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下至仁

2023-03-04 16:03 作者:MNRC  | 我要投稿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此时距离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已经过去了11年。这11年间,诸葛亮不忘先主之志,厉兵秣马,六出祁山,兴师北伐。都说诸葛亮学究古今,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可究竟是因为什么,能让一代能臣为了一个气数已尽的王朝耗尽自己的余光余热?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裔,蜀汉的开国皇帝,可谁又能想到在《三国演义》的最初,这个人知识一个卖草鞋的汉子。可是,关羽为了他,愿意过五关,斩六将。徐庶为了他,在被迫进入曹营后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赵云为了他,愿意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护后主周全。刘备之仁德,天下皆知。

但是有这样一个观点:刘备其实是假仁义。刘备在他的兄弟关羽死后,兴兵伐吴,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去为关羽报仇,而是去夺回被占领的荆州。之前携民渡江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照顾百姓,而是为了混在百姓中间混淆目标,这样曹兵就不会很容易找到他,这样就方便他逃跑。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早在三分天下之前,曹操决定率兵讨伐徐州,陶谦无力抵抗曹操大军压境不得已只能求援。当时,刘备领着自己仅有的3000人马却愿意奔赴徐州。在如此乱世能聚集起一方势力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傻子,但是刘备却愿意带着部队去一趟注定是有去无回的旅程。曹操势大,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徐州杀去,刘备那三千人马在十万之数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但他仍然愿意前往。而在荆州时,刘表自知后人无能,愿意以荆州相托。但是刘备却拒绝了,那时的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向西可入巴蜀,向东可击孙吴,向北可北伐中原,如此战略重地唾手可得,而刘备却以不趁人之危拒绝了刘表的建议,以至于后来携民渡江。当时刘备势力不是很大,十万百姓却愿意跟随刘备渡江不仅仅是因为刘备仁德,而且曹操在之前就有屠城的先例。而且三国志有文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的仁德就算是装的,他装了一辈子,那不就是真的了吗。

刘备的仁德为他带来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下属,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能臣名将,都愿意跟随在他的身边,无论他是否强大,他们愿意跟着刘备去光复一个气数已尽的王朝,他以仁德立国西蜀,是为蜀汉,年号章武,以乐为章,止戈为武。

可是,他的仁德也成为了他的弱点。古往今来,凡统一江河,扫旧岁,开新朝的王者,哪一个不是心狠手辣之辈。刘备的仁德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是那个能让山河归一的王者。刘表欲托荆州给他,如果他愿意占据荆州,就没有后面那么多麻烦的事,据荆州入巴蜀就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一,有了与其他两家分庭抗礼之力,整合荆州之兵北抗曹操,据上游而抵孙权,霸业可图。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蜀汉本就不厚的基业再次大大折损,如果他愿意压制住内心自己的仇恨,缓缓图之,在诸葛亮,张飞等其他人的辅佐下积蓄力量,怎会落得个“创业未半,中道崩殂”的下场。六十余年光阴,历经黄巾起义,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一代王者,所有人心目中的仁义之君,在白帝城匆匆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身后是一群愿意追随他的理想主义者,重塑汉家山河,以仁德治天下。汉廷气数已尽他们却逆天而为,他走后,诸葛亮愿意以臣自居,不忘大业,六出祁山最后命陨五丈原。姜维未曾见过刘备一面,却愿意为了蜀汉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这是天水姜伯约临走前的最后一叹。

蜀汉之灭,非将军之过。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裔,蜀汉先主,仁德之人,理想主义者。

其德昭昭,其志烈烈。

是为汉昭烈帝

 


天下至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