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仇人的孩子”们,何以为家?

2019-08-13 20:30 作者:你的好友加七君  | 我要投稿

「加七君」个人公众号 第44篇原创推文        

期待您的关注、转发与点赞~(视频制作中~)


“笑一笑,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

还记得这句话么?

没错,这是今年上半年的高分电影《何以为家》中的最后一句台词。伴随着闪光灯闪过的瞬间,画面的最后一帧定格在了赞恩那久违绽放的笑脸。
一瞬间,治愈又深刻。

加七君是在北影节上看的这部电影,人间四月,气候宜人,但观影结束的我却难受的说不出话。在归家的地铁上我戴上了耳机,如同下意识般的放了一首“仇人的孩子”,单曲循环。

01

“我需要帮助”。

这是不久前加七君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条消息,发出者是一位给人感觉很是开朗的女生。

正巧闲适下来的我便顺手点开了与她的聊天界面。

“你怎么啦?需要怎么帮你?”

“我的爸爸妈妈吵架了。”......看着屏幕的我竟一时语噎,在几分钟里敲下了无数种字符的组合却又一遍遍地删去,最终,只留下了一句话伴随着两个“拥抱”的表情发了出去。

“会好起来的,明天就会好起来的,相信我。”

“嗯。谢谢。”

我关掉了聊天页。

明天真的会好起来吗?

我不清楚,却也不敢再去打扰。

因为我也曾经历过她正经历的事情,甚至很可能更为严重。

“谁会想到故事当初充满祝福的我愿意这台词,却是男人女人成为仇人的开始”。

哪一段感情的缘起不是爱呢?可当爱幻化成了恨意,受伤最深的却往往并非彼此双方,而是他们“爱的结晶”。

“争吵之中总会提起他的名字,虽然他们总说不关他的事”。

从小到大,也总是会有同学询问起我家庭的情况,起初我还会耐心的解释一番,但后来我发现,他们似乎并不在乎你说了什么,他们只是单纯地想知道结果而已。

渐渐地,我开始选择将这段经历作为一个秘密,不与友说,不与人提。我也曾一度认为我是朋友圈中唯一一个这般掩饰自我的人,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三五好友聚在宿舍里打着“Dota”。不知缘何而起,突然有人聊起了有关“单亲家庭”的话题,印象里他们的讨论对象应该是B,可明明“事不关己”且一向礼貌儒雅的A却突然之间爆发了。

那一刻起我们才明白,原来A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而我们其实从来都不曾不了解过他。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时刻告诫自己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因为实际上我并不清楚他经历过什么,他又在面临着什么。

就像B-Rabbit曾说的一样,“Don’t ever try to judge me dude,you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I’ve been through(别想着对我评头论足,兄弟,你根本不知道我曾经历了什么)”。

原来可与言说的不叫寂寞,无处安放的才是孤独。

“躲在电视里,渐渐变自闭。冷眼看自己,像台监视器。他看着,撕裂和修复;他看着,鲜血和羞辱。仇人的孩子没向谁求助,头发和心都被揪住”

02

不久前的一条新闻令加七君很是难过,一名来自萨尔瓦多的男子与他的女儿一同溺死在了作为“美墨交界”的格兰德河——他们试图以渡河的方式潜入美国。

为什么要潜入美国?

因为这些家庭什么都没有,他们冒着一切风险只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甚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这则新闻引起世人痛心的同时,媒体的焦点也因此对准了萨尔瓦多政府。

可政府代表的回应却更加令人心痛。

“萨尔瓦多外交部长希尔呼吁他的同胞们留在祖国与政府合作,并称政府正在试图解决当地的经济问题”。

自责、无助、无奈。

这竟是一个国家的写照。

当贫穷与国家成了仇人,举国之内的黎民百姓就都成了“仇人的孩子”,他们宁可冒着生命危险离开自己曾经的家园,却只是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小家而已,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儿子)不再经历这一切、不再像他一样而已。

置身漩涡中的父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紧紧地将女儿抱在怀里,在绝境中他竟无法向任何人申请求助,唯有残忍淹没他们的河水聆听着他用生命完成的最后倾诉。

03

俗话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同样,有江湖的地方就难免会有阶级、等级的划分,纵使是在看似“人人平等”的监狱中也不例外。

在国外的各大监狱之中,“恋童癖”便是等级最低的“物种”。他们从踏入监狱的第一天起就被囚犯们甚至狱警们充满“恶意”的眼光围绕着,从此以后,被虐待与毒打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比如曾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的“恋童癖”者福格尔,他甚至撑不过在监狱里的第一年就被狱友们强行结束了生命,哪怕他的罪行在法律中仅仅判罚了15年而已。而那些参与到此次“制裁行动”中来的囚犯们虽然因此遭到了加刑处罚,却也依旧昂首挺胸,因为他们不仅成为了狱友们眼中的“大英雄”,还发自内心地完成了自我认可与救赎——“这一次,我做的一定是正义的事”。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如此仇恨“恋童癖”呢?

因为他们的施暴对象是那么的弱小与无助。

因为他们的施暴对象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拥有的曾经。

因为他们的施暴对象,是孩子啊。

04

最后一段,我们说回电影。

《何以为家》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功(目前排名豆瓣No.60),绝不仅仅在于其探讨了父母与孩子的这层关系而已,更重要的是影片还对外部社会环境的种种问题做了影射。

当我们在控诉着影片里赞恩的父母“不尽父母之责”时,请别忘记他们也是从孩童慢慢长大成人的,他们只是不曾唤醒过反抗思想的“赞恩”罢了。

战乱、贫穷、饥饿、医疗、身份缺失等问题同时压在父母的身上之时,当他们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之时,他们还能怎么办呢?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那就按照自己的父母曾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吧。

这种思维在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中则体现的更为清晰。

当小尹的母亲带着小尹和弟弟从机场毅然离开之时,她的父亲的眼光里除了诧异,更多的是一种惊慌,因为他从没幻想过这种场景的出现,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

他的蛮横瞬间化作了哀求。

“尹希娅,你赶快劝劝你妈妈”

“是吉他的事吗?那就把吉他也带上吧”

“娜吉玛,你听我说”

......

在观影过程里,我们习惯性地把“父亲”一角当作影片中的“反派”,看做是需要被打败的“力量”,是小尹压力的来源。

可在二刷时看到的一段对话中,我却对这个“典型”的印度男人产生了些许理解。

“一个男人辛苦工作了17个小时,想吃顿好饭都不行,是吗?”

就像豆瓣热评第一的这位网友所陈述的事实一般,其实这位父亲的身上同样印着悲伤的烙印,因为他也不曾有过选择的权利,当整个社会都在歧视女性、看轻女性之时,他做的也只是顺应而已。

他的做法一定有错,但其实根源并不在他,因为这种矛盾就并非是因父母关系而产生的,它是社会中多个方面的顽疾相结合而促成的,它是藏在外表光鲜的“城市们”身后灰暗的一面。

可以说《何以为家》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唤醒了我们对这些灰色区域的警觉、引起了人们对于“边缘人群”的重视的同时,还借赞恩的双眼告知着我们,原来这世界还远没有书中、画上、电视里的那般美好。

这世上总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少了一位至亲,他们不知道自己降临的背后是母亲(父亲)独自背负的多少压力,可作为一个孩子,他们做错了什么呢?

这世上也总有些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中就被刻上了贫穷、饥饿、难民的烙印,他们的未来就像赞恩一般,竟然连笑都成了一种奢侈,那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其实他们什么错都没有,他们只是无法选择罢了。

在感情破裂的父母面前,孩子无疑是弱势无助的一方;在国家的发展环境之中,每一个个体也显得十分渺小;而在世界局势的动荡之下,则甚至有时某个城市、某个国家都成为了被牵连的“受害者”。

也许“仇人的孩子”本就不只是一个群体,它更像是一种社会符号。

影片里的赞恩最终得到了世界的注意,他第一次拥有了可以彰显自己身份的信物,他的未来又被点燃了希望。

可那些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还没有被人们发现的“赞恩们”呢,那些就置身于我们之中隐藏着自己的秘密的孩子们呢?他们还依然在为生活拼命挣扎,他们依旧无法选择。

这些“仇人的孩子”们,又该何以为家呢?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加七君感谢您的阅读~


“仇人的孩子”们,何以为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