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题型总结】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一.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答: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答: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使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的内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一.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1. 昭示奋斗目标;
2. 提供前进动力;
3. 提高精神境界。
二.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答:大学生应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离职须躬行。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还表现在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改革创新。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一.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答: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二.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答: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 国家层面: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个人层面: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 扣好人生的扣子 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道德的含义:道德十一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功能:【基本功能】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其他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道德的作用: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答:向道德模范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国的宪法日:12月4日
法制思维的基本内容:1.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优先适用性(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不可违抗性(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 权力制约 3. 公平正义。4. 权利保障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答: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