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不知道的泰山往事——最早的泰安

2023-05-09 22:25 作者:阿泰品世界  | 我要投稿

摄影丨周长征

泰山因“封禅”而“尊”

   从前有座山,山下有座庙,庙里住着很多神仙……

    原始崇拜是人类最原始、最古朴的准宗教。《尚书》记载,父系社会后期,舜为部落首领时,要祭祀“六宗”,即天宗:日、月、星;地宗:山、河、海。在山区,大山往往因其深邃、神秘、威严、庄重成为崇拜对象,所以“崇”由“山”和“宗”组成。

泰山位于黄河下游,地理、气候、生态适宜,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传说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和颛顼等四位出生在泰山周围,多在泰山周边建立统治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泰山周边,先后产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古先民,在漫长的信仰过程中,形成共识:日出东方、东方主生。而泰山兼备“六宗”所有要素,并屹立东方,从而形成统一的泰山崇拜,逐渐演化为各部落共同的神山。

《史记》、《尚书》等典籍记载了炎帝以来七十二王祭祀泰山的资料。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即位第三年,巡视东方,并循“柴望”泰山之规,演绎祭祀礼法,举办华夏历史上第一次仪式完整的泰山封禅大典,完成各诸侯国、各部族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转变,泰山和泰山神崇拜成为全民信仰。自此,泰山封禅和泰山信仰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文明史。

历代帝王封禅使泰山达到与天相齐的神圣,成就了中华泰山“五岳独尊”的大山地位。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坛以祭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附近小山筑坛以祭地。其实质乃是将政治与信仰融为一体用以沟通天人之际的国家祭祀大典。

历史上共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帝王,先后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帝王封禅、将相瞻仰、文人咏叹、百姓崇拜,华夏历史长河,泰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信仰,泰山文明源远流长。

城市因泰山而“立”

泰安的兴起,缘于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好大喜功的他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相当”满意。

在他继位后的第30年(公元前110年),率18万大军东巡,封泰山、祀梁父山、禅肃然山(今济南市莱芜区境内,一说镇里镇羊丘山,一说大王庄镇孤山,从位置、古迹、山势等综合因素看,羊丘山可能性大)。

汉武帝下令,在泰山脚下为诸侯和官员修建官邸,以备他们随驾迎驾封禅泰山之朝宿,并大规模修建岱庙(现存“汉柏”据传是汉武帝栽植),他向泰山奉献了一座城市——下诏在泰山下的嬴、博两县之间划出一块土地,成立一个新县。《太平御览》:“泰山东岳也,瀛(嬴)、博二县共界,汉武封禅割置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

泰山附近的城邑有嬴县和博县,嬴县的故址在今莱芜境内羊里镇城子县村,博县的故址即今泰山区邱家店镇的旧县村。汉武帝专为封禅泰山设立的这个“奉高县”,现在“故县村”周边,是位于泰安东20公里范镇的一个自然村,这在当时就是泰山脚下最大的城市,也算是“最早的泰安”。

问题来了。为什么“最早的泰安”与现在的泰安相距这么远?主要是是秦汉以前,帝王封禅的登山路线并非现在主流的“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而是“东谷”入山,即现在范镇—山口--省庄(估计老泰莱路历史很悠久),进入山内,沿柴草河谷到达中天门,然后沿十八盘登顶(据记载,汉武帝在泰山东麓东御道骑马登山)。“奉高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临瀛汶河、牟汶河,所以县城就这里了!可见,我们现在的泰安,在当时除了有岱庙,还很“荒芜”。

由于奉高县是汉武帝特设,所以很快就成为了泰山周边的中心。此后汉武帝又下令设置泰山郡,下辖二十四县。郡的首府就设在奉高县城。又在奉高县内建立了行宫和明堂,使这座县城一跃成为大汉王朝的“东方明珠”。


汉武帝在位期间,八次封禅泰山,创“吉尼斯世界记录”,奉高县为给他提供封禅服务,也算是做出了杰出贡献!汉光武封泰山时,曾率百官在此居住。东汉著名学者应邵任泰山郡太守、诸葛亮父亲任郡丞,诸葛亮少年时代也在此居住过。从西汉直至隋唐,奉高城一直是泰山郡的首府,六百多年兴盛不衰。

泰城因地势而“兴”

大约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从中谷登山更为便捷(即现在的红门—中天门—南天门攀登线路),再者中谷位山之阳,自然风景优美,也相对易于攀登。再就是,奉祀泰山神的主庙——岱庙,其庙址与中谷成一线。

由于登山路线的转移,泰山南坡日渐兴盛,而汉武帝设立的奉高县城则日益凋零。到隋代,原奉高县被并入博城县。到了唐代,泰山附近的嬴县、肥城县也都并入博城县。博城遂替代奉高,成为泰山南麓的又一座“东方明珠”(以至到现在,曾经无限风光的奉高县已成为一个行政自然村“故县村”—村名还记录着曾经的历史)。


唐高宗封禅时,还把博城改名“乾封”,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博城或乾封县城城址就在今泰安城南旧县村。

唐高宗携皇后武则天、唐玄宗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封禅,从这时起,泰山中谷逐步成为登山的主线。随着泰山祭祀、进香活动日渐兴盛,慢慢形成了东岳庙会,以岱庙为中心的地段逐渐繁荣起来。

大约到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把乾封县城迁至岱岳镇(约五代时期设立,今岱庙周边),现泰安市区的雏形,约出现在这一时期,并且发展成为行政中心。

宋真宗封禅泰山,建天贶殿、大规模扩建修建岱庙,把县名改“奉符”。随着僧道、香客、游人和驻留人口增多,相应的服务业也开始繁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拓展到现“旧镇”附近。唐高宗设立的“乾封县”也由彼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汉武帝设立的“奉高县”一样,演变成村落—旧县村。

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没有皇帝再举办正统的封禅活动。但对泰山的祭祀却一直在延续。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声言不祭山川诸神,但第二年、第三年都命令重臣前往祭祀泰山。

明朝以后的皇帝,派遣使臣、道士到泰山上祭祀达45次之多。到清代“康乾盛世”,这种到泰山祭祀的活动,发展到高峰。

康熙皇帝三祭泰山,两次登岱顶,遣官致祭9次;乾隆皇帝祭泰山10次,6次登岱顶,遣官致祭18次。

明清的国家典制均规定:“国家有大典礼、大政务及征伐奏凯、河渠祈祷之事,或巡狩经过,皆命重臣致祭岱岳。”历代帝王登封巡幸泰山,都要重修庙宇,大兴土木,每一次都给泰安城带来新的变化。

泰安因国泰民安而“名”

 

“泰安”之名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给汉武帝说的一句话:“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后来,这句话被简化成“泰山天下安”。

当时用“泰安”来命名泰山周边地区,寄予“国家像泰山一样稳固,人民象泰山一样安宁”这一国泰民安的美好含义。

近代美国学者盖洛说:“古东方有两座以平安之意命名的名城,一座是中东的耶路撒冷,另一座便是泰安。”

历史上泰安有过“奉高”、“博城”、“乾封”、“奉符”等名称,今天所用的“泰安”之名,据史载源于南宋初。金军灭亡北宋,扶植北宋降将刘豫为帝,建立“伪政府”,建都东平,国号齐。刘豫在奉符县设立泰安军(军是地方行政划之名,是一级军事机构,与府州同级),“泰安”之名从此启用。

再后来,再后来的历史就不再说……

大美泰山,国泰民安!

(文章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不知道的泰山往事——最早的泰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