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事本纪·孟春纪】002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东周列国志』
【阅前提醒】本系列『种花家事本纪』专栏,是以我种花家十二部信史流历史演义小说为大纲底本,以种花家古典传统历史文献为参照准绳,兼采历史演义与历代笔记小说为补充,最终杂糅整合而成。初步计划中,『种花家事本纪』系列有本纪十二,上起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华再造共和,期间历史两千七百九十年:
孟春纪·东周列国志;仲春纪·前汉演义;季春纪·后汉演义;
孟夏纪·两晋演义;仲夏纪·南北史演义;季夏纪·唐史演义;
孟秋纪·五代史演义;仲秋纪·宋史演义;季秋纪·元史演义;
孟冬纪·明史演义;仲冬纪·清史演义;季冬纪·民国演义……
本系列我是采用“附经而作”的创作模式,即先将这十二部演义的公版原文抄录于专栏;然后进行分段分节,并添加小标题;之后再对各部分进行梗述,置于节前;最后进行注解引用附录等。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专栏发表时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马圈地为主,写得较为简略,待第一遍完成后,我会在进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趋于完善。若有生之年能够完成本纪,我会考虑继续搜集筛选演义小说,以整理世家、列传。
一、宣王托孤
周宣王四十六年(元始前782年),宣王东郊游猎后,便一病不起,三日之后,病情急剧恶化,不得不临终向老臣召公和尹公托孤。宣王下诏,传位于太子宫涅,让二公尽心辅佐。当天晚上,宣王驾崩。当夜姜后下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公、召公,率领百官,扶太子宫涅行举哀礼,即位于柩前,即为周幽王。以次年为周幽王元年(元始前781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即申后,并加封国丈申伯为申侯。
话说宣王自东郊游猎,遇了杜伯、左儒阴魂索命,得疾回宫,合眼便见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药。三日之后,病势愈甚。其时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问安。宣王命内侍扶起。靠于绣褥之上,谓二臣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涅,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竭力辅佐,勿替世业!”
二臣稽首受命。方出宫门,遇太史伯阳父。召虎私谓伯阳父曰:“前童谣之语,吾曾说过恐有弓矢之变。今王亲见厉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笃。其兆已应,王必不起。”伯阳父曰:“吾夜观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国家更有他变,王身未足以当之。”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罢各散。
不隔一时,各官复集宫门候问,闻御体沉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姜后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宫涅行举哀礼,即位于柩前。是为幽王。诏以明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子宜臼为太子,进后父申伯为申侯。史臣有诗赞宣王中兴之美云:於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兴立帜。
《史记·周本纪》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shēng立。
二、劫数再起
二公见宣王已应劫而亡,便询问太史,周朝劫数是否已经消弭,太史说,劫数只渡过了“檿弧箕箙”之劫,但“月升日没”之劫尚在,周朝几亡之兆未消。
姜后因悲伤过度,不久便薨逝了。而二公也因为年纪过大,不久也都去世了。双亲和顾命二公相继离世,但周幽王不仅全无哀戚之心,反而因再无约束,愈加肆无忌惮,不仅声色犬马,而且荒废朝政。国丈屡屡劝谏亦是无用,不久国丈就离开朝堂,返回申国了。
却说姜后因悲恸太过,未几亦薨。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方谅阴之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申侯屡谏不听,退归申国去了。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幽王另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谗谄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人,幽王不加信用。
【山注】幽王三宠中,虢公、祭公历史上有文献记录,而尹吉甫之子尹球并无记载,且尹吉甫之子在文献中有名的有两位——伯奇、伯封。并无尹球的记载。我暂未在文献中找到尹球。不知原作者是以何为据。我认为“尹”可能是官职名,如果原作者看的文献中只有尹球二字,不能证明其为尹吉甫之子。后世曾出土“兮甲盘”上有关于尹吉甫的记载,故一般认为尹吉甫是兮氏,名甲,字吉甫,而尹为官职。也就是说尹球可能是继任尹这个官职的人。
《兮甲盘铭》: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当染》: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
三、大劫将临
一日,泾水、黄河、洛水三川同日发生地震。太史卜算后大惊:“三川同震,必会堵塞河道,从而危及大周祖地岐山,如不及时干预,则祖地崩,国运灭,不出十年,周国危矣!”大夫赵叔带屡次进谏,却连幽王的面都没有见到。拖延几日后,果然三川塞竭、岐山崩坏,并且因此产生的泥石流也造成了大量伤亡。
幽王听到后,却毫不以为意,认为“西岐虽为祖地,但昔年先是周文王灭崇厚虎,迁都于丰京;后周武王灭殷商,又迁都于镐京,祖地西岐早已弃置,即使毁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不仅不赈灾反省,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命令左右四处搜罗美女,充实后宫。大夫赵叔带苦劝,反被罢官,赵叔带大怒,举家迁往晋国。大夫褒珦则继续进谏,却直接被幽王关押囚禁,以待日后处置。
一日幽王视朝,岐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还宫。太史伯阳父执大夫赵叔带手叹曰:“三川发原于岐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岐山乃太王发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无恙乎?”赵叔带曰:“若国家有变,当在何时?”伯阳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叔带曰:“何以知之?”伯阳父曰:“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十者,数之盈也。”叔带曰:“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伯阳父曰:“但恐言而无益。”二人私语多时,早有人报知虢公石父。石父恐叔带进谏,说破他奸佞,直入深宫,都将伯阳父与赵叔带私相议论之语,述与幽王,说他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幽王曰:“愚人妄说国政,如野田泄气,何足听哉!”
却说赵叔带怀着一股忠义之心,屡欲进谏,未得其便。过了数日,岐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说:“三川俱竭,岐山复崩,压坏民居无数。”幽王全不畏惧;方命左右访求美色,以充后宫。赵叔带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祥之兆。况岐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颓,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虢石父奏曰:“国朝定都丰、镐,千秋万岁!那岐山如已弃之屣,有何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将叔带免官,逐归田野。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此是后话。后人有诗叹曰: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四、褒姒入宫
褒珦被抓后,其子一直设法营救,探听到幽王正在搜罗美女,于是就打算投其所好。一日带人去乡野收租,竟无意中见到一位绝色美女,忙命人打听其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此女正是褒姒,当年其养父抱着她逃难至褒地后,却苦于无母乳喂养,正逢当地有一户人家,一直想生个女儿却不得,就给了其养父一些物资,收养了此女,因为户主人叫姒大,因此此女就被称为褒姒。褒珦之子打听清楚后,当即用三百匹布帛买来褒姒,培训一段时间之后,就立刻进献给幽王。
周幽王四年(共和64年),周幽王在大殿之上见到了褒姒。观其姿容态度,目所未睹,且流盼之际,光艳照人。幽王大喜,当即释放褒珦并官复原职。之后便日夜与褒姒缠绵,接连十数日都没有处理过朝政。
却说大夫褒珦,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幽王大怒,命囚珦于狱中。自此谏诤路绝,贤豪解体。
话分两头。却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姒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类,转乞此女过门。抚养成人,取名褒姒。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像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
却说褒珦之子洪德,偶因收敛,来到乡间。凑巧褒姒门外汲水,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洪德大惊:“如此穷乡,乃有此等丽色!”因私计:“父亲囚于镐京狱中,三年尚未释放。若得此女贡献天子,可以赎父罪矣。”遂于邻舍访问姓名的实,归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谏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淫无道,购四方美色,以充后宫。有姒大之女,非常绝色。若多将金帛买来献上,求宽父狱,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狱之计也。”其母曰:“此计如果可行,何惜财帛。汝当速往。”
洪德遂亲至姒家,与姒大讲就布帛三百匹,买得褒姒回家。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携至镐京。先用金银打通虢公关节,求其转奏。言:“臣珦自知罪当万死。珦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万望吾王赦宥!”幽王闻奏,即宣褒姒上殿,拜舞已毕。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龙颜大喜。四方虽贡献有人,不及褒姒万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姒于别宫,降旨赦褒珦出狱,复其官爵。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所不必言。自此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之事。有诗为证: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风流天子浑闲事,不道龙漦已伏殃。
【山注】褒姒出生的神奇传说可见于《史记》与《国语》。不过这条记录极有可能是东周首任主周平王为了强调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给褒姒泼的脏水。后左丘明作《国语》参考东周文献,司马迁作《史记》参考《国语》。因此褒姒传说当个演义看就是了。
五、太子被逐
接连三个月,幽王都没有再进过申后之宫,申后大怒,前去褒姒宫中找茬,却正好撞见幽王褒姒在那里肆无忌惮、旁若无人的秀恩爱,狂怒之下,上去就要殴打褒姒,幽王逢此修罗场,毫无惧色,一心一意袒护褒姒,而褒姒则夫唱妇随,表现得小鸟依人、楚楚可怜。申后面对此情此景,是有力无处使,有气无处撒,只得忿忿回宫。
太子宜臼听闻此事,要为其母出气,幽王虽荒废朝政,但每月初一,君王无故则必须上朝。于是等到幽王这天上朝后,太子立刻跑到褒姒宫里寻衅滋事,等到褒姒忍无可忍将要爆发之时,趁机拳打褒姒。等到幽王下朝,褒姒前去哭诉,幽王虽怜惜褒姒,但也不愿因此就处置太子,谁曾想此时褒姒打出一张王牌,原来褒姒如今已怀两个月身孕,事关未来皇子性命,这性质就完全变了。于是幽王将太子驱逐到国丈申侯家去反省,无诏不许回宫。
幽王自从得了褒姒,迷恋其色,居之琼台[37]。约有三月,更不进申后之宫。早有人报知申后,如此如此。申后不胜其愤,忽一日引着宫娥,径到琼台。正遇幽王与褒姒联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申后忍气不过,便骂:“何方贱婢,到此浊乱宫闱!”幽王恐申后动手,将身蔽于褒姒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见。不必发怒。”申后骂了一场,恨恨而去。褒姒问曰:“适来者何人?”幽王曰:“此王后也。汝明日可往谒之。”褒姒嘿然无言。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宫。
再说申后在宫中忧闷不已。太子宜臼跪而问曰:“吾母贵为六宫[38]之主,有何不乐?”申后曰:“汝父宠幸褒姒,全不顾嫡妾之分。将来此婢得志,我母子无置足之处矣!”遂将褒姒不来朝见,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备细诉与太子,不觉泪下。太子曰:“此事不难。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视朝。吾母可着宫人往琼台采摘花朵,引那贱婢出台观看。待孩儿将他毒打一顿,以出吾母之气。便父王嗔怪,罪责在我,与母无干也。”申后曰:“吾儿不可造次,还须从容再商。”太子怀忿出宫,又过了一晚。
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贺朔。太子故意遣数十宫人,往琼台之下,不问情由,将花朵乱摘。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这边宫人道:“吾等奉东宫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拦阻!”彼此两下争嚷起来。惊动褒妃,亲自出外观看,怒从心起,正要发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提防。那太子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赶上一步,掀住乌云宝髻,大骂:“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无名无位,也要妄称娘娘,眼底无人!今日也教你认得我!”捻着拳便打。才打得几拳,众宫娥惧幽王见罪,一齐跪下叩首,高叫:“千岁,求饶!万事须看王爷面上!”太子亦恐伤命,即时住手。
褒妃含羞忍痛,回入台中,已知是太子替母亲出气,双行流泪。宫娥劝解曰:“娘娘不须悲泣,自有王爷做主。”说声未毕,幽王退朝,直入琼台。看见褒姒两鬓蓬松,眼流珠泪,问道:“爱卿何故今日还不梳妆?”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声大哭,诉称:“太子引着宫人在台下摘花,贱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见贱妾,便加打骂,若非宫娥苦劝,性命难存。望乞我王做主!”说罢,呜呜咽咽,痛哭不已。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谓褒姒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错怪了人。”褒姒曰:“太子为母报怨,其意不杀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宫,保全母子二命。”幽王曰:“爱卿请将息,朕自有处分。”即日传旨道:“太子宜臼,好勇无礼,不能将顺,权发去申国,听申侯教训。东宫太傅、少傅等官,辅导无状,并行削职!”太子欲入宫诉明,幽王吩咐宫门,不许通报,只得驾车自往申国去讫。申后久不见太子进宫,着宫人询问,方知已贬去申国,孤掌难鸣,终日怨夫思子,含泪过日。
【山注】关于周平王殴打褒姒之事,我暂未见于正史,因此可能是原作者演义出来的内容。另外,周平王此时究竟能不能打过褒姒,还是个疑问。因为《搜神记》记载幽王是宣王三十三年才出生,也就是说,幽王继位时也不过十三岁,那幽王废太子时,周平王估计还是幼童。虽然《搜神记》只是笔记小说,但在与《竹书纪年》同时出土的《琐语》中的确记载了宣王晚育之事,此事可能为真。
六、申后被废
数月后,褒姒生子,幽王大喜,欲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改立褒姒之子为皇储太子。申后担心太子久离东宫,会生变故,于是就诈称生病,托医师带信出宫,让太子假装认错,骗得幽王准其重回东宫,之后再做计较。却不成想,褒姒也早有代子争储之心,凭借幽王宠爱,早已在后宫布满眼线,医师刚出来就被逮了个正着。褒姒将搜出的信件交个幽王,幽王看后大怒。
次日早朝,幽王以此信为由,要废申后。奈何此时敢冒死直谏之臣,早已死走逃亡,朝堂上剩下的要么是一些善于察言观色、只会谗谄面谀的宵小之徒;要么是对幽王万分失望,已经认命,得过且过的大臣。结果,废后非常顺利。周幽王九年(共和69年),幽王不仅废了申后,还连带着废了太子,并且顺利的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为太子。朝堂上的忠臣义士所剩本已不多,此事之后,太史等人便带着对幽王的极度失望纷纷辞官。
却说褒姒怀孕十月满足,生下一子。幽王爱如珍宝,名曰伯服,遂有废嫡立庶之意。奈事无其因,难于启齿。虢石父揣知王意,遂与尹球商议,暗通褒姒说:“太子既逐去外家,合当伯服为嗣。内有娘娘枕边之言,外有我二人协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维持。若得伯服嗣位,天下当与二卿共之。”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宫门内外,俱置耳目,风吹草动,无不悉知。
再说申后独居无侣,终日流泪。有一年长宫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何不修书一封,密寄申国,使殿下上表谢罪?若得感动万岁,召还东宫,母子相聚,岂不美哉!”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无人传寄。”宫人曰:“妾母温媪,颇知医术。娘娘诈称有病,召媪入宫看脉,令带出此信,使妾兄送去,万无一失。”申后依允,遂修起书信一通,内中大略言:“天子无道,宠信妖婢,使我母子分离。今妖婢生子,其宠愈固。汝可上表佯认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宽赦!’若天赐还朝,母子重逢,别作计较。”修书已毕,假称有病卧床,召温媪看脉。早有人报知褒妃。褒妃曰:“此必有传递消息之事。俟温媪出宫,搜检其身,便知端的。”
却说温媪来到正宫,宫人先已说知如此如此。申后佯为诊脉,遂于枕边,取出书信,嘱咐:“星夜送至申国,不可迟误!”当下赐彩缯二端。温媪将那书信怀揣,手捧彩缯,洋洋出宫。被守门宫监盘住,问:“此缯从何而得?”媪曰:“老妾诊视后脉,此乃王后所赐也。”内监曰:“别有夹带否?”曰:“没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检,何以知其有无乎?”遂牵媪手转来。媪东遮西闪,似有慌张之色。宫监心疑,越要搜检。一齐上前,扯裂衣襟,那书角便露将出来。早被宫监搜出申后这封书,即时连人押至琼台,来见褒妃。褒妃拆书观看,心中大怒,命将温媪锁禁空房,不许走漏消息;却将彩缯二匹,手自剪扯,裂为寸寸。幽王进宫,见破缯满案,问其来历。褒姒含泪而对曰:“妾不幸身入深宫,谬蒙宠爱,以致正宫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宫寄书太子,书尾云:‘别作计较。’必有谋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为妾做主!”说罢,将书呈与幽王观看。幽王认得申后笔迹,问其通书之人。褒妃曰:“现有温媪在此。”幽王即命牵出,不由分说,拔剑挥为两段。髯翁有诗曰: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撒娇撒痴说:“贱妾母子性命,悬于太子之手。”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为也?”褒姒曰:“吾王千秋万岁之后,少不得太子为君。今王后日夜在宫怨望咒诅,万一他母子当权,妾与伯服,死无葬身之地矣!”言罢,呜呜咽咽,又啼哭起来。幽王曰:“吾欲废王后太子,立汝为正宫,伯服为东宫。只恐群臣不从,如之奈何?”褒妃曰:“臣听君,顺也。君听臣,逆也。吾王将此意晓谕大臣,只看公议如何?”幽王曰:“卿言是也。”是夜,褒妃先遣心腹,传言与虢、尹二人,来朝预办登答。
次日,早朝礼毕,幽王宣公卿上殿,开言问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诅朕躬,难为天下之母,可以拘来问罪?”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不可拘问。如果德不称位,但当传旨废之;另择贤德,母仪天下,实为万世之福。”尹球奏曰:“臣闻褒妃德性贞静,堪主中宫。”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废申后,如太子何?”虢石父奏曰:“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今太子避罪居申,温凊之礼久废。况既废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为东宫。社稷有幸!”幽王大喜,传旨将申后退入冷宫,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如有进谏者,即系宜臼之党,治以重辟。此乃幽王九年之事。两班文武,心怀不平,知幽王主意已决,徒取杀身之祸,无益于事,尽皆缄口。太史伯阳父叹曰:“三纲已绝,周亡可立而待矣!”即日告老去位。群臣弃职归田者甚众。朝中惟尹球、虢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侧。幽王朝夕与褒妃在宫作乐。
七、烽火买笑
褒姒虽然成功入主正宫,但却从未一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先是召天下技艺精湛的乐工和舞者进宫表演,结果褒姒反而极为厌恶;后幽王听褒姒说喜欢裂缯之声,就从国库取出彩缯百匹,命人日夜在褒姒旁撕缯取悦,褒姒虽好裂缯之声,但依然未笑;最后,幽王无法,下令征集创意,只要能够逗褒姒一笑,立刻赏赐千金。
此时,竟有佞臣提供了一个直通地府的创意:让幽王带褒姒去骊山游玩,玩到夜晚,点燃骊山下的二十多座烽火台,命附近诸侯发兵来救,并同时敲响放置在骊山下的几十架战鼓,声震千里,以表事态严重,催促诸侯加速前进。等到诸侯连夜飞奔而来之后,再告诉诸侯只是幽王开的一个小玩笑时,诸侯的反应必能逗笑褒姒。
这个创意已经够胡扯了,而更胡扯的是幽王竟然十分赞赏这个创意。此时幽王身边剩的最后一个忠臣其叔父郑伯友不得不站出来苦劝,可惜幽王拒绝纳谏,一意孤行。结果一切进展顺利,褒姒在骊山之上,凭栏俯视诸侯人马在骊山下四处寻敌,却不知所措的囧样,抚掌大笑,可谓是百媚俱生。幽王见之大喜,立刻给出主意的佞臣赏赐千金。
褒妃虽篡位正宫,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幽王欲取其欢,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觞,褒妃全无悦色。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幽王曰:“既喜闻裂缯之声,何不早言?”即命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可怪褒妃虽好裂缯,依旧不见笑脸。
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馀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
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骊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骊宫,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但闻楼阁管龠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髯翁有诗,单咏烽火戏诸侯之事。诗曰: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八、幽王伐申
远在申国的申侯听说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自己的外孙太子亦被贬为庶人,立刻上书直谏。幽王大怒,下令废除申侯的侯爵之位。却又恐申侯心怀怨恨,借机谋反。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立刻召集人马、简兵蒐乘,进行战争动员,准备组建大军先发制人,举兵伐申讨罪,以绝后患。
却说申侯闻知幽王废申后立褒妃,上疏谏曰:“昔桀宠妺喜以亡夏,纣宠妲己以亡商。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幽王览奏,拍案大怒曰:“此贼何敢乱言!”虢石父奏曰:“申侯见太子被逐,久怀怨望。今闻后与太子俱废,意在谋叛,故敢暴王之过。”幽王曰:“如此何以处之?”石父奏曰:“申侯本无他功,因后进爵。今后与太子俱废,申侯亦宜贬爵,仍旧为伯。发兵讨罪,庶无后患。”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命石父为将,简兵蒐乘,欲举伐申之师。毕竟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