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哪些在二战时适用,但在现代战争中被淘汰的战术或武器?(转自知乎)

2019-06-02 11:28 作者:战术人形-19式  | 我要投稿

(已经同意转载)

更:镇楼封面





《多炮塔宣言》  


一个幽灵,多炮塔主义的幽灵,在论坛徘徊。旧论坛的一切势力,教主和党魁,从伯克到果敢,从金刚到旅洋,都为驱逐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多炮塔主义已经被论坛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力量。现在是多炮塔战舰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神教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多炮塔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到目前为止一切军舰的历史都是炮塔数量的斗争史。
      火炮与炮架,炮塔与座圈,蒸汽机和传动轴,护甲和铆钉;一句话,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军舰的结构受到革命的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零件同归于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战车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中世纪,有柯克船,拉丁帆船,卡拉可帆船;在现代,有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船坞登陆舰,两栖攻击舰,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   
      这些不同等级的各式战舰长期以来处在不断地相互对立,相互压迫,相互斗争中。帆船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舰船并没有消灭炮塔数量的对立,它只是用新的结构,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但是,我们的时代,炮塔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战舰结构对立简单化了,整个战车部落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单炮塔派和多炮塔派。           从远古时代的帆船产生了初期的铁甲战舰,从这个铁甲战舰克中又演化出了初期的战列舰。   
     顿涅兹资源大发现,高加索的开发,给新兴的多炮塔带来了资源上的保障。布鲁克林工厂的建立,费城的烟囱,使多炮塔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单炮塔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单一的炮塔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火力的要求,齐射必定将成为军舰火力攻击的全新的概念。整洁平滑的外观也无法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人民对多炮塔精神领袖的向往和只手表的水兵们对核心的向往使战舰的主炮塔的精神力量鼓舞作用日益凸现!


多炮塔的原则就是“所有炮塔一律平等,但有的炮塔比其他炮塔更加平等!”   
     多炮塔领袖对炮塔数量的要求总是在增加,单一的炮塔所谓的隐身外观无法满足多炮塔领袖日益增长的虚荣心,和人民对外强中干的理论的向往。炮塔数量的增加和车体外形的扩大将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炮塔数量的日益增多,动力和防护能力也将接受严峻的考验,因此,铆钉更多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一切多炮塔人的终极奋斗目标和终极目的乃是多炮塔战舰的终极发展方向:

“多炮塔多铆钉蒸汽动力钢板装甲战舰”  

总之,多炮塔人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炮塔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炮塔数量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多炮塔人不屑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炮塔制度才能达到。让单炮塔阶级和无炮塔阶级在多炮塔主义革命前发抖吧!   
多炮塔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炮塔,联合起来!

作者:Snapdrago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185129381
来源:知乎

严格地说很多二战经验并没有第一时间被抛弃,不少二战武器都是直到60年代才被淘汰的。

先说说陆军:

1. 大口径高射炮

以苏联为例,SA-2取代了KS-30的地位,而SA-4和SA-6算是把大口径防空炮在集团军的位置也抢了。苏联还算导弹化比较晚的,美国的120mm M1和90mm M1/2/3在60年代初就全换成了MIM-3。毕竟火箭推进能带引导头,而且对初速的要求比较低,大口径高射炮的式微是必然的。

2. 栓动步枪

准确地说应该是作为基础步兵武器的栓动步枪。这个趋势在二战中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美国人一直在用加兰德,德国人在搞G43和StG44,苏联人一早就有了SVT。总的来说,因为对步枪的远程火力的需求越来越低,再加上步兵机械化,长步枪也不太适合现代战争了。不过治安战长步枪对中间威力弹步枪还是有优势的(手动滑稽)。

3.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被淘汰的也比较晚(主要是T-10和M103能续),直到70年代才彻底终结。本来重型坦克是用更强的火力(更粗的管子,更远的射程)来进行突破任务(或者打对方重坦)的,在MBT只用同等级火炮后由于机动的差距已经不再实用,在T-64和M60大规模生产后就销声匿迹了。

4. APCR

被APDS取代算是正常的技术进步。

再说说空军

  1. 螺旋桨战斗机

2. 对空火箭弹

本来就挺少见的,二战后搞了一堆装在截击机上,不过空空导弹出现之后彻底死球了(被用来对地也算是死而不僵吧2333)

3. 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

由于地面部队防空火力的迅速膨胀,DB这种搏命式攻击已经不适用了。再加上火箭弹和制导炸弹的发展,俯冲轰炸机在二战后期就已经退出地面CAS的行列了。

理论上海上DB能续很久的,但是对手AD-1(那变态的载弹量一路用到了越战,还扔了个马桶)。在二战后盟国海军天下无敌的背景下,AD-1(哪怕是F4U)比起DB和TB更加实用,因为反正都是舔地用的。等到戈尔什科夫成功Make the Soviet Navy great again的时候反舰导弹已经成熟了,也就死的彻彻底底了。

最后谈谈海军

  1. 重装甲战舰

总的来说就是被动防御没有出路,有那空间装装甲还不如多塞点防空武器。当然海军由于设计-建造周期长,替换比较慢,直到58型和长滩服役,巡洋舰才开始轻装导弹化。至于战列舰......战后除了前卫让巴尔还有哪艘战列舰下水了吗?

2. 廉价的护航航母/护卫舰

像北大西洋反潜战那样拿商船改护航航母+千吨护卫舰就能遏制住潜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战后潜艇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自持、探测和隐蔽能力急速上升,在公海上没有重型反潜机基本是没有可能发现潜艇的(有也没多大几率)。反潜作战已经进化为CVBG的整体作战,猴版CVBG(护航船团)是没有出路的。而护航航母充数也不太现实,毕竟V/STOL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航母上的多用途(F-35B论外,而且貌似还有尾焰问题,直接改恐怕不行)。

作者:江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45911458
来源:知乎

坦克歼击车,尤其是重型坦克歼击车。

简单写下吧,以后再补足。

坦克歼击车,俗称td,又称“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兴盛于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冷战早期即行消亡的,以摧毁对方主力坦克为己任的战斗车辆。

坦克歼击车本来是现代坦克装甲车辆里面比较小众的一个门类,知名度相比于在二战及其后中东战争内大出风头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虎王/t-34)和战后的主战坦克(t-54/百夫长/m48)而远不及,但是得益于某以平衡和历史而闻名的军事网游,其知名度得到了相当的提升。

从理论上说,坦克歼击车分为狭义及广义两大类,广义上认为,搭载在拥有自行能力的履带式底盘上的反坦克炮即可被称为“坦克歼击车”,由于不同国家对坦克歼击车的定义存在极大差异,因此,狭义的定义方法则比较麻烦,概括的说,一般认为,对于一台二战坦克而言,如果其火炮口径被加大,而为了搭载这款火炮,取消了可旋转式炮塔或装甲的战车即可被称为坦克歼击车。或认为,一台战斗车辆,其搭载了坦克的火控装置,其搭载的火炮适装的理论底盘吨位明显大于其实际安装的底盘吨位,则这种战车被称为“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实际上分为美,德,苏三大派,其中美式坦克歼击车代表是m18地狱猫。m18型坦克歼击车是专门设计的,超轻型轻防护/无防护底盘+可旋转式炮塔,这和美军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对于坦克装甲作战形态的不正当认知有很大关系,因此一般讨论坦克歼击车,不把美式坦克歼击车作为主流加以讨论。

以苏/德为例,苏/德式坦克歼击车一般直接采用现成的量产型坦克底盘,搭载比该款坦克主炮更加强力的主炮,搭配上合适的装甲,取消可旋转炮塔以扩大主炮安装空间,形成坦克歼击车。

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国陆军对坦克歼击车的认知通常是“自行反坦克炮”,即直接将一门反坦克炮安装在一个廉价的轻型履带式底盘上,伴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入,尤其是苏德战争的发展,德军首先意识到这种自行反坦克炮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其搭载的火炮相对于底盘尺寸过大,无法及时进行短停射击,防护基本没有,生存能力低下,缺乏专业火控,需要转移到阵位,展开再开炮射击,整个流程极度缓慢。1941年底,在苏军t-34坦克占据明显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德军将三号突击炮改造为搭载kwk40型75/48倍口径的反坦克炮,三突本身为掩护步兵突击敌军碉堡而设计,装甲较厚,搭载kwk40以后,搭配坦克专用的火控系统,瞄准射击流程和速度和坦克完全一致,kwk40炮可以有效击穿t-34/76坦克,因此,三突成为第一款“主流型的坦克歼击车”。

二战中的特大规模的机械化对抗,主要是来自于苏德战场,特大规模的对抗导致极快的战车损失,对产能要求很高,而苏德双方的“设计-投产-改进-落后-退役”的产品周期均相当快,如1943年初横行东线的虎式,在1944年就受到了is-2/2m型坦克在等交战距离内有效威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坦克的炮塔,避免生产加工难度较大的炮塔座圈及电动机,利用现有底盘搭载更大的火炮,成为苏德两方面的理想选择。德军先后生产了四号坦克歼击车,斐迪南,猎豹,猎虎等一系列固定战斗室的坦克歼击车,苏联则对应生产了su-85/100,su-152,isu-122/152,704工程等坦克歼击车,同时,相比于1943年下半年以后,战略防御中的德军,苏军在1943年以后面对的是大量的城市攻坚战和步兵掩护任务,因此利用kv/is底盘搭载了短管152mm ml-20型重型榴弹炮,理论上这种榴弹炮更适合曲射而不是坦克式的直接瞄准式射击,但是由于152mm榴弹的巨大威力,以及其足够的穿深,因此反而在1943-1945年的苏军使用环境中,具有很大优势,理论上认为,su-152系列坦克歼击车是一种td和自行火炮的混合物,也是一种非典型的坦克歼击车。

对苏/德方面而言,坦克歼击车的本质作用首先是防御性的,作战形式是非接触性质的中/远距离射击为主,而不能用于一线突击作战,尤其是野战的突击作战。因为其通常没有炮塔,在进攻作战和巷战中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坦克歼击车是本质上是一种拥有强大火炮和一定装甲的,以敌军重型坦克为目标的低值易耗品,其作战效能体现在用相对廉价的底盘(虽然坦克火力水平主要体现在火炮和火控,但是底盘占据战车造价的60%以上)换取大概率击毁敌军重型高价的战车,因此坦克歼击车的造价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从这方面而言,坦克歼击车的装甲是有必要设置的,但是装甲仅需要有效防御敌军中型坦克及其以下级别的战车即可。战争中后期德军开发的斐迪南,猎虎型重型坦克歼击车,造价昂贵,机械复杂,防御过剩,且经常被指挥官当成重型坦克进行突击作战,本质上是本末倒置,德军坦克歼击车部队也因这种战术运用理念的错误而损失惨重。

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歼击车的巅峰期,三号突击炮,猎豹,su-100,isu-152被认为是二战最成功的4款坦克歼击车,但是在战后,坦克歼击车却快速的衰落了,坦克歼击车的消亡主要是四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1.战后火炮后座距离得到大规模缩短,火炮自身重量得到进一步减轻,火炮后坐力明显降低。取消炮塔以安装大口径火炮的必要性愈发降低。因此,主战坦克可以轻松安装105-125mm火炮(如和黑豹坦克体量相仿的百夫长坦克可以轻松搭载105mm主炮,略微放大底盘尺寸的t-62则搭载了115mm主炮)甚至到了如今,12吨级别的轮式战车都可以搭载105mm级别的完整炮塔并实现稳定射击。

在提高主炮穿甲能力方面,改进弹药穿甲能力的效率明显高于研发新型更大口径火炮,尤其是152mm以上火炮,152以上口径的大口径火炮受到弹药长度限制,往往必需要分装,明显影响持续射击能力,因此,战后并没有再出现坦克歼击车。尤其是重型高端坦克歼击车。

2.火控系统花费占据战车总价的比重增大,坦克歼击车和主战坦克都需要精密火控,没有区别。而炮塔座圈及电动机占战车总价的比例逐年降低,且制造旋转式炮塔的工艺难度得到极大简化,取消炮塔的设计不能过多简化生产,反而导致这种战车限制较大,得不偿失。

3.战后坦克普遍强调持续移动射击能力,如战后豹1,征服者均尝试理由各种技术实现“猎-歼”动作。旋转式炮塔是进行持续跟踪目标,瞄准射击的最基本保证,二战时期的坦克则基本没有移动射击能力,因此坦克歼击车通过调整车体可以部分达到炮塔的作用,而车体转动速度是远不及战后移动射击所需要求的(垂稳在二战时期,只有美制谢尔曼有,但是实战米军不常使用)。

4.作为纯防御性武器而言,坦克歼击车不如武装直升机/战术攻击机和各种轻型反坦克导弹机械化载具,此三者具有更好的效费比。武装直升机拥有比坦克歼击车更好的泛用性和生存能力,战略和战术灵活性明显好于坦克歼击车。

因此,盛极一时的坦克歼击车,战后不久即退出了主流装甲车辆的历史舞台。

作者:慧贤皇贵妃高晞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79762287
来源:知乎

说两个本子的吧。

一、掷弹筒

八九式掷弹筒

日军在二战中使用过大正十年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止。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

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也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

优点:

1. 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3公斤,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2. 威力不错,造价低。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掷弹筒对技术成熟的日本来说,造价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

3.可以发射化学武器。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使中国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日军遭遇国军多次围歼和更为顽强的阻击,日军使用毒气更加肆无忌惮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

缺点:对射手要求较高。由于无标尺只能靠经验确定弹道,新兵几乎无法发挥效能。

后期随着枪榴弹、火箭筒发展而被淘汰,现如今自动武器更是可以加转榴弹挂件。

二、猪突战术

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本将此战术奉若神明。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军队进攻俄军固守的旅顺港,为在俄军增员部队到达前攻占旅顺港,日军将领乃木希典指挥4万多日军上演了集体大冲锋,这就是所谓的猪突战术。

其实就是人海战术加上白刃战。

日本拍摄的电影230高地

但这种战术实在是成本巨大,自12月5日13:30左右,日军的一个连终于登上了203高地的俄军巨型堡垒到17:0左右占领203高地的3个多小时,日军共阵亡1.1万人。

二战爆发后在中国战场由于中国军队自动武器较少,重火力不足,猪突战术仍然逞威一时。

在诺门坎战争中猪突战术就已经显出面对大规模自动武器的疲态,只能在夜袭中发挥作用。

在太平洋战争中更是被美军打的丢盔卸甲。

他在瓜岛战役中巴斯隆用2挺机枪顶住近3000日军日军冲锋,美军战斗记录军官判定死于他机枪射击的日军大约在1500-2100人之间。

现代战争中随着自动武器的大量使用,及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攻防模式。大规模冲锋战术已然不在试用。

作者:香草天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83793115
来源:知乎

二战的坦克集群冲锋,在几公里的战线上集中上千辆坦克突破的热血场面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分队间距三十米都算近的,一般五十到一二百)。因为现在支援火力,通信,侦查的发展,一旦用这种战术,从集结点,到战术行进,到整队冲锋,都会遭到对面无情的打击,哪怕对方被虐的,打到阵地才发现集群冲锋,也没事,瞄都不用瞄的反坦克导弹(有点夸张哈,但至少对方怎么机动都能打到一辆了),会让坦克集群一场打下来发现不能动弹和观瞄坏了的坦克太TMD多了,然后悲催等待后勤保障,和对方反坦克敢死队四面围攻。

步坦协同的大改进,以前是步兵战车在坦克后约五百一千米左右,因为坦克撸过一遍,基本没有火炮了,当时也就火炮能有效对装甲车造成伤害,火箭筒命中率低,飞的慢还不普及,伤害还低,等等吧。所以步兵战车,能挡重机枪就够了,部分战士下车清剿,部分跟进坦克锋头,部分布置警戒防御准备包围或者扩大突破点。

现在呢,人手一个反坦克导弹,二千米內想撸谁撸谁,就算火箭弹也有个七八百米,破甲四百专打坦克菊花。

于是出现了,重型步兵战车,跟坦克五十到二百米距离,甚至直接混编的步坦协同。每个反坦克手都必须有刚发射三秒甚至一露头就得挨机炮,同轴机枪,步兵火力觉悟。不像以前了,打中就跑,等坦克炮塔转过来,都转移了,炮弹打步兵还是没机炮和一个班的火力吓人。

作者:南宫北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87785183
来源:知乎

海军目前没有大的变动

空军和陆军则很多,就说最突出的几个:

空军里二战期间的空战准则“高度-速度-高度”在6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出现了F-15这样的不追求速度高度(相对于当时的其他机型的性能要求)的异端,“高度-速度-高度”理论随后就迅速消失。

陆军的则是“坦克制胜论”,这个东西消失的过程比较缓慢,标志性事件也不明显。由反坦克需求引发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大发展、空地联合战术发展以及冷战最末期的制导技术,联合起来宣告了单一的坦克洪流无法赢得大规模战争。由于这个变化没有在坦克制胜论的最大拥众——苏联陆军上试验过,相信还有不少人拒绝承认这个现实。但在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大规模局部战争里,坦克面对综合性的打击体系,其效用确实是在明显降低的



作者:余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185920454
来源:知乎

实名反对各种“海军没变化”的不靠谱言论。

二战到现在淘汰的武器/战术多了去了,以海军为例,淘汰的武器至少有如下几种:俯冲轰炸机、护航航母、鱼雷轰炸机、战列舰、各种舰对舰鱼雷、潜艇上的火炮等等等等,这里挨个简单说说。

1.俯冲轰炸机

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模型,这种坚固耐用的飞机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大功臣。在中途岛战役中,“约克城”号、“企业”号航母的SBD轰炸机分别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四艘航母,使之元气大伤。注意SBD机翼上的红色双层板,这是俯冲式打开的减速板。

众所周知在空中投放炸弹准确地命中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反复地计算才能命中目标。早期轰炸机以水平轰炸为主,水平轰炸很简单,就是水平飞行边飞边扔。但是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投下的炸弹也有一定的加速度,炸弹自身又没有动力,想精准地命中目标就变得特别难。陆地轰炸、尤其是以彻底摧毁对方战争潜力的战略轰炸对精度虽有一定的要求,但通过增加机群数量可以弥补这种缺点。

图源自网络,B29战略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二战末期,为摧毁轴心国的战争潜力,盟军对德国和日本进行了极为惨烈的战略轰炸,往往是数以百计的战略轰炸机同时进行水平投弹,所到之处如同地狱。

不过海军方面则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航母舰载机部队。舰载机面对的目标是移动的舰船,对轰炸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的水平轰炸难以应对,因此俯冲轰炸应运而生——飞机在高空朝水面上的舰船俯冲,机翼上的减速板打开后可以降低其俯冲速度,给予飞行员更多的时间用于瞄准和操控。其精度较之水平轰炸高出了不知道多少个瓦莱丝。中途岛战役中,美国海军的战绩主要依靠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夺取,最著名的莫过于麦克拉斯基、百斯特、莱斯利。

麦克拉斯基,企业号航母搭载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在战斗中准确地判断出敌方航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果断改变路线,向北找到了敌特混舰队并发起俯冲攻击,取得了胜利。

淘汰原因:

二战后,对舰导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样式,各种空舰导弹的出现使飞行员不必以身涉险,冒着枪林弹雨去进行俯冲攻击,俯冲轰炸机也随之走下战争舞台。

2.鱼雷轰炸机

TBD“蹂躏者”鱼雷机,亦为中途岛海战时美国海军的主力鱼雷机,下挂一条航空鱼雷。但该机飞行速度慢,被飞行员讥为“涂着白星的货运车厢”,在中途岛海战中因配合不力而孤军奋战,最终大部损失。继任者为坚固可靠的“复仇者”鱼雷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我们知道早期海战废掉别人军舰、尤其是战列舰的方法不过就是拿炮弹砸、拿鱼雷捅、拿炸弹炸。飞机只能使用后两者。炸弹虽然威力非凡,但是对一些装甲厚实的军舰来说并不是特别致命的打击。在战斗中挨了几颗炸弹乃至吃了神风之后还能活着回去的军舰也不是一只两只,对于军舰来说,致命的打击来自水下。

众所周知,水的密度远大于空气,而炸药在水中爆炸所产生的冲击力也非常之大,对于军舰来说,外壳变形、表皮开洞乃至损坏龙骨都是正常的。要想彻底废掉一条船,还是要从水下捅刀子最合适,毕竟和中途岛一样能人品爆发遇到机库塞满油弹的船碰一起,能让你一发入魂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二战列强均装备有各种鱼雷机,比较著名的除美国海军的蹂躏者、复仇者之外,还有日本的97舰攻以及出生即落后但是老当益壮的剑鱼.......

REVELL模型出品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模型盒绘,自战舰上分飞过的就是“剑鱼”鱼雷机。

当然,无论是鱼雷机还是俯冲轰炸机,本质上都是以身涉险、刀头舔血的营生。战后随着防空火力的大幅度提高、空舰导弹的引入,鱼雷机也随之谢幕。

3.战列舰

这个太简单,大家背都背得出来,CV赶走BB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直到今天。不过关于淘汰的原因倒是可以简单说说。一是打击距离,二是任务弹性。战列舰的打击距离最多30公里,航母可以通过舰载机延伸到上百上千公里,手短只能被动挨打。

另一方面,航母的任务弹性也远非战列舰可比。航母通过合理安排舰载机的种类数量、出动架次,能够达成封锁海域、夺取海上制空权、对陆打击、对海打击等军事任务,和平年代也可以作为大型海上平台执行各种任务。就算决策有误,也可以随时联系舰载机更改行动目标,而巨大无比却只能短兵相接用于对舰/岸打击的战列舰也只能遭受淘汰的命运。

印度海军维克兰特号航母, 在印巴战争中封锁巴基斯坦海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护航航母

由货轮改造而来的航母,慢速,主要用于护卫船队或打打下手,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随着制空权的日益重要、航空反潜的效率的提高,被护航的船队(为大英帝国输血的商船队、处于战争前线的货船队、登陆舰队等等)急需可以为之保驾护航的航母部队,但是太平洋战争前期,各国的舰队航母都是大宝贝,不可能拿来给四等人打下手,再说了也不划算,因此,由货船改造而来、配备有简易飞行甲板、起降设备的护航航母则应运而生。这种护航航母吨位小、造价低,被大量生产,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可见其短小的飞行甲板与娇小的体型。

二战后日本海自曾提出过类似计划,用于反潜护航(苏帝数量MAX的潜艇编队了解一下)。但是被否决(美帝的脸色等等),海自转而发展DDH系列。

淘汰原因:护航航母本来就是战时临时武器,且随着舰载机起降条件的逐步提高,传统的小吨位护航航母已经没有了生存基础。加上目前战后各种LHD的流行,护航航母更是没有了生存空间。

先说那么多,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喷气式飞机、对舰导弹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海战的样式,使超视距作战成为主流,只能近身搏斗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机、战列舰只能被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千古奇冤弗莱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88141317
来源:知乎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

被淘汰的武器较大中型的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战船,比如战列舰,巡洋舰。

以畜力作为主要机动和运输的兵科,比如骑兵,骑牛战士,骆驼骑兵,象兵。

以4个以下车轮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兵科,比如三轮摩托卡,双轮摩托车,自行车,独轮车。

部分单兵或非人手数量型武器,如迫击炮,非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手雷,绝大多数十八般冷兵器。

部分路障障碍物,比如低矮铁丝网。

部分不使用内燃机及其更高效动能补充方式的水运或水面交通工具,如风帆战船,捕鱼船,木筏,轮船等。

易燃易爆等空中飞行物,如热气球,大型空艇。

战术被淘汰似乎不多。

主要被淘汰战术有

整编师编制

大量单一兵科编制

脱离己方防空体系或无空军协同作战

擒贼先擒王

斩首行动

以个人英雄主义为宗旨的战斗

战术被淘汰方面再多我也想不出来了。



作者:哆吒A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423741780
来源:知乎

虽然二战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现代战争很多战术还是二战时代的经验的延续,这些经验一直运用到60年代,比如地毯式轰炸,地道战,地雷战,高射炮,二战时过剩的武器还在用;但是,半履带运兵车淘汰了,骑兵不用了,马拉炮车我军还有,美国不用12.7航空机枪,连20航炮也不用了。

90年代,栓动步枪,卡宾枪,螺旋桨战斗机,核弹,刺刀,炮兵校射飞机不用了,巨舰大炮在91年海湾战争时密苏里战列舰还用过一次,高射炮还能打飞机。瑞士还有信鸽通信和自行车部队,20mm六管转膛航炮又回到美国战斗机上。

21世纪生化武器不用了,但是这个梗还能拿出来用用,反恐战城市游击战,地雷战术重放光芒,只是改名叫“IED”了,钢制头盔基本不用了,排除特警,以色列不用单色伪装服,全世界基本就被花色迷彩服统一了,解放鞋~胶鞋貌似不用了,大量60~70年代生产,有二战风格的单兵武器炮弹重新回到伊拉克和阿富汗人手中,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巨浪重现,卡宾枪变身M4步枪回流了。

所以,不能说有什么二战武器~战术已经不用了,只能说有什么还能用,还能重返战场。



作者:知无不言者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43621659
来源:知乎

彻底淘汰,已经不再作为现役装备的:半履带车(被纯履带或者轮式车辆),大口径高射炮(被防空导弹),小口径反坦克炮(被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鱼雷/俯冲轰炸机(被直升机和多用途战斗机),超大口径火炮(被各种导弹),战列巡洋舰(被航空母舰),大口径航炮(被制导炸弹),当然还有人操鱼雷和自杀飞机

基本淘汰,尚有残留的:战列舰(美国还有,还能打战斧),坦克歼击车(国产89式,一种过渡装备,退役中,和美国的地狱猫是一个性质的,但是和苏德的三秃子之流不一样),冲锋枪(警察还在用),全威力步枪(不算狙击手,中东游击队还在用),战术轰炸机(轰六其实介于战术和战略之间),生化武器(没人敢用是真的),螺旋桨飞机(有些小国拿来搞治安战,另外美国的鱼鹰勉强也算),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被主战坦克一肩挑了,但是阿琼这玩意在我看来属于重型坦克,机动力太差了),碎甲弹(还有库存,不过没啥人用了)

起死回生的:反坦克抢,这玩意后来几乎打不穿任何坦克,就被反坦克火箭淘汰了,然而摩托化转机械化之后,现在又被捞出来打装甲车



作者:林登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51431992
来源:知乎

就武器来说:

1、反坦克步枪

这东西二战最有名的应该是毛子的PTRD和PTRS,打打装甲车和四号A这种薄皮坦克是可以的,但是遇上中型装甲就会吃瘪,后来毛子也不用这东西打坦克了

现在演化成了反器材步枪,但是跟当时的反坦克步枪不是一个东西了

2、鱼雷轰炸机

现在导弹普及,航空鱼雷用的越来越少,鱼雷这东西已经基本全面转移至水下,水面舰都很少用了。更何况笨重缓慢的鱼雷轰炸机在现在的海军防空火力下,就是靶子。扔航空鱼雷用反潜直升机或者多用途攻击机就行,没必要专门发展鱼雷轰炸机

3、俯冲轰炸机

跟鱼雷轰炸机差不多,在科技大发展的情况下俯冲轰炸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

4、拖曳式反坦克炮

别说拖曳式,就算是自行的TD都没什么国家用了,反坦克导弹这种东西中东的各种武装都玩得起,为什么还要去搞那种十几吨重的ATG

5、舰载水上侦察机

这个为什么被淘汰我应该不用说了吧



作者:月之暗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03750/answer/647903831
来源:知乎

地面:

大口径高射炮,现在已经被各种地空导弹代替了。当然射速较快的中小口径高射炮还是很有用的。

(补充:现在还是有一些大口径舰炮可以对空射击的,如AK-130等。不过地面的大口径高射炮确实已经淘汰了,因为太笨重,射速也不快,又不能像舰炮那样自动装弹。这里的大口径高射炮指的是口径超过80mm的高射炮。)

骑兵,现在已经被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和空中突击部队完全代替。二战中苏联军队将骑兵与坦克机械化部队混编,配合机械化部队行动。现在军队中还保留的骑兵要么用来巡逻、警戒,要么作为仪仗队。

当时是主流武器的非自动步枪现在已经被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取代。马岛战争中的英军除了少数尖子部队用上了M16以外,使用的还是半自动射击的L1A1,当然已经于1994年撤装。现在只有部分狙击步枪还是非自动。当然,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国家驻北极圈内的部队仍在使用,因为这些地方的气候实在太恶劣。而且拿枪主要是为了对付北极熊。

冲锋枪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从军队步兵班中与步枪并列的主力到主要用于特种部队、警察、安全部门。

超重型坦克,现在已经被主战坦克取代。


海上:

战列舰。

驱逐舰(Destroyer)的定位由反潜、防空警戒、护航到今天成为海军舰艇编队的主力。


空中:

轰炸机上的十余挺自卫机关枪。现在一般只会装上一到三门机关炮。

专用的鱼雷攻击机。现在类似的任务都是交给舰载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直升机、固定翼反潜机来负责。(之前说鱼雷攻击机不能反潜,特此更正)

暂时就想到这些,欢迎指正和补充。

再补充:

步兵部队装备的使用全威力步枪弹,只能装在三脚架上的中型机枪。现在这类机枪一般都是车载或机载,步兵部队使用的是轻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重机枪。现在的所谓中型机枪指的是使用全威力步枪弹(7.62mmNATO或者7.62×54mm)的通用机枪。老式中型机枪现在只有少数国家配备,如埃及(SG43),毛里塔尼亚(M1919勃朗宁)等。

步兵炮,提供直射火力,现在类似的任务主要是交给坦克等装甲车辆。

山炮,现在已经被迫击炮、多管火箭炮、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取代。因为其口径一般小于105毫米,与现在的超轻型榴弹炮不是一个级别的。

列车炮就不用说了。

另外还有除了美苏两国,以及9×19毫米手枪弹外当时其他国家全部的轻武器弹药系列。二战后研制的不算。这主要是冷战的影响。当然了,印度还在用.303口径的恩菲尔德步枪。

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一度被反坦克导弹完全取代,不过近几年开始以轮式突击炮的身份出现,特别是用于快速反应部队。


再补充:

装甲列车,因为其受到铁轨的限制,机动性较差,现在已经被步兵战车等取代。

野炮,一般指口径100毫米以下,便于机动的加农炮,现在已经被加农榴弹炮,迫击炮等取代。


2019修正:

火炮的种类变化。二战时期的山炮、野炮、步兵炮现在已经被无后坐力炮、火箭筒、迫击炮、坦克或装甲车上的车载火炮、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代替。以往上述火炮都是以步兵为主的时代的产物,随着二战后机械化程度以及武器技术的提高被淘汰。即使是山地部队,使用可快速分解结合的山炮的也寥寥无几,大多使用的是较轻的的常规火炮。


关于机枪定位与分类的变化。以往类似于马克沁这样的当时所谓的重机枪,随着大口径(≥9mm)机枪的出现,只能算是中型机枪。重机枪这个名词现在专指大口径机枪。传统中型机枪则随着通用机枪的普及逐渐被淘汰,目前这类机枪大多为车载或机载。

装甲列车现在还在俄罗斯军队当中服役,用于保护北高加索地区的铁路线。另外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在克罗地亚战争期间也使用了自行改装的装甲列车。不过这玩意儿只能用来在铁路沿线活动,用于对付没什么重火力的游击队。

关于山炮,其实广义上只要是可以快速分解结合的弹道类似榴弹炮的火炮都叫做山炮。二战后服役的火炮中算是山炮的就是意大利的M56式105毫米驮载榴弹炮,已经被原产国意大利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淘汰,如今仍在西班牙等国家的军队服役。

最后再吐槽几句:

题目问的是适用,并不是说二战出现了的武器就会在当时成为主流。通用机枪确实在二战就出现了,但是成为主流武器了吗?没有。除了德国以外,当时没有国家大量装备通用机枪。美国和苏联都是二战后才推出自己的通用机枪(M60、PK/PKM)并成为主力装备的。拿这种特例出来,只能说明你没有认真审题。

任何武器的淘汰都是因为其功能有其他武器可以代替。比如山炮,山炮的特点是分解结合很快,口径偏小,射程较近,弹道弯曲。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迫击炮已经完全可以代替其作用。所以就被淘汰了。

另外什么是现代战争?是指这些武器在现在有没有用于实战?还是说武器的使用国?按照年代划分,那么标准是什么?如果严格说起来,很多第三世界的穷国还在把一战二战的老古董当做宝贝呢,因为没钱换装,或者是从仓库里翻出来的。有的老式武器一样能迎来第二春,比如栓动步枪被加拿大、丹麦等国用于北极巡逻,特别是拿来对付北极熊。因为北极条件极为恶劣,栓动步枪的可靠性更好。武器归根到底是用来打仗的,不是拿去耍帅的。只要合用,管你是哪个年代研制的呢。

有哪些在二战时适用,但在现代战争中被淘汰的战术或武器?(转自知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