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里种菜为什么总比露天差一点(在光照上)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能绝大部分集中在波长150-4000nm,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9%。其中可见光区即波长为400-760nm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0%。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效广谱区。可见光按波长由长至短分红、橙、黄、绿、青、蓝、紫7色光。

紫外线区的能量占总能量的7%,具有化学效应,波长越短伤害性越大,若全部到达地面就有毁灭生物的作用(多亏了臭氧层爸爸),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波长较长部分可促进种子萌发的,农民播种前晒种就是这道理。紫外线辐射还能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在果实成熟时,紫外线丰富,可增加果实含糖量,果实着色好,所以向阳的果实比较香甜(知道果园采摘怎么选了吧)。注意紫外线不等于紫光,紫外线波长(小于400)而紫光属于可见光波长(400-440)
可见光辐射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波长400-760nm,其中最有效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波长为610-760nm的红橙广谱区,是叶绿素吸收最强的光谱带,也是红光光谱区的最强光合活性的光谱带。在这个波谱段作用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肉质直根、鳞茎、球茎等形成过程及植物开花过程和光周期过程都以最大速度完成。红橙光谱区对形成光学机构起主要作用,对植物化学成分有强烈影响,促进糖类合成。波长为400-510nm的蓝紫光谱区,是一个强的叶绿素吸收带和黄色素吸收带,又是可见光中强的光合作用活性光谱带。他的效率虽只及红橙光的一半,但对植物化学成分有强烈影响,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对叶片和质体的运动起主要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延迟植物开花。波长为495-595nm的黄绿光谱区是低光合效率和无特殊意义的光谱区。实验证明红光有利于糖类的积累,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非糖类的积累。
红外辐射波长大于1000nm,对植物无特殊光化学效应,一旦被植物吸收立即转换成热能。红外线对作物萌发和生长有刺激作用,但不能直接被叶绿体吸收。因此红外辐射主要是赠热地面、大气和植物体,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须的热量条件。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虽然直接辐射比散射辐射强,但直接辐射中的光合有效辐射仅占37%,而散射辐射中光合有效辐射占50%-60%,所以散射辐射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所以对植物而言多云天气未必不如万里无云的晴天)
人工还可以通过有色膜改变光质以影响作物的生长,一般都能起增产、改善品质的效果。例如用浅蓝色薄膜育秧,秧苗及根系都较粗壮,插后成活快,分蘖早而多,生长茁壮,叶色浓绿。这主要是由于浅蓝色薄膜可以大量透过380-490nm波长的光,因而有利于植物的光合过程和代谢过程。再比如黄色薄膜可以促进黄瓜叶色浓绿并能延长生长期。
我没怎么看过温室建造的书(因为用不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现有技术绝对是可以生产几乎不影响光谱的玻璃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普通薄(像我家这种双层厚真空隔热的就不行)玻璃可见光是80%大部分能穿透的,主要影响的是紫外线。所以家里种出来的东西着色和口感差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还有就是普通家庭很多其实是散射光,没有达到对应生长阶段光照度的要求,还有就是对应作物的日照时长,当然这也和植物的感光性有关。
所以家里能种,也存在部分家庭采光极佳几乎不影响生长的情况,但种的东西按道理上普遍是没有露天的好,这点在花卉上不怎么明显,但在蔬果上就明显一点。所以有的在别墅温室的up种的隔着玻璃照样长得很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你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