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21 静止

2023-01-06 11:4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1、静止


  相对于运动而言,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事物处于不显著的量变或平衡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正如教员所指出的:“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1]运动中包含着静止的因素,静止只有在事物运动发展中才存在的。如火车停在车站,在地面上位置没有移动,这种在力学意义上的静止,并不妨碍火车参加地球的运动,也不妨碍组成火车这一物体的分子、原子的运动变化。

  正确认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作用。恩格斯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2]物质所以表现千千万万种不同形态,正是由于它们有着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区别各种事物的性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具体形态。

  形而上学把相对静止绝对化,把运动的特殊情况当作普遍情况。如我国汉朝儒家董仲舒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宇宙和社会看作是绝对静止、永远不变的,这种反动思想曾长期为腐朽的剥削阶级所拥护。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把客观世界看成混沌一团,认为事物性质是不能区别的,客观事物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我国战国时期的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代表庄周,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抹杀生和死、可和不可之间的质的差别,从而得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相对主义结论。这些都是错误的。


注:

[1] 《矛盾论》。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63页。

《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21 静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