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桑葚谈家庭教育22-5-25/6-16/24,二胎公平/孩子不想打招呼/引导正确“求关注”~

2023-03-11 22:12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原来这才是沈老师和商老师家庭号的第一个视频

父母眼里的公平≠孩子眼里的公平

父母觉得给两个孩子一人50%,就是公平,或者给老大多一点,就已经是偏心了

但对老大来说,原来都是我的,他也并不清楚跟弟妹的关系,就要被拿走

因为不是“分”的概念,而是被“拿走”——很强的被剥夺感

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但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时候应该问孩子,我怎么做能让你更舒服一点

1,在生二胎的时候就应该如实告诉孩子,有了弟弟妹妹,对你的生活确实有影响

2,真的没法跟以前一样,但是如果你不舒服,就告诉我们,我们愿意去关注你的,我们可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3,让老大参与带老二,并感谢他的付出,建立跟二宝之间的关系,甚至分东西让老大去分,感谢他愿意分给弟弟

等二宝逐渐成长为独立个体后,老大就会逐渐意识到,这些东西二宝也是有份的,慢慢的孩子对于公平的理念就会跟父母逐渐接近

父母控制情绪的关键是改变认知,“不听话”“自私”的背后是孩子自己的逻辑体系跟父母是不一样的

首先关于被剥夺感——好像在武老师课里有讲过,但是记不清了。。。

就是感觉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夺走了

这一刻的启发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孩子改变逻辑体系需要漫长的过程,而成人需要改变认知——这个就看愿不愿意改变,以及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来陪着自己改变了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当我们想指责别人的时候——争吵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是看到对方的逻辑体系和自己的不同对自己更有利

孩子不想打招呼

其实孩子不跟人打招呼,成人只会指责家长没教好,这件事其实关系更多的,是家长的面子

首先小孩子没有意识到关系的时候,让他怎么称呼见到的长辈他都愿意,但是当他开始意识到关系的时候,他就不会像曾经那样“言听计从”,这正是他成长的表现

的确打招呼是建立关系的开始,而关系是对人生有好处的,但父母要进行好的引导

父母要公平的对待孩子,向他介绍长辈,然后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这样就可以了

当他再长大一点,在意自己的形象的时候,他会用合乎的社交方式来打招呼

而大人要对孩子的社交转变表示感谢,因为这的确让大人更有面子,这种感谢也会让孩子更好的思考如何处理关系

“公平”的对待,这应该是尊重问题吧

而且,还要耐心的陪伴孩子的成长——沈老师的每一课都在具体的讲家庭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支撑体系

关于一件事情对谁更有利,其实不是从客观角度来分析,也不是从逻辑角度来分析

而是,看到人,看到每个真正的人,他的逻辑体系,他是怎么看的,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看到我和你和他”的真正实践方法

现在想,我们认为的客观,其实往往不那么客观,我们往往对他人有不合理要求,正如孩子的成长、思维体系的建立都需要时间,的确成人是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认知,但是,他从逻辑A走到逻辑B,依然需要时间,也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正如我们知道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一样

然后第二个,我们认为自己的客观,其实往往在逻辑学中,不是对的,也就是我们背后的逻辑体系,可能是错的,所以,我们在指责他人的时候,要审慎

第三个,即便我们的客观在逻辑学中是对的,但是,他人的逻辑体系未必是不对的,看到他人的逻辑体系的背景和合乎他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尊重他人,i see you,这是非常高的境界,没有什么人一定要符合我们的逻辑体系才能很好的生存,他可能本来就生存的比我们要好

在心中对某人有情绪的时候,要审慎,全能自恋的惯性依然存在,从此刻起,看到他人的逻辑体系,尊重他人的“客观”,保持内心的自由,不要有什么抗拒的

人类漫长的成长期

人类从 出生到长大成人,会经历非常漫长的成长期,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是活不下去的。。。对婴幼儿来说,获得父母的关注,是一种生存本能,这对他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发现一种行为能够引起父母双方的关注,“带来流量”,小朋友也是求关注的^_^

那有一种求关注的表现会让大人生气,比如把东西扔的到出都是,父母会生气怎么讲了这么多次还是不听话,而对于孩子来说,默默的玩是不会被关注的话,他只想获得关注,而不管这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孩子总是乱扔东西的时候,不要过度关注,创造一个他不能做坏事的环境

不想让孩子做的,就不去关注,引导孩子正向的行为

忽略坏的关注,重复好的关注——引导

原来是这个样子

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是很难健康活下来的

所以,孩子是求关注的,那是不是那些打架斗殴的孩子,也是在求关注的初衷里,不小心走入了岔路呢?还是在我们认为的“岔路”里,有他想要的关注呢?只是,这是坏的关注

家长的引导——成熟的家长的正确引导,是真的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也曾经很想获得关注,陷入得不到的迷雾中,都忘记了自己都成为成人了。。。

在职场上,人太多了,想要有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就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关注

最后,关于引导,引导好的关注,引导孩子用良性的行为获得关注,而对于孩子的不良求关注行为不理睬——驯养,总感觉这就是一种驯养。。。。家长其实都会驯养孩子,我们也在驯养身边的人——如果他们做的符合我们所想,我们就会对他们友善,如果不,我们就会冷漠以对。。。。这也是一种“引导”

所以,这真的对家长和个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上面我总结了,能看到你我他,就是理解别人的逻辑体系的合理性,而不是对不符合自己逻辑体系的,就认为对方客观上有错误

要“引导”他人,首先得有分辨“好坏”的能力,这原则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而成人的三个层次“我是对的”“我是好的”“我是行的”,这里的“我是好人”,是指自己面对他人有好的态度、好的行为,而分辨“好坏”,主要也是分辨“好的想法和坏的想法”“好的态度和不好的态度”“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这些的底层是什么?

还是很好奇的

这一篇笔记学三篇就差不多了,下面的时间要对这几个的逻辑试图进行抽取和整合

与心理学进行更多的底层的联系

以便于以后和其他已学的、未来新学的认知和逻辑更好的融合,能够变成框架式的认知,来指导自己更为清晰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种在灵修自由基础上的,社会自由!

首先这三篇,二胎公平、孩子不想打招呼、引导正确关注这三篇,老师们都用一个表象引出,然后讲出底层,这个底层跟大家理解的表象归因,几乎完全不同

在老大不想让老二的时候,家长会说老大自私,但是实际上是被剥夺感,这是人的本性,认识到和改变两步都很难,这太需要耐心

孩子不想打招呼,家长会觉得孩子不懂事没礼貌,实际上本质上这是大人的交际和面子,大人理解的好处和孩子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不能强行让他人接受自己看到的“道理”,自我意识到和改变还是太需要耐心,哎,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高级的认知!!

第三篇,熊孩子或者逗笑大人孩子,其实本质都是孩子通过大人的反应,在学习如何获得大人关注——这是幼儿的生存本能,获得关注,获得照顾,所以忽然想到这其实都会在成人之后有延续性的

如果小时候被剥夺感严重了,长大就会习惯性退缩,不敢要自己应得的——怕被指责为自私,重复小时候的不被喜欢的境遇,那是非常可怕的

会变得内向不喜欢交际,怕被指责为没有礼貌,不懂事没有家教,不能明白自己是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而不是“应该”的角度看问题,这两者的混乱真的会导致标准的混乱和感觉的丧失——我明明觉得不舒服,我却不能表达,也得不到解答和指导和帮助,我只能做“应该”,但应该真的太让人痛苦了,痛苦的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痛苦到想要报复那个让自己标准混乱感觉被否定的人,让他也痛苦一下!!因为他那么残忍的毁了自己拥有幸福感觉的权利——真的很难体会到幸福,生活中充斥的都是挣扎。。。

第三篇,就是人都想获得他人关注,如果小时候通过错误的方式获得了关注,那么长大延续——会觉得会哭闹的人会搞事的人才有好处,很有可能会害了自己,因为家庭没学会的分寸,社会可不会包容,只会毒打。。。如果小时候想获得关注但家长漠视,那么长大了也不敢去争取关注,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想要被看到,但是没有获得的经历,还可能很容易被骗——骗子可不就是假装特别关爱你吗?这不是学历和钱能解决的

所以,童年的孩子的被剥夺感,所求的公平,所看问题的角度,所想要的关注,都是漫长成长期父母家庭需要给予充分照顾的——我觉得我先照顾自己好了,努力学习创造不能被剥夺的底层思维,然后实践变成底层能力,公平这个就不求了,尽人事知天命了,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不知“道”的时候,还是按照本心来做,然后问到知道,然后再去调整自己——对自己非常耐心,精神自我给身体自我做一个新的支撑——今天中午的时候,我的精神自我又来打压身体力行的自我了。。。没事,我现在觉察了,并且,中午睡一觉后好了~~^_^真好

最后,我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关注——所有我想要的,都予以尊重!

给自己一个重新漫长的成长期^_^没问题!!

over~

桑葚谈家庭教育22-5-25/6-16/24,二胎公平/孩子不想打招呼/引导正确“求关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