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稷下学宫
2021-01-03 07:30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人的骄傲,可谓家喻户晓,而提起稷下学宫则陌生了许多,其实,百家争鸣主要就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发生的。
战国中期,齐国的君主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盖起了高门大屋,由政府出资,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列国的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探讨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理政之术,为齐国的强盛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史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历经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战国中后期列国唯一的学术文化中心。
稳定的交流场所,
为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无可争议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创时期,其标志就是先后出现了老子、孔子和墨子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学派:道家、儒家和墨家,他们的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成就,奠定了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基调。第二个阶段是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这是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以百家争鸣为主要的标志。古代思想文化在这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等速的,而是越到后来发展越快。在第一个阶段,学派的数目还不多,三个主要学派尚处于独立发展的时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很少,学术思想的发展并不很快,因而,严格意义上的百家争鸣尚未开始。只有到了第二个阶段,百家争鸣才真正展开,并迅速达到鼎盛、高潮。
为什么前一个阶段学术思想发展较慢呢?主要是缺少交流的条件,缺少一个稳定的交流场所。我们知道,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战国中期以前学术思想的发展之所以不够快,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能够让学者们经常会聚在一起,便于互相交流切磋争辩的固定场所。稷下学宫的创立和长期存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极佳的场所,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在这里迅速达到了高潮,创造了辉煌的百家争鸣。因此我们说,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

“稷下先生”的使命与担当
齐国君主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待遇,从而迅速地吸引了来自列国的大批学者,称为“稷下先生”,他们“皆命曰列大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同时又住上了“高门大屋”并“受上大夫之禄”,生活十分优裕。在这里,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没有具体政务的烦劳,不必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可以专心地从事学术活动。齐国君主对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并不干预,鼓励学者们畅所欲言,所以这里的学风十分自由和平等,各家各派在这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理论。在那个时期,各主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集中在稷下或曾在稷下活动过。
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鼓励学术文化,他执政时期齐国最为强盛,稷下学宫也最为繁荣。《史记》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如此多的持不同主张的学者们汇聚在一起,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是有组织的,通常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领袖来主持,称为“祭酒”,著名儒学大师荀子就曾经“三为祭酒”。
稷下学宫集学术、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稷下学宫荟萃百家之学,稷下先生们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在这里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并展开争论,因此稷下学宫类似于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天下学子向往的游学场所

培养人才是稷下学宫另一项重要职能,教学活动是稷下学宫最主要的日常工作。这里成了天下学子向往的游学场所,每位稷下先生都有数量不等的弟子,著名稷下先生淳于髡去世时,为其服丧的“诸弟子”就有三千人,足见稷下学宫教学规模的庞大。稷下学宫的教学活动是由政府出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一百多年间,稷下学宫培养了难以计数的各类人才,其中有很多充实到齐国乃至列国的各级政府机构。
稷下学宫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它的创建主要是为齐国的政治需要服务的。稷下先生的学术和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政治需要进行的,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富国强兵之道,以便齐国君主在寻求最佳的治国方略时有多种选择。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他们的“议论”主要是“非议”,即提出批评性意见和进行不可行性论证,齐国君主经常在决定某项大事前广泛征询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听取反对性的意见,以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所以,稷下学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咨询机构和国家智库。
稷下学宫荟萃了战国中后期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构成了诸子百家学说的主体。淳于髡、孟子和荀子分别是稷下学宫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学术领袖,他们对稷下学宫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稷下学宫延续了一百多年,各家学派的学说在这里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有孟子、荀子;道家有慎到、田骈、接子、环渊;墨家有宋钘;名家有尹文、田巴;阴阳家有邹衍、邹奭;还有“学无所主”的淳于髡、鲁仲连等人。这些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的著作,可惜大多没能流传下来。由齐地本土学者群体集结创作的《管子》一书,则代表了齐国本土文化的最高成就。稷下学宫为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创新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这里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各种各样的讨论切磋、争鸣辩驳每天都在进行。通过频繁进行的争鸣辩驳,学者们练就了出色的口才和论辩的技巧,例如邹衍获得了“谈天衍”的美名,邹奭有着“雕龙奭”的雅号,田骈人称“天口骈”,淳于髡则以“炙毂过髡”在学宫中传为美谈。各家各派的学说在这里经过充分的争鸣,互相影响,互相吸取,涌现出很多新的流派、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和学说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的思想文化在这里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
知识分子的美好时光,
思想繁荣的理想之所

稷下学宫提倡思想自由、学术平等。稷下学宫的学者们虽然倾力探讨富国强兵之道,成为齐国君主的政治顾问和智囊,但他们仍保持着“不仕”“不宦”的自由知识分子的身份,保持着学术上的独立地位,而不是完全依附于政治权力。齐国君主尊重学术思想的独立地位,不利用权力干预学术活动,任由学者们独立思考,他们从来没有独尊哪一家,也没有打压哪一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君主和学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开明的风气,君主不但不会以势压人,反而在学者面前普遍表现得很谦恭,鼓励他们说真话、畅所欲言,学者们也敢于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而不必担心得罪君主,这种情况在后世就难得一见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稷下学宫中度过了史上最自由、最美好的时光,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稷下学宫为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在这里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达到了本学派发展的顶峰。稷下自由的学风促进了学术创新,涌现出名家、齐法家、阴阳家、黄老道家等新的学派。其中孟子、《管子》、黄老道家和荀子的思想最值得珍视。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等在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就是在这里通过和各家学说充分的交流和争鸣而提出和成熟的。齐文化的代表作《管子》吸取了重视道德教化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温和派的法家思想——齐法家,《管子》的精气理论则对道家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推进。黄老道家广泛吸取各家学说的精华并加以有机的整合,开创了道法结合、用道家哲理论证法治实践的学术方向,引领了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潮流,并在汉初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主导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荀子集百家学说之大成,他开创的礼法互补的政治模式理论成为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王朝奉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
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在稷下学宫中经历了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稷下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为后世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白奚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哲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代表作为《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