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桂华满兮明月辉(一)
文/伊沙
壹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皇帝遣使定西域,大食等八国请降。
蝗虫飞掠山东诸州……
蜀中却是一派丰收景象……
开国以来一直倡导的尊诗重道尚武之风,在明皇时代刮得愈加强劲,全国各地办诗会成风。绵州做出积极响应,欲创办一年一度的全民赛诗会。
预赛在乡,周明礼、李客、李白组成“陇西院三人组”出战清廉赛场,悉数过关,十五岁的少年李白拿出的参赛诗是:
初 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复赛在县,周明礼、李客、李白出战江油赛场,李客被刷,周明礼、李白过关,李白拿出的参赛诗是: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决赛在州,与预、复赛交篇稿子不同,要集中在现场作同题诗,师徒二人相携而来,李客督战兼管后勤。
这一日,进入决赛的五十名选手相聚在绵州一座隋朝年间所建的高楼上,绵州刺史当场发布所作诗题:《上楼诗》——此情此景,形同科考。
很显然,出场顺序是评委根据预、复赛上交诗作质量由低到高排序,所以越靠后的出场者实力越强,师徒二人分列在倒数第三、四名的位置上。
李白先出场,翩翩美少年,走到台前来,出语便惊人:
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
赢得满堂喝彩。
接下来该师傅登场了。年逾花甲的周明礼走上讲台,只是将李白诗重读了一遍,然后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生犹可畏,老朽无所诗。”说罢,便下去了。
台下一片窃窃私语,有人议论道:这是老师在给自己的学生当托儿……
最后出场的两位选手,实力相当可观,一位是匡山大明寺官学教师黄四平,一位是剑南道著名隐士赵蕤。
当主持人最后一个报出赵蕤的名字时,坐在观众席中的李客眼前一亮,忽然想起什么来了……
最后,由绵州刺史宣布首届赛诗会结果,三甲名次如下:
冠军——李白;
亚军——黄四平;
季军——赵蕤。
李白一诗全州知。
当晚,李客做东,在绵州最豪华的酒楼宴请诸位获奖者,与赵蕤一聊才知他这十四年来的艰辛历程:进京赶考果然未中,干谒之路也走得颇不顺利,有点心灰意冷,如今已经归隐田园,埋头著书立说……回首往事,赵蕤问李客:“李先生,还记得我在令郎周岁宴上的预言吗?”
“记得,记得。”李客道。
“李先生请一定要记好了,”赵蕤说,“这会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在此宴会上,有一个人话虽不多,不过却是真高兴,那便是周明礼老先生。作为李白的启蒙恩师,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满足。
这天晚上,他吃了太多的敬,喝了太多的酒……
翌日,在驿馆的房间里,他再也没有醒来……
对李白来说,此次出征赛诗会真是刻骨铭心的体验:一诗动全州,却在此出征中折了自己的师傅……

贰
李客出重金厚葬周明礼先生于陇西院中两人登临过无数次的假山脚下,墓碑上的题字及碑文都出自先生的得意门生李白的手笔。下葬那天,陇西院里涌进来上千人,县宰、县尉们都来了,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周先生孤寡一生,未曾婚娶,没有子嗣,他最后所带的四名弟子李紫、李白、李蓝、吴指南像儿子一样为他抬棺、入殓、下葬……
昌明县尉贺东昌致悼词,盛赞周明礼先生终其一生为本县教育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他的学生真如桃李满天下。
李白当众朗读了由他亲笔起草的祭文,读之动容,听者为之感动……
等他读毕,回到原先所站之位,身边的好友吴指南悄悄说:“写得太好了!等我死的时候,也请你写祭文。”
李白没有觉得这属于不详之语,只觉得他们哥们儿之间平时就这么说话来着——这是吴指南在向他表达情谊:在李白心目中,他可是比其胞兄李紫、胞弟李蓝还要亲的“异姓兄弟”。他是陇西院管家老吴的独生子,老吴本来就是李客的生死兄弟,跟随李客在西域创立基业,十八年前又随李氏家族迁到此地,迁来第二年娶一羌人女子为妻,第二年便生下一子——正是吴指南,比李白大两岁。这孩子生下后一直寄养在邻州外公外婆家,在羌人山寨中长大,四年前回到父母身边,来到陇西院,与李白意气相投一见如故,整天厮混在一起,李白与他拜西域大侠出身的老吴习武学剑,他追着李白来到周先生的私塾课堂,能听懂多少听懂多少,最起码给自己扫了盲,避免做个睁眼瞎。
幸亏有好哥们儿吴指南的陪伴,让李白从丧师之痛中尽快走了出来。周先生是在春天离去的,这二人在习武练剑、四处游荡、寻衅滋事、打打杀杀中度过了整个夏天,一个长得白又喜穿白,一个长得黑又喜穿黑,竟然也在地方江湖上混出了个“黑白双煞”的诨名。
他们自由自在的好日子是在秋天到来前结束的,李客在自己的书房召开家庭扩大会议,除去他一家人,还有吴氏父子俩——由此可见,他完全将吴氏父子视若家人,将吴指南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下面所要发生的很能够说明这一点。
家长训话开始。
先说李白:“周先生走了,你的学业不能荒废,我跟匡山大明寺住持说好了,你明天去那儿上公学,还记得和你一起获奖的那个黄四平吗?他就是公学的老师,可以继续教你……你的任务,没有别的,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读书,学成之后求取功名仕途,让咱们李氏家族改换门庭。”
李白喏了一声。
再说李紫:“你就不要再上学了,身为长子,要替父分忧,早日挑起家业的大梁。你去收拾收拾,准备早日启程,去接管咱们在渝州的业务。”
李紫喏了一声。
后说吴指南:“我和你阿爸,是从丝绸之路的白骨堆里爬出来的过命兄弟,我视你如己出,跟亲儿子从无两样。你也去收拾收拾,和李紫一块启程,一直向东,去接管咱们在江州的业务。家大业大,整个长江航运有一半姓李,我的兄长们、侄儿们已经分管了长江沿线的其他业务,现在我的儿子们都长大了,该出山了。”
李客是李氏家族他这一辈中最小的男孩,却是家族基业的创建者,家族在经济上的复兴者,现在他希望自己的次子、家族下一辈中第十二个男孩李白成为李氏家族在政治上的翻身者——这便是他此番谋划的全部心迹,还有些不能道予任何人(包括自己亲人)的秘密藏在心头,留待后话。
“哥!”老吴向他拱手道,“重了!太重了!”
李客当然知道说的啥,一摆手:“先让娃们家历练历练。”
摘自《李白》
青海人民出版社
