自由人的领域时才是真正的人类行动的领域,所以经济进步不应该成为革命存在的理由

16反对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思潮

16.1文艺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产生与七八十年代。1981法国《世界报》报纸发表“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后现代主义正式宣告

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各种成分,有共同的倾向性——就是要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传统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反思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文明

1.文艺的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文学美学运动=现代派,20世纪发端,在视觉艺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一种现代派运动,拒绝古老的,比如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高潮从1910-1930年代,重新界定了什么是诗歌、小说。比如印象派。

(1)读者中心,接受美学

意识流文学:强调文艺作品不是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活着现实世界,而是强调主观的体验

传统古典小说里作者视角全知全能,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具有某种鲜明的道德立场。现代派中,以上东西被抛弃,作者不再全知,发掘不同的视角。


(3)模糊文体之间的区别,记录性的非虚构的

4)非连续性。没有有头有尾的前头结构

(5)自我意识:作者参与故事讲述,描述位置是人为建构的立场,作者本身的自我意识很强。

(6)打破保守现成的艺术形式,灵活地创新。

(7)拒绝高雅和低俗艺术之间的差别,打破界限。

在文学和美学的领域中,现代和后现代的对立不那么冲突,延续性>断裂性。

强调主观性、感受性,拒绝高雅和低俗艺术的分解,强调拼贴戏仿趣味性,强调自我意识性。


大话西游:用自嘲的方式解脱爱情,本来是要哀叹的事情,用拼贴的戏仿的方式笑着说出来。

现代派相信世界和人的生活具有统一性和深度,是有意义的。

后现代派已经放弃了深度意义希望,不再寻找有结构的体系化的意义

资本主义发展三阶段,影响了不同的文化实践形态。

16.2后现代性与宏大叙事批判

从社会历史哲学看后现代主义,也就是把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与现代主义相对照。

现代的概念在19世纪出现,为了区分古典时代与现代。现代一般认为与欧洲启蒙运动有关,在18世纪。







现代性的本质是维护秩序,警惕无序和混乱,于是强调理性科学。比如现代人认为城市必须整齐干净,小摊影响市容。必须建立秩序与无序的二元对立,才能够使秩序获得优越的地位,而必须有一些东西代表无序,现代性就是创造无序的对立面——他者,成为低等的一级。比如白人是有秩序的,黑人是他者。男性是有序的,女性是无序的。

所谓宏大叙事是一种文化讲述的关于自己的实践和信仰的故事。强调整体性,内部自洽。

比如科学依赖宏大叙事,让人摆脱愚昧,创造更加高级的未来。

宏大叙事为了成立必须过滤杂质,比如核武器和环境污染。每个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宏大叙事,马克思的宏大叙事就是资本主义最终崩溃,社会主义将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就是对宏大叙事的批判:揭露宏大叙事掩盖矛盾和不稳定性的作用。——解构

后现代主义认为任何一种实践都有内在矛盾,都无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来讲述,包括家庭,后现代进行解构,揭穿表面光滑的宏大叙事,

《双峰》小镇代表田园牧歌,表面和谐,但实际上内部矛盾,道德败坏,发生了谋杀案,小镇的平和背面有巨大的阴暗。

现代派认为语言是透明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一一对应。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充满符号,都是能指,没有能指与所指之间稳定的关系。

现代派有高低的等级观念。

后现代通过复制消解掉等级观念。


16反对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思潮

16.3后现代主义的知识与政治



传统的规训:公开的暴力

现代的规训:用知识告诉你什么是理性生命是非理性,比如健康养生,塑身减肥。

福柯的观点:

传统的权利是压制性的

现在的权利是规劝性的


知识考古学和权利谱系学观点:先在的、理性的、清醒的自我是不存在的。

人的主体性是后天建构出来的。

建构疯子与常人的二元对立,从而确立正常人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知识权力的一体化。

传统的哲学都是用知识获得进步,但福柯说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抑的产物。

后现代性放弃了整体性的宏大叙事,走向碎片化、临时性、表演性。

后现代主义政治: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行动。


17未完成的现代:哈贝马斯与交往行动理论

17.1现代主体性的危机

担任阿多诺助理



超越法兰克福学派。

1980年荣获阿多诺奖。

全面阐述了交往理性,最后一位伟大的理性主义者。

1.现代主体性危机

继承韦伯工具理性,提出系统和生活世界。

系统:社会中的各种法则,强加

生活世界: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友爱 交往。

现代世界中生活世界充满纷争,那些道德和价值基础都失去了自己的根基,而系统的理性扩张越来越强大——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为什么要拯救启蒙的现代性?

一是现代性有其价值。

二是现代性不可逆转。

海德格尔等人都陷入了更深的主体性哲学的困境,从困境中建立迷途知返的决心。

主体性哲学的危机:黑格尔是现代性哲学的源头,

现代意识到自己是新的,自我敏感,有自我确认的要求,如何自我确证?已经不能借助传统的宗教等依据,所以自我指涉。这种自由的以反思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宗教改革之后的主要遗产。

传统世界中,真善美统一,康德的三大批判之后,信仰和知识分裂,信念成为一个主观的宗教,知识是客观的。

黑格尔发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

主体性无法自我确认。

17.2主体间的交往理性

客观性存在于主体之间。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和劳动是维持和延续人类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方式,这二者是相互依赖的,而且是彼此不可化约的基本要素。


区分了两种交谈:

策略行动与交往行动。

策略行动是为了操纵,交往行动是为了理解,只有为了理解的交往行动,才是人类言谈的界定性特征。

交往行为的条件是“有效宣称”:即交往行动发生在“理想对话情景中”。

只有真实性和正当性才能通过交往行为进行澄清和修补。




17.3宪政爱国主义

共同体是后天建构的产物。

哈贝马斯对民族国家理念的批判:民族性是人为地通过政治性被建构出来的概念,而非生理性的自有概念。

18没有终结的历史: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18.1历史终结了吗?


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

末人:尼采的概念

什么叫历史的终结?

传统,黑格尔的精神现象性谈到自我意识和承认的关系。承认的欲望——即承认我的存在、价值、尊严。黑格尔从里面找到辩证法,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主人找到奴隶就获得了承认。承认具有内在矛盾,奴隶承认的欲望被压抑。奴隶反抗,摆脱主人压迫获取新的承认,正反合。

科耶夫专门讲主奴辩证法。

历史本来在于主奴不平等的争斗,平等之后历史终结,失去内在发展动力。

福山从黑格尔、科耶夫和马克思哪里得到启示,福山认为历史终点在自由主义民主制度,不在共产主义。


911袭击、伊斯兰运动、中国崛起,福山依旧不改变历史终结论。


福山的书,检讨西方国家通向现代化的各式道路,也开始重视政体的作用,尤其是中国。

现代国家:任人唯贤,中国很早就有了现代性国家,现代型的官僚制度,所以国家能力强。

但福山认为从长远来看依旧会走向自由民主制,当然出现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挑战。

福山是不是正确要看中国崛起有更好的民主制度超越西方的自由民主制。

18.2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18没有终结的历史: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与多样性。

18.3新世界主义的未来

新的全球文化——新世界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全55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