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记03】8-3『玉琮王』——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图片引用自浙江省博物馆网站——典藏
『玉琮王』守护人:良渚古城遗址考古队代表王宁远、陈明辉;周冬雨。
1、简介
『玉琮王』,1986年出土于余杭反山十二号墓。『玉琮王』通高约8.9厘米,直径约17厘米,重约6500g,器形外方内圆,是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体量最大的史前玉琮。『玉琮王』琮体的四面四角都用浮雕技法雕刻了神人兽面纹。这“神人兽面”图案,是以每个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图案精细,线条清晰,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由于该玉琮(cong2)是现在发现的所有玉琮中,体量最大、刻纹最精美的一件,因此被人称为“玉琮王”。『玉琮王』的设计和制作堪称史前玉器的巅峰之作。
『玉琮王』是古人用来祭天、祭地或沟通神灵、沟通天地的祭祀之器。良渚的玉器种类很多,有装饰品,有通灵玉,还有祭祀的礼器。其中玉琮是当时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比德于玉”“通灵宝玉”都是对良渚玉文化最好的传承。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信仰,也从来不缺少对信仰的执着和追求。中国人的信仰是由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所造就的。而『玉琮王』也正因此,成为我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物力证。
『玉琮王』上面的 “神人兽面纹”图案——上面是神人,下面是神兽——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图案上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勇敢坚毅的目光,与其刹那间的对视,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快乐的时代,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那里有一群矢志不渝、坚守信仰、追求美好的良渚人。勇敢、创造、外拓、和谐的精神是良渚人孜孜不倦描绘的永恒主题,并随着良渚玉琮一直传承至今,影响后世子孙。
『玉琮王』不算是最古老的玉器,但却是玉文化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代表。『玉琮王』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发展出了多种复杂的琢刻技术,上面的雕刻融合了阴线刻画、浅浮雕两种技法,其中浅浮雕里又分层次。而琢玉人甚至能够在玉石上一毫米的装饰线内刻出四五根线,真可谓是鬼斧神工。我们可以通过『玉琮王』想象五千年前良渚匠人们那无比专注的工作状态。那些灵动的线条,鲜活的图腾,似跳跃的音符,似律动的生命,都记录着良渚先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从余杭反山十二号墓陪葬的玉器数量和精致程度,我们可以断定『玉琮王』的主人身份非常高贵。而自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权贵阶层就很少使用玉琮,因此我们后人只能在文献里看到“琮”这个字,但却很难想象其到底是什么样子,但良渚遗址中玉琮的出土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起点之一就是『玉琮王』的出生地——良渚,良渚的意思是水中的美丽小洲,这个小镇在杭州附近,山清水秀,如果不是1936年浙博馆员施昕更的偶然发现,我们很难把这个美丽小镇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而良渚遗址中最让人震惊的就是各种古建遗迹,我们实在不敢想象,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中,宫殿、城郭、农田、粮仓、码头、水坝等建筑竟然一应俱全,这良渚古城究竟会是何等的宏伟壮阔。而在良渚文化中最突出的文化就是玉文化,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内已经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玉器,仅反山和瑶山两处墓地就出土玉器近六千余件,且个个工艺高超。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出自《周礼·春官》,即指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祭地。是中国古代用玉礼拜天地四方、“藏礼于器”思想的表达。
2、前世传奇
主演——周冬雨;助演——董彦麟、朱峰、郑舒环、吕润桐、葛泽扬、刘洋、邢小北、李依洋、瞿艺等
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俨然是一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国,三百万平方米的王城相当于四个紫禁城大小,但连续不断的洪灾击碎了良渚人原本富饶祥和的生活。掌握神权的大祭司,坚信虔诚琢玉,神明就会给出答案,于是更加努力的琢玉,以期能早日琢通玉琮,取悦神灵,使来年能够风调雨顺、鱼米满仓,从而挽救良渚。但无果后,担负着整个部族兴亡的良渚王,就整顿队伍,北上迁移,带领整个部族离开了良渚。
后世的考古学家勘探良渚古城遗址时,在外郭城西北角发现了一个大缺口,据推测这里原来可能是一处水面。后来超大洪水来临,从这个缺口冲入了良渚城。良渚这片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诞生了迄今所知的东亚最早的国家。而这件做工精美纹饰神秘的玉琮更是这辉煌文明的实物力证。
3、今生故事
(1)良渚丰饶
『玉琮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故被称为“玉琮之王”。其装饰性线刻细若游丝,但五千年前并没有金属制的琢玉工具,这就意味着,这件精致玉琮可能要耗尽一个玉工毕生的精力。一个琢玉人耗尽毕生精力也许就只能制作成这么一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良渚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市,以保证琢玉人的安全和生活;并且良渚社会当时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分工,琢玉人不用从事日常的捕鱼、打猎、种稻子等工作,而可以专心琢玉。城市的建立,以及社会有专业分工的前提,就是良渚的物质基础必须达到相当的高度。
后来考古专家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一处火灾遗迹,出土了不少被火烧后的碳化稻米,推断此处当时应该是一个粮仓。经过估算,专家断定在良渚古城内的粮食存储量应该非常大。但专家却只在城外发现了水稻田的存在,这就说明良渚当时不仅有专业分工,还有城乡之分,阶层之分。
考古专家还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到目前为止,在良渚遗址内一共发现了三十多种动物,其中包括家猪、圣水牛、黄斑巨鳖、鹿、水獭、野鸭等等,并且专家在个别动物残骸身上发现了屠宰、肢解或烧烤的痕迹。这表明这些动物已经登上了良渚人的食谱。
(2)良渚水利
良渚考古人在良渚遗址上面发现了城、外郭以及发达的水利系统。通过对遗址中城郭、堤坝等遗迹的分析,专家认为当时良渚人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路,而且良渚古城的城墙带有八座水城门,并且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水利系统。
——考古专家发现水利堤坝采用的是草裹泥工艺,即用茅草等植物茎叶包裹土,夯实后用来构筑堤坝,这一工艺即使到现在也仍在使用,例如抗洪时,是先将土装入麻袋后,再堆筑堤坝,以防临时堤坝中的土石被洪水冲蚀掉。而为了验证遗迹中堤坝的构筑时间,考古专家采用碳14测年法,大规模取样,从而确定其整个水利工程遗迹,的确都是五千多年前留下的。
——考古专家对整个良渚水利遗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发现了塘山长堤、高型水坝和低型水坝等遗迹,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这种筑坝方式,可以形成两阶水库,从而可以更好的防范洪灾。现在中国已知的最早水利遗迹有都江堰、灵渠、白渠、芍陂等等,但它们大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大致的年代距今不会超过2500年,但良渚的水利系统距今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
【碳十四测年】测定古代遗物绝对年代的方法之一,利用有机物中占一定比例的放射线同位素碳14的半衰期来推断遗物年代。
(3)良渚考古
如果说一千年前看北京,两千年前看西安,那么五千年前就要看良渚。目前我们关于良渚古城的了解,是依据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浙江考古研究的成果,这是几代考古人前赴后继努力的成果。这些成果来自于这群五千年古国的探寻者——良渚考古人——孜孜以求地探索与发掘。
——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良渚古城重见天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牟永抗、王明达等专家发掘了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而浙江就是在1986年以反山发掘(玉琮出土地)为转折点掀起了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高潮,那个时候我们对于良渚的认识主要是靠这些玉器,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谈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就再也绕不开良渚遗址了。
——二十一世纪的近十年来,第三代考古人刘斌、王宁远等专家发掘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和水利系统,揭示了“中华第一城”和“世界第一坝”的宏大格局。
良渚遗址是一个远古国家的遗址,因此其考古门类很多,例如:植物考古专家通过在良渚遗址发现的种子堆,了解古人的食谱与社会;动物考古专家通过在良渚遗址中发现的种类丰富的动物,了解古人的生活水平;地质等其他考古专家则主要是探索与揭秘良渚人究竟是如何缔造了这神话般的良渚古城,他们建造这座城究竟走了多远的道路,用了多高的智慧,吃了多少的苦头……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而『玉琮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物力证。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最终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在已经八十余年的良渚考古历程中,良渚考古人们前赴后继,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良渚考古人让『玉琮王』重新变得熠熠生辉,使其成为了一只可以穿越时光的望远镜。让我们能透过它去看到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一个重要起点,至此我们就能够理直气壮、底气十足的说出一句高度凝练的话“——告诉全世界我们究竟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4、观后感
节目的这一段,通过对『玉琮王』的讲解,直接引出了关于良渚文明的介绍。若非铁证如山,我实在不敢想象,在遥远的五千多年前,竟然有一批人类能够建造出如此宏伟壮阔的奇丽雄城。我以一个现代人的想象力,竟完全无法在脑海中构建出这个古城的形象草图。尤其是当专家讲解良渚文明的水利工程时,更是令我叹为观止,我从未想过当时的古人竟然已经能够搞出如此复杂繁复,但却科学有效的水利大工程。
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如何修建的水利工程?他们如何筑造的良渚古城?……且不说以当时良渚人的知识和科技手段,怎么设计出这些大工程。就只说这庞大的工程量,至少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是实在理解不了也想象不出,在没有金属制品的新石器时代,良渚人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完成这些庞大工程。真想知道,在良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良渚人究竟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奋斗,改造山河,追求幸福,最终创造出这光辉灿烂的良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