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UCCA沙丘美术馆新展开幕|在海边,我们开启“太空奇谈”

2021-03-12 18:14 作者:ART梦空间建飞  | 我要投稿

海边三月,春日迟迟,UCCA沙丘美术馆迎来了2021年的开年大展“太空奇谈”。

过去一年多来的世界与生活充满诸多不确定和改变,也让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重新思考看待事物的方式。此次展览正是艺术家们身处当下的时代,以一种更开阔的、去中心化的视角反思我们的文明与意识,从而呈现出来的创作与思考实践。

万物复苏之际,与世界一同醒来的,还有跃跃欲动的头脑与心灵。来到海边,置身于阿那亚所开启的新一季艺术生活中,在自然中漫步,在艺术中思考,让我们更好地连接、表达与体悟吧。

01.

海边三月

思想与万物一同醒来

三月,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气、承载人们最多希冀的初春时节。过去一年多来,一场突发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让世界陷入骤然停滞。时值三月,万物新生,人们方觉眼前流动的已是新的时间,新的季节。

新的一年,12位(组)国内外艺术家以实践探寻世界困顿中蕴含的希望,开启对人类未来发展范式的想象。3月7日至6月20日,这些作品构成的群展“太空奇谈”,作为UCCA沙丘美术馆2021年开年首展,以特有的海边诗意,为每一位阿那亚邻居和到访者提供美学和思想的滋养。

突发的危机让我们警醒“人类中心主义”可能带来的潜在灾难,跳脱出国家、宗教、文化、种族、物种等单一视野的局限。一种被称为“行星意识” (Planetary Consciousness)的观察视野和角度,成为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们思考与创作的基石。它强调追寻一种去中心化的连结,并以万物为师,求索多样并存的可能性,“太空奇谈”这一主题的意蕴,也正在此。

艺术家们将目光从人类自身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和万物,通过涵盖装置、影像、行为、摄影等多媒介作品,以充满寓言式的创作手法,围绕宇宙之中地球这一渺小的蓝色星球展开创作。展览在为观众揭示地球的伤痕、记忆与文明留存的希望或失望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自我认知、现行社会运转机制和未来发展范式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和反思。

在展览启幕之日,UCCA沙丘美术馆还开展了“太空奇谈”工作坊招募,邀请参与者以海滩作为画布,绳子和铁锹当画笔,集体完成了以北极星为元素的图形绘制。集体绘画创作的过程,是人们相互认识彼此的过程,也是参与者们面向自然、重新唤醒自我想象空间的时刻。海滩所代表的开放与包容,北极星图形所象征的自然与时空,与展览的主题亦遥遥呼应。

02.

12位(组)艺术家

共同呈现“太空奇谈”

展览现场,艺术家们以充满寓言式的创作手法,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并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感知的莫名之物的创造。在崭新的时间里,即使人类文明不断加速的运行会制造种种迷惑和离散,但沾染着昨日文明与今日反思的事物,仍将推着人们一步步朝前,去探索更多可能。

艾伦·博加纳(Alan Bogana)

/《嬗变》

艾伦·博加纳是来自瑞士日内瓦的多学科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涉及雕塑、计算机图形学、电子学和基于时间的媒体和全息照相,作品通常以装置形式呈现,作品曾在欧洲、美国、阿联酋和南非展出。

他的参展作品利用复合投影营造的光影空间,从视觉上为观众构建了抽象的宇宙叙事,引领观众从不同维度重新认知我们身边的世界。

曹澍 /《散步模拟》

曹澍1987年出生,现居杭州。他的创作以个人与历史记忆作为线索和工作界面,数字模拟、零碎的记忆、不断转换的视角构成曹澍作品里的多重时间,他称自己的工作类似于在迷宫中不断迷失并寻找线索的侦探行为。

他此次参展的数字模拟影像和电子游戏作品,指向一种类似俯察地理的制图方式,其中时间似乎被隐含到了某种对地理性的描述中,一切似乎无从发生却即将发生。

陈滢如

/《超星鉴定III:熵:25800》

陈滢如在2010至2011年获选为荷兰皇家国际艺术学院驻地艺术家。她擅长透过宇宙学系统,利用占星学、神圣几何、链金术等符号,诠释社会、历史中的权力结构。目前透过灵修与萨满实践探索意识的无限可能性。

此次展览中,她的作品对破碎的历史、新闻与历史影像进行重新演绎,以假说预言推展对未来的想像。

陈哲 /《古梦:在你面前》

陈哲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她的艺术实践往往始于对个人遭遇和心理经验的探求,最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与研究的过程。

在此次展览中,陈哲通过3D数字模拟的梦境地图与综合材料构建的交错时空,激发我们对于人类记忆、宇宙能量的感知和思考。

储云 /《没有签证的星球》

储云1977年出生于江西,现居北京。曾举办“事物的心灵”、“储云:物质的微笑”等个展,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多个国际性群展。

他的作品既展现了地球在宇宙中拥有的自然属性,也指出相较于人类,地球超越于人类界定的存在状态。


欧森、迪特-席琳 /《神秘之歌》

艺术组合大卫·欧森(1985年出生,瑞典)和迪特-席琳(1983年出生,现生活于瑞典及泰国)自 2007 年开始合作,以在设施和仪式表演中重塑自然文化的两极分化而闻名。他们以发自内心的方式探索神话、生态学、世俗灵性、改变意识状态和性等多种主题。

《神秘之歌》融合自然、概念与雕塑,通过气味和视觉冲击力对主流文化造成的恶果进行了大胆想象,引领观众重新认知我们身边的世界。

胡伟 /《样板间 – 如何共同居住》

胡伟1989年出生,现居北京。他使用影像、装置、印刷图像和绘画等多样媒介进行创作,兴趣常始于文本与视觉文化之间看似无关的元素,通过调研、转译、想象和整合来呈现政治和形式上的多重、可思辨的内在联系,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此次展览中,胡伟借助最早的共享生活空间的视觉采样,对当下数字技术和社会关系对生活本身的标准化进行了反思。

邵纯 /《未来风水》

邵纯是新媒体艺术家,2010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9 年获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邵纯近期研究致力于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和电子编程,意在于探索身体触觉的诗意化与互动美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对当下数字化生活的反思。

在邵纯受到宗教念珠启发,以综合媒介呈现的电子软雕塑中,观众将体验相悖却又相融、快速同时又沉静的气场,反观人类的自我认知。

安东·维多克勒(Anton Vidokle)

/《这就是宇宙》

安东·维多克勒出生于莫斯科,目前在纽约和柏林生活。他是艺术家、e-flux创始人和主编,他的电影曾在上海双年展、柏林国际电影节、蓬皮杜艺术中心、泰特现代美术馆等展出。

此次参展的电影三部曲,从多角度展现了俄罗斯宇宙主义对二十世纪的影响,并提出了其与当下的相关性。借助影像,试图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推导人类未来发展的范式。

于伯公 /《通向本体》

于伯公曾在1990年代中期,参与圆明园艺术家村的前卫艺术运动。他的创作包括雕塑、装置和绘画,近年来主要以社会参与式项目开展工作。他发起的“移动的学院”、“移动的营地”、“发现的图书馆”项目,以自然为母体视角进行一系列在地创造性教育实践。

他的作品《通向本体》用艺术家发明的曼陀罗符号,试图描述人类、自然以及宇宙相互连通的认知路径,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再现能量的运转、对人类的自我认知展开探讨。

ZJS /《期望1号成像仪》

ZJS本名周骏生,1989年出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台北。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周骏生的创作实践核心是关于摄影的摄影,他的工作内容不在于去产生一幅幅可见的、再现式的摄影作品,而在于和环绕在其摄影活动周遭并与之不断作用着的行为与互动中。

《期望1号成像仪》对影像本质展开追问,对摄影领域原风景进行一种还原式探索,试图揭示可见物表象背后穿行于时空的信息熵。

张文心 陈欣

/《斑点海岸黏性布鲁斯》

张文心1989年出生,现居杭州,他擅长运用录像、电脑动画、摄影与装置,并综合写作与音乐,建构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体验,亦常常由日常经验和技术图像映射出对时间与超验的思考,2015年获得马格南基金会Atlantic Philanthropies奖金。陈欣1997年出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媒体艺术硕士在读。

他们的作品以触摸乐器触手激发算法作曲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与单一主体意识人类完全不同的新系统。

“太空奇谈”

/

展览地点

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

UCCA沙丘美术馆

展览日期

2021.3.7— 2021.6.20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展览时间

9:30-17:00

(16:30停止入场)

温馨提示:

1.购买阿那亚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双展联票,可进入阿那亚园区,入园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5:30。请从西门或北二门进入,入园仅限一次,一经核销不可退。请合理安排观展时间。

2.购票成功后24小时内有效,逾期作废、不退款。

3.入园前请于阿那亚APP客户端出示已购联票二维码,截屏、照片均无法作为入园凭证(二维码获取位置:我的-卡包-联票)。

4.已预定酒店及民宿的客人可通过阿那亚APP购票或现场购票;未预定酒店及民宿的客人可通过阿那亚APP购买联票。

5.更多详情可查阅阿那亚APP该活动介绍页面。

海边的夜

仰头是星空寰宇

迟来的春

等眼里有光的你

THE END

编辑:洋羽 | 视觉:点点

供图:在野照物所、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沙丘美术馆新展开幕|在海边,我们开启“太空奇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