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最近up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有关心理学的书,想把阅读心得分享给大家。
岸见一郎《请你迷失在我身旁》
豆瓣评分: 8.1 分类建议: 心理学/心理自助

这本书出版于2020年8月,主要讲述了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陪伴父亲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岁月里,感受到来自阿德勒(作者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种种关于父母关系的启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父亲,找到了与其最和谐的相处模式。
这本书的创作目的在于,让身为子女的我们学习如何守护逐渐老去的父母。就如同扉页上写的那般,“我不在乎你记忆里出现的橡皮擦,我只在乎从现在开始的每一个当下。”
之前,我浏览豆瓣时看到一条评论非常认同,“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尤其是如何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母,是有帮助的。这种帮助不是专业护理技能,而是焦灼的内心。”
《请你迷失在我的身旁》的重点在于,转变子女心态,重构与父母的关系,以一种更为柔和的方式以及乐观的角度,陪伴他们的最后时光。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父母是血脉相连的至亲,时而却像天生的仇敌,因性格、代沟、经历等种种问题,将彼此之间的隔阂越积越深。”
和作者一样,身为子女的我们,终究有一天需要照顾日渐衰老的双亲。当然,谁也不希望改善与父母关系的契机是疾病。但却不得不承认,每天忙碌到原地飞起的我们往往只有在父母患病时,才有时间去重新了解、陪伴他们,去珍惜越来越少的相处时光。

通篇读来,我把本书内容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背景,作者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这个过程有看护的艰难,有相处的摩擦,有爆发的矛盾,有内心的埋怨、有最后的释然。在平凡质朴的文字中流淌着一个儿子对老去的父亲细腻又不乏温情的爱。
第二部分是《请你迷失在我的身旁》的核心,作者以自身故事为例,告诉我们应从当下开始,建立崭新的亲子关系。针对照护不易的子女,本书着眼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2.如何做好心理准备,陪伴接纳父母?
3.如何理解父母的言行并恰当应对,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
第三部分是作者岸见一郎对于“生命的衰老”的颇有价值的几点思考,包括年老父母教给他的人生意义、处于患病状态不等于“低水平”、构建无条件肯定生命本身的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岸见一郎在此书中的某些观点颇有指导价值,我比较认同,特地摘抄下来分享给大家。
1.恰当理解父母的言行。
一般来说,所有的言行都有指向的对象,而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人总是不想被别人忽视,想赢得他人的关注,如果自己做什么都得不到关注,就会出问题,被忽视的人可能会用困扰对方的方式去赢得关注。
换言之,大家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言行。善于沟通的人会在适当的时机,点燃对方说话的欲望。无论父母言语如何刺耳,你若总能淡定面对,父母就会调整他们的言行。
父母的不安和害怕也是为了引起子女关注而制造的情绪。一般观点认为事出有因,我认为诉说不安害怕的心情是有目的的。如果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发生了什么事。要避免父母不惜代价制造问题以博取关注,子女平时就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静静陪伴的力量。
我陪伴父亲时,父亲一般看着窗外发呆,或者看看报纸,而我坐在一旁的桌子上工作,仅此而已。父亲睡觉时,我更是没有什么可做。有一次我对他说: “你整天睡觉,其实我可以不用来吧?”父亲却说: “有你在,我才能安心睡觉啊。”
静静地陪伴在旁,就很有力量。肯定了这种“无行为力量”的意义,日常的照护工作就会变得轻松一些。照护人要坚信自己不是没做什么,只要静静陪伴在父母左右,就很有意义了。
3.注意求助的信号。
父母不愿意面对自己有朝一日会衰老到什么也做不了,他们难以承认自己感受到的日渐强烈的无力感,自尊心强的父母更是如此。但这正是父母需要帮助的信号,我们不能忽视。
照顾父母时,自尊心强的父母可能早已感觉到自己的症状,但很有可能不想向子女求助。子女主动提出帮助,他们也可能回绝。这时子女就要想方设法采用不伤及父母自尊的做法。
不好用言语明确表达想法时,父母可能会像小学生一样用些非言语的方式传递传递信号,表达希望子女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此,子女在照护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

在很久之前的一个盛夏,外面的蝉鸣扰的我心烦意乱。由于奶奶家的线路老化,我老爸在给她重新安装一个质量更好的电插座。当时爷爷刚去世,一个大院子只有奶奶孤零零的一个人住。我坐在小板凳上,吃着奶奶递来的雪糕,看着老爸满头大汗,费力收拾的模样。当时我年纪还很小,奶奶在后院切西瓜,老爸说了一句我到至今仍然铭记于心的话: “倘若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长大后可以回报其三成,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欣慰了。”
最后,我以作者封面上的话作为结束语:
“愿子欲养而亲犹在,愿天下父母老去时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