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出它的产品经理,得有多么孤独!
越来越多社交软件出现的背后,是越来越孤独的我们。
因为渴望,所以洞察需求。
社交是创业的雷区,也是花海。
我本身是个感性的人,是最早一批的“网抑云”重度患者。
网抑云多好的概念,可惜被玩坏了。
我们这代人,能在人群里金刚不坏,暗地里,也会轻易地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嗨,停一停,现在是网抑云时间。
一个人出生了,人们不知道他未来的样子,却说“恭喜恭喜”
一个人死去了,人们不知道那死后的世界,却说“可惜可惜”!
——网易云音乐 一只榴莲《了》热评
“你是在哭的最伤心那个晚上变成大人的吗”。
“不是,是我忍住没哭的那个晚上。”
——— 网易云热评
你看,世人多奇怪。喜欢的人得不到,得到了不珍惜,在一起时怀疑,失去了怀念,怀念的想相见,相见的又恨晚。终其一生,满是遗憾。
——网易云音乐热评《腻味》
……
人终归是社交动物,需要表达,需要认同,几乎每一种社交需求,我们都能找到对应的社交产品,社交产品其“高频”使用的基因也曾使创业者们前仆后继。
现在这类创意,从情怀出发,是有趣的,但要说挣钱,那就走远了。
去年12月,我被邀请担任摹客产品设计大赛的评委,几百个软件创意,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四个月过去了,我有时依然会想:设计出它的产品经理,得有多么孤独!
产品名叫“树洞”,作者不详!
我们来看作者对它的描述:
“当代大多数年轻人处于焦虑状态,树洞APP,找一个“树洞”。因为有些话不能跟别人讲,更不好跟爱的人讲,但却又不想烂在肚子里憋得慌。这是一个宣泄口,一个会保守秘密的忠实听众,让你可以放心、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在学生时代,这种创意并不少见,我也曾无数次想要有个树洞,粗略一搜,需求是存在的。

但此次大赛的参与者普遍都是成年人,且大概率是IT男,情怀和孤独,难能可贵的被他占齐了。

因为我们都已经逃出来了,可他依然置身其中。
来看看作品吧:

首页非常简单,整个产品的社交版块其实就是“发现”和“树洞说”,除此之外有几个小工具:天气、音乐、备忘、计步,它们都是为了方便自己,与社交无关。
点击“发现”可以看到周边陌生人及好友的图片心情,点击“树洞说”可以看到周边陌生人及好友的文字心情,我们分别来看下它的页面效果。
PS: 请留意首页右上角的小树叶。
点击“发现”进入图片心情页面: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页面作者没有设置返回键,意味着到达这个页面,要么一直看图片心情,要么去看“树洞说”文字心情,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点击“树洞说”进入到文字心情页面:

进入后,我们可以看到好友及周边陌生人的文字心情,并且可以对他们的心情进行收藏、点赞、评论。
我相信作者“树洞说”原型里面的文字是经过思考了的,像第一条和第二条,问题不同,答案也不同,但它们最终想表达地意义出奇的一致,就是:人得学会跟自己相处。
这何尝不是一款解决跟自己相处问题的APP。
我们见过那么多社交软件,有哪一款是在解决“跟自己相处”问题的吗?
注意,右上角小树叶第二次出现。
APP底部导航栏还有两大功能模块:

a.心情模式(爱心图标)

在这个页面,你无法做除开返回外的任何操作,所有内容都由系统推送。
作者很用心,我们可以看到原型图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很治愈。
当你在“树洞”里做情绪宣泄时,不仅能收到陌生人的反馈,而且在仅次于首页的第二个页面,还能找到“治愈”的窗口。
我们都想着逃离,可他想着治愈,是否是久病成医?
我不禁想他的孤独等级,是一个人吃火锅,还是一个人做手术。
这是软件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果只有发泄,那么整个软件成了一个负能量的宣泄口,无非是一个新的、独立的“网抑云”。
从立意来看,思路不可取,竞赛的作品总得为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
如果是为了治愈,他想治愈的是谁?
是用户,还是自己?
PS:小树叶第三次出现。
b.好友中心

比较常规的功能,用户在发布或者阅读别人的心情时,可以关注对方,关注后,可在此页面时刻看到他/她发布的心情。
这里有整个APP的最后一片小树叶。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小树叶的作用是什么了吧!
一枚独特的返回键,它存在于每个页面固定的右上角。
“树洞”和“树叶”,我总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但说不上来,它是否是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你也是?”
“生命的轮回,有新生也有凋零?”
好吧,网抑云时间到此为止。
直到这里,作者想要的功能应该已经设计完了。
在琳琅满目的创意里,这几乎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作品。
这个作品有个最大的问题:打动作者自己的“树洞”,如何才能盈利呢?
我们在评审一个创意时,不仅要有趣,同时要能实现商业闭环,在摹客设计大赛中获得前几名的创意都满足这个条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一看),可对这个产品而言,这是一个难题。
作者在描述中写道:
“他们(用户)可以给予你更好的意见,采纳则能领到金币,兑换零钱。”
这是产品唯一可能产生收益的地方,可这是平台支出,并非收入,作者描述的不清晰,是否在这个流程后面有下一步的营收闭环,我觉得作者也没有想清楚。
有的软件,基因里就很难盈利,就像知乎,翻来覆去折腾了这么些年,依然找不到平台盈利和老用户流失的平衡点。
我最终给这个作者投了票,敬他能把学生时代的想法葆存的这么好。不出所料,“树洞APP”最终也跌出了前10名,可能社交早已不是主流的创投方向了吧。
可那又怎么样,情怀和孤独,我难能可贵地占齐了一次。
写在最后:文中项目所使用原型图工具为摹客,它支持在线版和桌面版,并且是完全免费的。那么问题来了,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最后,欢迎各位大手子在评论区提出你的创意,怎么实现“树洞APP”的盈利闭环,让吾辈瞻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