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毁僧谤道到遁入空门,贾宝玉的觉悟梦醒之路——红楼关键字解读之“痴迷觉悟”篇(五
本篇要将入世关键字“痴迷”与出世关键字“觉悟”合在一起来看,这样就更加能清楚的看明白通部小说中作者都是不断的在用各个关键字来暗示贾宝玉从梦中的痴迷者到最后觉醒的这个过程。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最初是常常“毁僧谤道”的,例如袭人说他:
袭人道:“再不许毁僧谤道,【庚辰双行夹批:一件,是妇女心意。】调脂弄粉。【庚辰双行夹批:二件,若不如此,亦非宝玉。】
连紫鹃也说:
宝玉笑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
这都是宝玉日常对佛道两家嗤之以鼻的表现,除此而外,儒家的仕途经济同样使他退避三舍,而我们都知道,作者原文和脂批中都多次暗示或者透露贾宝玉最后削发为僧了,变成了他当初最不屑的那类人之一。
我认为作者之所以描写贾宝玉这种明显的前后思想转变,就是为了给读者展示,贾宝玉最初是深深的陷入痴迷之中,毁僧谤道正是他早期迷而不悟的那种状态,而后来觉醒悟道,遁入空门,削发为僧,却是梦醒觉悟的表现。
而作者是不断的用入世和出世的关键字在各个关键情节来提醒读者这一点的,下面就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关键字列出来,大家感受一下,(请大家细心体会下面各段引文中的“痴、迷、觉、悟,梦、醒”等关键字的含义):

早期的贾宝玉是痴的,不但痴还是个千古情痴,如果说我以前的文章里讲解了通部书的入世迷人都有各自执迷的东西,这些所谓使迷人执迷之物,就是诱惑他们堕入迷津的东西,代表他们各自不同的欲望,那么贾宝玉的欲望就是情:
开篇题诗里就提到了情痴: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和尚带通灵宝玉下凡的时候,脂批就批道:
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脂批在评论智通寺就说的那两句:
【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虽然这两句脂批已经多次引用过,但是其中的觉、迷、醒字罗列在全书比较重要的入世出世关键字当中整体来纵观,更加能体会到其深刻意味和对全书其他相类同的关键字的提纲挈领的暗示作用。
在蒙府本、戚序本、卞藏本第五回的回目是《灵石迷性难解仙机 警幻多情秘垂淫训》
此处的灵石是指贾宝玉,我曾经写文章分析过,贾宝玉并不能等同于青埂峰下的顽石,可是他的前世之身神瑛侍者却也是一块石头,而这块石头与青埂峰下顽石既不能完全等同,又有映射关系,都代表了部分作者与其笔下贾宝玉的部分人格。
说灵石迷性,难解仙机,就是明白告诉我们,贾宝玉此时是迷的,还未曾醒悟。因而警幻安排试图唤醒他的种种举措都不灵验,不顶用。
在这一回里,宁荣二公说贾宝玉是“痴顽”请警幻仙子用仙境中的情爱唤醒贾宝玉,叫他跳出迷人圈子:
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甲戌侧批:二公真无可奈何,开一觉世觉人之路也。】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贾宝玉痴顽的“痴”字,迷人圈子的“迷”字,都是入世之词,表示人对尘世情欲声色的沉溺,就好像一场梦里的繁华般,而脂批说二公“觉世觉人”,觉字正是出世关键词,觉世,就是使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整体觉醒,觉人,使人,特别是自己的子孙后裔贾宝玉觉醒。
然而贾宝玉并未领悟到祖宗和警幻的这番苦心,所以警幻仙子只得无奈的说他是:
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
这里的入世关键字“痴”字仍然是暗示梦中人未醒的意思,此处的痴儿当然可以类比《邯郸梦》中的卢生证盟时众仙呵斥他时,说卢生是“痴人”,而证盟又意味着梦的觉醒,这一点我之前讲结局的文章里早就说过了。而此处的出世关键字“悟”字正对应着“痴”字,告知我们此刻未悟,将来必然要悟,悟了就能真正出世,获得真正的解脱。
因为贾宝玉此刻痴而未悟,所以可卿仙子引导贾宝玉到了迷津,警幻赶来警告他道:
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迷津的迷字是全书最重要的关键字之一,这我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多次解读过了,此处的迷字,是全书所有入世关键字“迷”的总概括,非常之重要。有点类同于《好了歌》中的神仙是全书所有其他“神仙”二字的总概括一样。
第五回回末,多个脂本版本都是讲贾宝玉是一位千古情痴:
【庚辰本】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己卯本】 梦同谁诉离愁恨(一场幽梦同谁近) 千古情人独我痴
【梦稿本】 梦同谁诉离愁恨 千古情人独我知(痴)
【戚本】 一枕幽梦同谁诉 千古情人独我痴
第五回出现如此多的关键字,且含义隽永深刻,细心体会其含义,则能感受到作者的本意。正是指贾宝玉此时还是耽于情痴,堕入迷津,执迷不悟的早期状态,在未来必然要走向醒悟梦觉,化灰化烟化为空幻,从而彻底解脱的。自此以后也开始了他缓慢的觉悟之路。
我以前说过,贾宝玉的三悟是他从梦中缓缓清醒过来的最初悟道过程,
因而贾宝玉在听了曲文后,写了一首《寄生草》并偈子,薛宝钗看到了就说:
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庚辰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薛宝钗说的出世关键字“悟”字,其实也是作者借宝钗之口在暗示贾宝玉已经开始走向初级的觉醒之路了。所以脂批说这是“大悟彻”语录。正是暗示这一点。
贾宝玉参禅,被林黛玉嘲笑: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庚辰眉批: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且历来不说中万写不到者。己卯冬夜。】
仔细看这段话及脂批,贾宝玉意识到,薛林等人比自己知觉在先,又说她们尚未解悟,而脂批在智通寺那段里说过,贾雨村只能识得宝、黛、凤等人未觉之先的话,与这里的话联系起来看就很清楚了,到宝玉参禅时,宝、黛等人此刻都还是未觉之先的痴迷状态,还没有梦醒,她们也尚未解悟,但是黛玉、宝钗等比宝玉要知觉在先,意思其实就是钗、黛等人比宝玉更早悟道,更早从红楼大梦中醒来的意思,而相对来说,贾宝玉则要比这些灵秀的女儿们愚钝一些,他最终也会解悟,也会梦醒,但是要晚于钗黛。也正是因为他此刻缓慢的开始醒悟了,写了《寄生草》和偈子等等,脂批才说这算得上是“大觉大悟”
这里的关键字承上启下,可以看出作者是循序渐进的为故事终了的彻悟“悬崖撒手”做铺垫,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作者还在回目上说过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这回里也说:
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正是在这一回,贾宝玉又进一步悟得了人生的真相,而这一次的悟,又把他向最终的大觉正悟推进了一步,接连出现的出世关键字“悟”字,是告诉我们贾宝玉的悟道正在一层一层的递进,越来越接近最后的彻悟。

前面说了,不单贾宝玉是痴迷不悟的梦中人,林黛玉也是一位情根深重的“情痴”,脂批也多次提到这一点,她在《葬花吟》中说: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听见宝玉哭倒在山坡上以后,林黛玉想的是: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这里林黛玉自比有痴病之人,又将闻歌而哭的人比作“痴子”,而这个“痴子”正是贾宝玉,说明两人都是深深的陷入情痴难以自拔的痴人、迷人,待到梦醒,才能了断这一段冤债。
而关于宝黛二人的痴病,原著更是直接点明: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所谓的痴病,无非是指二人沉溺于情字,不能自拔,未尝从执迷中醒悟过来时的情形和状态,就好像病了一样。
不单林黛玉等人是痴的,袭人、龄官、小红等等这些人也统统都是痴的: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甲戌侧批:只如此写又好极!最厌近之小说中,满纸“千伶百俐”“这妮子亦通文墨”等语。】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二十四回回目:《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庚辰:银钗画“蔷”字是痴女梦中说梦。】
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
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
所有这些人都各有其情痴之处,也都是因痴而入了迷障,是一干入世迷人中的一分子,也是“古今亿兆痴人”中的一个。也可以说都是梦中人,更可以说是迷人百态图中的一处风景。
不单人是迷的,石头也是迷的,我在讲解关键字“神仙”的时候,专门漏了一个“神仙”没有讲,就是为了留到现在跟入世的“迷”字做一个对比的,那就是全书第一处出现“神仙”的地方,: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该批:作者自己形容。】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戌侧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这段文字细看是非常有趣的,我曾经说过“神仙”二字代表“出世”,而石头先听僧道讲述神仙玄幻之事,却丝毫没有打动他的羡慕之心,世人尚且知道神仙好,而石头却充耳不闻,可见其入世之心有多么强烈了,也难怪总是被称为“蠢物”了,但是却对僧道讲述的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十分的羡慕,苦苦央求,携带它入红尘,故此在石头下凡后,就成了迷石:
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庚辰侧批:点题。】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甲戌双行夹批: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故不灵验了。
石头也为声色货利所迷,何况于人呢?声色货利也就是红尘中的欲望,所以脂批在后面评论道:“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从这里便能看出,先痴迷后梦醒或者说觉悟,几乎是作者的总体设定,不单人是如此,连石头也是如此。
不单石头是痴迷的,连作者也是痴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后来贾宝玉梦见甄宝玉,醒来后叫自己的名字,袭人笑他道:
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
袭人此处的“梦迷”二字明显是双关语,不单指的是贾宝玉在梦见甄宝玉中梦迷,还暗指的是他在这一场红楼大梦中沉迷未醒之意。
虽然我以前在很多文章里都已经分析过其中很多重要的关键字了,但是在本篇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大致汇总盘点一下,并对其进一步观察和深入分析,就能发现作者写作的原始本意和大概脉络。正是从梦到醒,从痴到觉,从迷到悟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对大量的红楼关键字的分析可以得到证实,则全书为一场幻梦,这场幻梦最终要醒来,就能得到证实,证实了这一点也就确立了《红楼梦》这本小说真正的,原该有的本来面目。
当然除了以上的这些关键字,痴迷篇还有几处非常重要的关键字,我以后再专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