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让游戏背锅!中国计量大学校长: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
很难想象,在电子游戏被发明几十年后的今天,还会有人在歧视和唾骂它。在中国计量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徐江荣表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是对大学学习的一个严重误判,并给新生提出了三个忠告。
其中一个为: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因为游戏,100%不值得同情。而90%学生被取消学籍系因游戏,也成功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热议。当然,绝大部分不是在挺这位校长说的话,而是在质疑这番言论。

实际上,游戏也不是第一次被套上“毒品”这个外号了。去年8月,央媒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其中将网络游戏比作新型“毒品”,点名批评了《王者荣耀》。文章中提到,当前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
网络游戏的过度投入对我国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带来双重负面影响,其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常常用“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指代。后续因为引起游戏公司的股票下跌,引发大量负面舆论后,经济参考报才把这篇文章改名,删去了“精神鸦片”、“电子毒品”等字样。

199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扫除“电子可卡因”》。2000年5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电脑游戏 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2021年8月3日,经济参考报刊登《“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2022年8月30日,中量大校长称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
只能说,游戏早就是教育界的大口袋,学生和孩子出了问题都能往这里面装。而在这种压力下,游戏公司也被逼着做出改变,像下面这个健康游戏忠告,只要是玩过网游的小伙伴,肯定都不会陌生。

实际上,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在2003年9月20日下达的通知,规定今后在所有电子游戏出版物和互联网游戏出版物中,必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全文登载《健康游戏忠告》。没有登载的游戏出版物,一律停止出版、运营和销售。
而后针对游戏的举措一步步加强,2007年4月15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在全国推行,随后加入了实名认证系统。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它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更是出台了史上最严的防沉迷新规,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它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拿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假期来举例,未成年人只能在9、10、11、12日这四天里各玩一个小时,小朋友估计都得掐着表来算游戏时间了。说到这里,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了隔壁网游大国韩国推出的游戏宵禁制度。

2011年11月20日,韩国通过了《青少年保护法》修订案,其中添加条例规定,游戏企业在深夜12点至凌晨6点不得向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提供互联网游戏服务,深夜12点起会强制下线游戏账号。若违反规定,将会被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0万韩元以上的罚款。
听着像是韩国走在了中国前面,同样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还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了类似规定。在家长大力支持下,难道还会怕孩子沉迷游戏吗?

可实际上呢?韩国政府也承认,这项制度多是治标不治本,网游虽然被禁,但其它的娱乐方式却没被禁,未成年人都跑去玩手机游戏、看在线视频和网络漫画、在社交媒体聊天了,这些娱乐方式也没健康到哪里去。
防沉迷的本质和出发点当然是好的,让孩子走出游戏回归现实,但靠妖魔化、污名化游戏,靠规定和内置系统,显然是不明智、不科学的。先不说其它娱乐方式,光是身份作弊就是个大问题,借个身份证号来玩游戏、靠照片绕开人脸识别都是老生常谈了,解决方法更是无从谈起。

靠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韩国在去年正式废止了游戏宵禁制度。这制度实施十年来也证明了一件事,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报纸上的“毒品”。
回过头来想想中国计量大学校长的那番话,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因为游戏,真的站得住脚吗?一个大学一年能有多少取消学籍的学生,而其中原因真的可以用一个游戏就能解释得通吗!倒不如说是每个取消学籍的学生都玩过游戏,那最大的校园毒品又从何谈起呢?游戏,真不该背这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