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历史学领域的心灵捕手
大家好,这一讲,我要跟你分享的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历史散文《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维格的“历史特写”
1881年,茨威格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一生中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1934年,因为犹太人的出身,茨威格遭到了纳粹的驱逐,被迫离开祖国,先后流亡到了英国和巴西,并于1942年在巴西自杀身亡。这位作家去世以后,巴西总统特意下令,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巴西全国致哀一周。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巴西举国哀悼一位自杀的外国流亡作家,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茨威格特别喜欢沉思历史,并且创造出了“历史特写”这种全新的文学类型,把他关于历史的沉思以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历史教科书的方式表现出来了,汇聚成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这部名著。所以,你学世界历史,看《人类群星闪耀时》,一定就会对“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里边总共包含14篇历史特写。先给你解释一下,什么叫历史特写。这就好比电影或者摄影中运用的特写镜头,选取一个特别的视角,聚焦到一个点上,然后把这个点放大呈现出来。历史特写和一般的历史教科书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这儿。
书中的14篇历史特写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比如说讲到了太平洋的发现和南极历险,讲到了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如何建成的,讲到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金矿如何被发现,还有俄国革命家列宁秘密乘坐封闭列车回到俄国领导十月革命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有一战结束以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永久和平方案这个理想是如何破灭的。
茨威格的历史特写有一个特点,他重在直击历史人物的心灵,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所以这里面是有很多文学想象的成分的。因此,它是一种历史文学。
茨威格有一个法国朋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此人大名鼎鼎,名叫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曾经给茨威格取过一个外号,管他叫“心灵猎手”,说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笔下人物心理活动的各种微妙变化。这也是茨威格作为一名世界级作家最牛的地方,他的小说名作,比如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象棋的故事》等等,捕捉主人公心灵状态的那种精妙技艺,可以说已经是出神入化了。而跨界到了历史学领域,茨威格仍然保持着“心灵捕手”这个特色,真切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他所写的这种历史,准确地讲,应该叫心灵史。

心灵史
那么这种心灵史,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呢?咱下面,就来讲讲这个问题。学历史有一个窍门,你必须要建立起时空坐标。什么叫时空坐标呢?历史学界有一种通行的说法,叫做3w,就是3个以字母w开头的英语单词的组合,when、where、what,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什么事。茨威格的心灵史,也有自己一套专属的3w时空坐标。下面,咱就结合具体的例子,来看一看茨威格式的心灵史。
茨威格首先创作的第一篇历史特写,讲的是滑铁卢战争的历史。对于滑铁卢战争,你是一定不会陌生的,咱先按照3w时空坐标回顾一下相关的历史常识。时间:1815年6月18日;地点:比利时的滑铁卢;事件:英国、普鲁士等国组成的反法同盟联军,在英国统帅威灵顿将军的指挥下,在滑铁卢和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大军展开会战,法军最后溃败,拿破仑时代从此宣告结束。
接下来,咱再来看一看,在茨威格的心灵史版本中,滑铁卢战争又是什么样的。这篇历史特写的标题叫做《滑铁卢的一分钟》,你看,关键词是“一分钟”,这也就是茨威格本人津津乐道的决定命运的历史时刻。按照茨威格的解释,正是这一分钟,决定了滑铁卢战争的成败,以及从此以后整个世界历史的命运走向。
具体到这篇历史特写的时空坐标,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告诉你,是围绕着一个名叫格鲁希的历史人物建立起来的。格鲁希这个名字,可能你听起来特别陌生,他是谁呢?告诉你,他是拿破仑军队中的一名元帅,在滑铁卢战争的前一天,也就是1815年6月17日,拿破仑布置给他一项任务,命令他率领1/3左右的兵力驻守在大本营附近,等到第二天前方开战,如果遇到敌方的部队增援前线,那么他就要执行拦截和追击任务。等到滑铁卢战争正式打响,英奥联军的一方,他们的增援部队巧妙地迂回转移了,神出鬼没地向前线运行。而这位格鲁希元帅,他却傻傻地在那儿等呢,按兵不动,守在后方,刻板地执行拿破仑布置的任务。最后,英奥联军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了滑铁卢,给了拿破仑致命一击,这才导致了拿破仑的历史性覆灭。
你看,茨威格的滑铁卢战争历史特写,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聚焦的。咱来看看,这个心灵史版本的3w时空坐标是怎么建立起来的,when,时间: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争上午开战之后的一分钟时间里;where,地点:后方法军大本营附近,格鲁希元帅驻扎的地方;what,事件:格鲁希身边的几个高级军官都提出来,咱应该立刻率军向前线开赴。格鲁希一度拿不定主意了,不知道究竟是应该按照拿破仑事先布置的去做,还是应该随机应变,火速增援更合适。于是,他考虑了一分钟,然后做出一个决定,继续按兵不动。就是这一念之差,决定了整场战争的成败。
所以你看,同样讲滑铁卢战争,一般历史书上的3w时空坐标,它只会帮助你准确地掌握历史事实。而茨威格这个心灵史版本的3w时空坐标,它会启发你进一步思考,去思考决定这场战争成败的人性因素、性格因素。一个像格鲁希这样患得患失的人,即便历史机遇摆到他面前,他也会错过,因为性格上的弱点遗憾地错过。
这样一来,你就不仅仅单纯掌握了滑铁卢战争的历史知识,而且还从历史中去思考人生,也会对“性格决定命运”这样一个思想命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法国大革命
好,看完了《滑铁卢的一分钟》这篇历史特写,我再来带你看看全书中最精彩的一篇,讲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作品。
学习世界历史,法国大革命这一段是重中之重。咱还是按照3w时空坐标,回顾一下有关法国大革命的最基本的历史常识。
1789年7月14日,法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7月14日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法国国庆日。
对于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茨威格来讲述,就找到了他特殊的讲述方式,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聚焦点,那就是法国国歌《马赛曲》是如何诞生的。《马赛曲》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又有什么关联呢?咱接下来看。
《马赛曲》你肯定是很熟悉的,可是《马赛曲》的作者你就未必熟悉了,这一篇历史特写讲的就是《马赛曲》作者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一夜的天才》。你看,关键词是“一夜”,比写滑铁卢那一篇的一分钟,时间拉长了很多。可是,咱换个角度看,一夜的时间相对于法国大革命几十年的历史来说,那还是太短了,仍然是高度聚焦的。
下面,咱就来看这个故事里面,茨威格是怎么建立起他的3w时空坐标的。首先when,时间:1792年4月25日深夜。下面,where,地点:法国边陲小城斯特拉斯堡的一间小屋,年轻工兵上尉鲁热的家里。最后,what,什么事件: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这位年轻的工兵上尉奋笔疾书,创作出了一首名为《莱茵军战歌》的行军乐曲,也就是咱后来所说的《马赛曲》。当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联军公然入侵法国,鲁热接受了斯特拉斯堡市长给他布置的一项任务,那就是迅速写出一首能够鼓舞士气,振奋军心的军歌。对胜利的信心和对自由的热爱激发起了这个年轻工兵上尉的全部创作热情,就在这个深夜,鲁热幻化成了一个天才,一切都好像不用构思了,歌词和乐谱就像潮水一样从他脑子里涌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句子跳了出来。“我们渴望珍贵的自由,追求自由的人共同战斗到最后,我们高举战旗,迈起雄壮的步伐,迎接最后的胜利。垂死挣扎的敌人,将看见自由的胜利,听见我们凯旋的歌声。公民们,拿起枪,上战场。”这些句子自然而然地涌出来了,鲁热灵感大爆发,一气呵成,三个小时以内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首天才之作。所以这篇《一夜的天才》就围绕着鲁热的一夜,建立起了时空坐标。
接下来,茨威格又从这个聚焦点延展开来,由点及面,描写了这首乐曲诞生以后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莱茵军战歌》如何成为《马赛曲》的过程。
马赛是在斯特拉斯堡另一端的一个大城市。鲁热创作了《莱茵军战歌》,很快传唱到了这里,500名出征的马赛小伙子一路上边走边唱,沿途的法国人民只要一听到这首歌,马上就会唱,也就跟着来唱。老百姓本来不知道这首歌叫《莱茵军战歌》,以为就是马赛人的歌,所以给这首歌起了个名字,叫《马赛曲》。很快,《马赛曲》就传唱到了巴黎,又从巴黎唱遍了全法国,迅速地成为了法国的全民之歌。为自由而战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导精神,《马赛曲》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所以,日后就被确定为法国国歌。
所以你看,茨威格写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他并没有具体地去写战斗,而是选取了《马赛曲》诞生和传播这个角度,传达出了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特有的时代精神。
那么就从“鲁热一夜天才”的个人心灵史延展到了“全体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的那种民族心灵史,这就是茨威格心灵史最牛的地方。他是选取特定的聚焦点来表现历史。
接下来,咱再来看一个问题,鲁热在创作了《马赛曲》之后,他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茨威格是这么写的。当法国大革命节节胜利之际,鲁热反而远离了革命的大潮。为什么呢?他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他看到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走向了一种暴政的倾向,出现了像罗伯斯庇尔这样的新暴君和独裁者,而且,对《马赛曲》的诞生起过重大作用的那位斯特拉斯堡市长,他都由于政见不同而被送上了断头台。鲁热很愤怒,他公开对罗伯斯庇尔表示不满,结果,被控告犯有叛国罪,险些也被押上断头台。好在后来,罗伯斯庇尔倒了台,鲁热才恢复了人身自由。
此时,拿破仑刚刚崛起,他对《马赛曲》的评价非常高,讲了这样一句话,说《马赛曲》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将军,一首乐曲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在《马赛曲》的作者鲁热潦倒的时候,拿破仑也主动表示过要帮助他。但是,鲁热不领情,为什么呢?他看到了拿破仑身上的野心,看到这个人他有走向独裁统治的趋势,于是,鲁热就给拿破仑写了很多措词激烈的信,指责拿破仑背叛了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而且在全民投票推选执政元首的时候,鲁热投了反对拿破仑的一票。
小小的一个工兵上尉,尽管你写出了《马赛曲》,那也是一个小人物,为什么敢于对抗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呢?因为就像《马赛曲》唱的那样,在鲁热这个小人物的心中,他渴望的是珍贵的自由,追求自由的人共同战斗到最后。只要有人背叛了这种精神,不管是谁,不管任何人,他都要对抗到底。所以说,鲁热这个人,他的一生永远都是以一个为自由而战的战士的姿态出现的。
所以你看,茨威格讲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从一个小人物鲁热的命运切入,从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诞生展开,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来进行历史特写,就是要删繁就简,把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这个最大的正面价值呈现出来。这种写历史的方式,它的确抓住了历史的灵魂。所以,罗曼·罗兰把茨威格称作“心灵猎手”,你看,这个评价茨威格完全是当之无愧的。
阅读心法
好啦,《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再来跟你分享两条阅读心法:
第一,读这本书,你一定能明显地体验到那种的“茨威格式文体”的独特魅力,茨威格这个作家写的东西,个人的文体风格确实非常鲜明,主要是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他故事讲得精彩,议论特别有哲理性,抒情又能打动人心。但是,这里面确实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议论和抒情好像出现得有点过多了,有时候故事讲得好好的,咱正听得入迷,作者突然就跳了出来,来一段议论或者来一段抒情,造成一定的喧宾夺主。所以茨威格的这种写法,后来专业的文学圈子里评价并不是特别高,觉得他议论和抒情的东西有点抢戏。那如果你读原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恭喜你,你的文学鉴赏水平也达到专业级的了。
第二,这本书总共包含14篇历史特写,其中以作家为主人公的有四篇,比例相当高,茨威格对作家心灵史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那除了这本书里面的四篇作品以外,他还专门写了一部书,叫《三作家传》,解读他崇拜的三位文学大师,19世纪的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写这三位大师的心灵历史,非常精彩,也推荐你做一个延展阅读。
写作小窍门
分享了阅读心法以后,我还要再告诉你一个本书作者的写作小窍门:在《一夜的天才》这篇历史特写里面,作者写到了这么一个场面,业余作曲家工兵上尉鲁热写出了《马赛曲》以后,委托他搞创作的市长先生非常高兴,在自己家里组织了一个大party,找来一些朋友,市长先生亲自上阵,为大家演唱这首刚刚写完的《马赛曲》,大伙儿听了以后,觉得还不错,一方面夸市长唱得好,另一方面,也很有礼貌地恭维鲁热写得不错。接下来,作者用了以下这句话来形容鲁热听到赞美声以后的反应,他是这么写的:“对于一个怀着小小虚荣心的小人物来说,这点小小的荣誉,已经能够足以让他在自己小小的交际圈里扬眉吐气了。”你看,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个小人物给点阳光就灿烂,那种特别容易满足的状态,他连着用了这么多的“小”字,就突出了鲁热这个人他本身在社会上那种渺小和微不足道,那这就和《马赛曲》的伟大形成惊人的反差。以上这一招是一种很实用的修辞手法,就叫做关键的形容词在一个句子里反复用,就把重点要表达的意思明确地突出出来了,以后你在写作的时候如果用上这一招,我想你重点要表达的意思,别人很快就能领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