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真的是一个问题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To be, or not to be」这个流传甚广的句子,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条资讯。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才能表达哈姆雷特的感情。
至于《哈姆雷特》,我没有读过。这 4 个汉字和上面的 4 个单词一样,对我来说只是资讯,没有更多意义。
我运用了记忆力,记住了这 4 个字、4 个词,但没有从中获得一丝的启发。
获得资讯,只是知道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和事实相去甚远。
获得启发,需要去理解资讯:在资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扩展,搞清楚前因后果、关键因素、本质性质,以及和其它事物的关系与差异。
如此,最后说出的「To be, or not to be」才是得到启发的,属于自己的「To be」。
就好像深圳宾利姐的车位纠纷,我和大多数的网友一样,只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而且是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的事情。
事情的因果和本质,恐怕当事人都说不清楚,其他人怎么敢说「懂了」这件事呢?
获得资讯,是「知其然」;增进理解、获得启发,是「知其所以然」。
「所以」两个字,是认知,也是能力的差距。
就比如物理定律,运用记忆力背下了,就得到了资讯。
都是九年义务教育,谁还背不下牛顿三定律。
可是,能不能做题,能多快地做题,能解释多少生活中的现象,就要看理解的程度。
背过了很多公式、定理,却不会做题;背过很多金句名言,却不懂其内涵。缺的,就是理解,不知所以。
理解了,启发了,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