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朋友间的占有欲怎么处理?

2023-06-14 22:35 作者:心理咨询师晶晶  | 我要投稿

先来简单拆解一下你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答案藏在问题里。 描述问题的方式常常透露出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暗示着提问者又会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 我觉得拆解问题是第一要务。你表面上跟c亲近,却总想跟b玩,a对b有占有欲。你和a对b产生了争夺。

首先,谁用的好归谁 我突然想到了法律经济学,经济学和法律的结合,经济学里有个人叫做科斯。提出了科斯定律,引导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法律。 第1点他不把案件看作一方伤害另一方,而是看作双方对稀缺资源的争夺。 就像你这个问题里, 不是A表达愤怒伤害了你,或你跟b玩伤害了a,而是你和a在争夺的是b的时间和资源。 如何处理争夺呢?经济学的观点,一以贯之,价高者得。这个稀缺资源在那卖的价格更高,就归那。 第2点是一个简单的原理,谁用的好归谁。 那b归谁呢?谁和b玩,在一起,能创造更大的收益,大概b会归谁?或者谁能给b带来更大的收益,他就归谁。 假如你现在和b一起经营一项事业,这项事业带来的收入远远高于你、a和b收入的总合。那大概率b会和你在一起。 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芒格曾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跟b合伙做成一项生意,那你就努力让自己成为配得上b朋友的人,让她以认识你为荣。

其次,世界是面镜子 世界是面镜子,清晰,客观,无分别。你看到a的独占欲很可能源自于你的内心,而不是a怎么想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过类似的体验和感受。我以为是a在讨厌,故意针对我,但实际上我看到的是我内心的镜像。 一个证据是当我处理好自己内心的占有欲之后,发现a对我的针对,不复存在。 我认真写了情绪日记,反思外界的刺激,自己的感受、行为,他人的反馈,发现跟其他人没关系,是自己的想法。 我执着的想法重于其他一切。除非我能放下这些执着,否则始终都在其中挣扎。 特别是当我把自身的想法跟b说了之后,我发现我的占有欲过去了。我可以很坦然的面对b有比我关系更亲密的好朋友。 问题透露出的是你的诉求和渴望,而不是对方的想法。所以你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诉求。 而不是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关系是外在表象,映照自己内心的,需要先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第三,课题分离 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 她的愤怒,她的不满,她的情绪是她的事情。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a的情绪并不是你的问题和责任。你也不可能替她承担这些。她需要处理好他和b的关系,她和你的关系。 你需要处理好你和a的关系,你和B的关系。至于a和B的关系,本质上我们无能为力。 如何应对a的情绪是你的课题,如何应对对b的需要也是你的课题。 我不知道你该怎么办。只是觉得你可以问自己个问题,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和a的冲突重要,还是和b在一起重要,如果二者不能兼容?很多时候,决定我们的是内在价值观。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四,人与人的边界 愤怒一般源自边界被侵犯。我也有过类似的占有欲,类似的愤怒,归根究的,我把她当做我的。 这模糊了你我的界限。两个人再亲密,最多也只能做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无法成为一个鸡蛋。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做出的评价”。 反之,假如你会因为得到周围的愤怒、批评而痛苦。那就等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批评也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作出的评价。” 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被认可。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得“共同体的感觉”,也就获得了价值感和幸福感。 而这种幸福与价值感,不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愿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推荐书目,《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被讨厌的勇气》。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你的反馈。

朋友间的占有欲怎么处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